《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四 (8)
卷四百二十四 (8)
1. 初生諸疾
治小兒初生三四日,二七日內,著噤不吮奶,多啼者。是客風中於臍,循流至心脾二經,遂使舌強,唇痙,嗍得斯疾。所施方藥,不能十全爾。大抵宜去風無過。灸承漿,次灸頰車二穴。穴承漿、頰車,各七壯。炷如雀屎。
治小兒初生,臍風口噤,痿厥,洞泄,及臍風撮口,諸藥不效者。灸然谷穴,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可灸三壯。針入三分,不宜見血。立效。
治臍風目上插,刺絲竹空。
治小兒臍風,口不開,善驚,穴然谷。
治小兒臍腫,灸腰對臍骨節間,三壯。
治小兒中馬客忤,而吐不止者,灸手心主、間使、大都、隱白、三陰交,各三壯。
治小兒中客忤惡氣,灸臍上下左右半寸,及心鳩尾下一寸九,五處,三十壯。不在大。此兼治小兒百病。
治小兒夜上燈啼,雞鳴不止(全嬰方),灸中衝一壯,在中指甲後一分。
白話文:
[初生嬰兒各種疾病]
治療新生嬰兒出生三、四天內,或七天之內,出現不願吸吮母乳,常啼哭的情況。這通常是由於新生兒受風邪侵襲,從肚臍進入,影響到心與脾兩條經絡,導致舌頭僵硬、嘴脣抽搐的症狀。對於這種病症,一般使用的藥方往往無法完全治癒。主要應以驅風為主,可先灸承漿穴,再灸頰車穴,每個穴位灸七次,艾炷大小如同雀糞。
針對新生嬰兒受臍風影響,出現口緊閉、肢體癱瘓、嚴重腹瀉,以及因臍風導致的口角歪斜,如果其他藥物無效,可以灸然谷穴,位置在內踝前方,大骨下方凹陷處,灸三次,針刺深度三分,但不要讓血液流出,療效立即顯現。
對於新生嬰兒受臘風影響,眼睛向上翻的情況,可以針刺絲竹空穴。
治療新生嬰兒臍風影響,口不能張開,易驚嚇,可灸然谷穴。
針對新生嬰兒臍部腫脹,可以灸腰部對應臍孔的骨節間,灸三次。
治療新生兒因受馬客忤影響而不停嘔吐,可以灸手心主穴、間使穴、大都穴、隱白穴和三陰交穴,每穴灸三次。
對於新生兒受客忤惡氣影響,可以灸臍孔上下左右半寸處以及心鳩尾下的一寸九分處,總共灸三十次,不限制灸的大小,此法可同時治療新生兒各種疾病。
治療新生兒夜間啼哭不止,直到雞鳴時才停止,根據《全嬰方》記載,可以灸中衝穴一次,該穴位位於中指指甲後一分處。
2. 驚風
治急慢驚風。色危極不可救者(危氏方)。右先當兩乳頭上。即乳中穴。男左女右。灸三壯。次灸髮際眉心囟會三壯。又手足大指當甲角。以物縛兩手作一處。以艾綺縫灸。男近左邊半甲半肉之間。灸三壯。先腳後手。亦可治陰陽諸癇病。艾炷如麥子大。
治小兒慢驚。脾危惡證候。藥力不到者。但看兩腳面中間陷處有大沖脈。灸百會穴。其穴直取前後髮際折中。橫取兩耳尖折中。在頭之中心。端正旋毛處是也。如有雙旋。及旋毛不正者。非所。捏艾炷約如小麥許。但三五壯而止。灸後。仍與醒脾之劑。
治月內嬰兒。胎風。驚風。慢風。潮搐涎堵。目直口噤。乳食不下。一切驚風皆治(衛生寶鑑)。灸頂中央百會穴一二七壯。鼻下人中穴三壯。又灸囟周四角各三壯。灸尺澤各一壯。鼻上天庭穴。三壯。
治小兒緩驚風。
王氏云。夫急慢驚風。非風也。古人謂之陰陽癇。猶傷寒之有陰陽證也。陽癇如陽證。當以涼藥。陰癇如陰證。當治以溫藥。庸醫不知此例。以風藥治之。風藥多涼。或是慢驚。未有不罹其害者。戒之戒之。若灸驚風。惟灸慢驚風慢脾風為穩當云。
治小兒急驚風。及驚癇等。灸前頂三壯。若不愈。須灸兩眉頭。及鼻下人中。
治小兒睡中驚搐。目不合。灸屈肘橫紋中上三分。各一壯。
治小兒驚恐。穴瘈脈
治小兒睡中驚掣及驚癇(全嬰方)。灸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薤葉。各一壯。
治驚不得臥。灸陰交。氣海。大巨。
治臥驚視如見星。灸陰蹺。
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灸大鐘。郄門。
治心中悚惕。恐人將捕之。灸然谷。
治瘛瘲而驚。灸解谿。
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灸少衝。
治心下澹澹喜驚。灸曲澤。
治心痛數驚。心痛不樂。灸行間。
治風眩驚卷。灸陽谷。
