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24)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三 (24)

1. 屍厥中惡

此凡三灸,各灸三即起。

治卒死,並治卒忤死(肘後):灸心下一寸巨闕,臍上三寸連里,臍下四寸中極,各百壯。

治卒死,而口噤不開者:以縛兩手大拇指,灸兩白肉中二十壯。

治自縊死:灸四指本節陷中,大指本文名曰地軸,各七壯。

治溺水死,灸法:急解本人衣服,臍中灸百壯;或倒懸病人,挑其臍上垢;或推兩耳中;或綿包皂夾末,內下部。外臺云:「雖溺死一宿者,以皂夾末綿裹內下部,須臾出水即活。」

治卒中惡,短氣欲死:以其人置地,取利刀畫從肩起,男左女右,畫地令周邊訖;以刀鋒刺病人鼻下人中,令入一分急,勿動其人,當鬼語求去,乃具問:「何與何故來?」自當訖去。乃以指滅向所畫地,當肩上頭數寸,令得去,不可具詰問之。

治鬼擊卒死,及諸暴絕證:灸鼻中一壯立愈之;不瘥,更灸臍上一寸七壯,及兩鮇白肉際,取瘥;又灸臍下一寸三壯,及兩腳大拇指內離甲一韭葉許,各灸三五壯即活。臍中灸百壯亦效。

治鬼魅驚恐哭泣:上星穴,直鼻入髮際一寸,灸五壯;又唇表中央線者中,灸三壯;又主邪鬼妄語。

治鬼擊:刺足陽明三里二穴,手少陽經支溝二穴,立愈;不愈復刺灸。

靈樞經云:「刺之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氣至,勿復針。」

治中惡卒死,短氣:胃脘穴。甲乙經云:「太倉,胃募也,在上脘下一寸,若蔽骨下,臍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宜灸三壯。又云:灸足大指橫文,隨年壯,左右。又云:刺督脈水溝一穴,任脈中脘、氣海二穴。凡刺胸腹者,必以布繳,乃單布上刺。又灸兩足大爪甲聚毛甲中七壯,此華佗法。又云:三七壯。又灸臍中百壯。

白話文:

屍厥中惡

此法共施灸三次,每次灸三次即可停止。

治療猝死,以及猝死忤逆(《肘後方》記載)等情況:灸心窩下約一寸的巨闕穴、肚臍上三寸的關元穴、肚臍下四寸的中極穴,每個穴位灸一百壯。

治療猝死且口緊閉合者:用繩子綁住雙手大拇指,灸兩手大拇指內側的白肉處,每處灸二十壯。

治療上吊而死:灸四指指節的凹陷處(大拇指指節凹陷處稱為地軸),每個穴位灸七壯。

治療溺水而死:迅速解開死者衣物,在肚臍處灸一百壯。或者將病人倒掛,清理肚臍上的污垢,或按摩雙耳,或用棉花包裹皂莢末塞入肛門(《外台秘要》記載,即使溺水已超過一宿,用棉花包裹皂莢末塞入肛門,不久就能吐出水而活過來)。

治療突然中惡,呼吸短促,瀕臨死亡:將病人平放在地上,用鋒利的刀子從肩膀處開始劃線,男性劃左邊,女性劃右邊,劃線圍繞身體一圈。用刀尖刺病人鼻下的人中穴,刺入約一分深,立即停止動作,不要移動病人。病人此時可能會說鬼話求饒,這時可以詢問原因,等病人說完後,用手指抹去先前劃的線,從肩膀往上數寸抹去,讓鬼魂離去。