治多臥好驚。灸厲兌。
治驚喜妄言。面赤。灸腋門。
治數噫。恐悸少氣。灸神門。
治喜驚。喑不能言。灸間使。
治喜驚。灸三間,合谷。
治瘈驚。灸陽谿,天井。
治心下悸。灸通里。
治心中澹澹驚恐。灸大陵。
治氣驚心痛。灸手少陽,陰郄。
治淚出而驚。灸後谿。
治煩滿驚。灸腕骨。
治小兒善驚。穴然谷
治小兒驚恐失精。穴長強
治小兒驚啼及多哭。穴百會
治一切慢驚風。厥危病證。百會穴七壯。灸至七七壯。量輕重加減艾壯數。又兩足外踝下。赤白肉際陷中金門穴。灸七壯。至七七壯。
白話文:
處理急性和慢性驚風病狀,對於顏色呈現極度危險、看似無法救治的情況(危氏的治療方法)。首先,找到位於兩乳頭上方,也就是乳中穴的位置,男性在左側,女性則在右側,進行三次的灸療。接著,在髮際與眉心的囟會位置,同樣進行三次的灸療。再來,在手和腳的大拇指指甲角的位置,用東西把兩隻手綁在一起,以艾綿縫製的灸柱進行灸療,男性在左側靠近指甲和肉的中間位置,進行三次灸療。先從腳開始,然後再灸手,這也能治療陰陽各種癲癇病症。艾柱的大小就像麥粒一樣。
處理小孩的慢性驚風,當脾臟功能危急出現不良症狀,藥物效果有限時,可以觀察兩腳底板中間凹陷的地方有個大沖脈,進行百會穴的灸療。百會穴的確切位置是在前後髮際的中點,以及兩耳尖連線的中點,位於頭部的正中心,也就是頭皮旋轉的方向。如果有兩個旋轉方向,或頭皮旋轉方向不正常,就不適合這個方法。使用的艾炷大小約如小麥,只灸三到五次即可。灸療後,仍需服用醒脾的藥物。
處理一個月內嬰兒的胎風、驚風、慢風、潮搐、口水堵塞、眼睛直視、嘴巴緊閉、無法進食母乳或食物,以及所有類型的驚風(衛生寶鑑)。灸療頂部中央的百會穴,灸療次數從一到七次。在鼻下的人中穴進行三次灸療。再來,在囟門周圍的四個角落各灸三次。在尺澤穴各灸一次。在鼻子上方的天庭穴灸三次。
處理小孩的緩性驚風。
王氏表示,急性和慢性驚風並非真正的風邪,古人稱之為陰陽癲癇,類似於傷寒的陰陽證狀。陽癲癇如同陽證狀,應使用冷性藥物;陰癲癇如同陰證狀,應使用溫性藥物。一般醫生不知道這樣的原則,常用風藥治療,風藥多屬冷性,若是慢性驚風,大多會受到傷害。在此嚴格告誡。如果進行驚風灸療,只灸慢性驚風或慢性脾風最為穩妥。
處理小孩的急性驚風,以及驚癇等,首先在前頂穴灸三次。如果症狀未改善,再灸兩眉頭,以及鼻下的人中穴。
處理小孩在睡夢中驚嚇抽搐,眼睛無法閉合,可以在彎肘的橫紋上方三分處,各灸一次。
處理小孩因驚嚇而產生的痙攣。
處理小孩在睡夢中驚嚇抽搐,以及驚癇(全嬰方),在腳大拇指旁邊的第二個趾端,距離指甲如蔥葉厚的位置,各灸一次。
處理因驚嚇導致無法入睡,可以在陰交、氣海、大巨穴進行灸療。
處理躺著時像看到星星般驚嚇,可以在陰蹻穴進行灸療。
處理因驚嚇而害怕人羣,精神狀態不佳,可以在大鐘、郄門穴進行灸療。
處理心中驚恐,總感覺有人要抓自己,可以在然谷穴進行灸療。
處理痙攣和驚嚇,可以在解谿穴進行灸療。
處理嘆息、煩悶、氣短、悲傷、驚嚇,可以在少衝穴進行灸療。
處理心下悸動、喜歡驚嚇,可以在曲澤穴進行灸療。
處理心痛、頻繁驚嚇、心情不好,可以在行間穴進行灸療。
處理風眩、驚嚇、捲縮,可以在陽谷穴進行灸療。
處理嗜睡、容易驚嚇,可以在厲兌穴進行灸療。
處理驚喜過度、胡言亂語、臉色發紅,可以在腋門穴進行灸療。
處理頻繁打嗝、恐懼、心悸、氣短,可以在神門穴進行灸療。
處理喜歡驚嚇,無法說話,可以在間使穴進行灸療。
處理喜歡驚嚇,可以在三間、合谷穴進行灸療。
處理痙攣和驚嚇,可以在陽谿、天井穴進行灸療。
處理心悸,可以在通裏穴進行灸療。
處理心中悸動、驚恐,可以在大陵穴進行灸療。
處理因氣血受驚引起的心痛,可以在手少陽、陰郄穴進行灸療。
處理流淚且驚嚇,可以在後谿穴進行灸療。
處理煩悶和驚嚇,可以在腕骨穴進行灸療。
處理小孩容易驚嚇,可以在然谷穴進行灸療。
處理小孩因驚嚇而遺精,可以在長強穴進行灸療。
處理小孩因驚嚇而哭鬧不止,可以在百會穴進行灸療。
處理所有慢性驚風、極危病症。在百會穴灸七次,灸療次數可根據病情輕重調整,最多可灸七七次。在兩腳外踝下方,赤白肉交界處的金門穴,灸七次,最多可灸七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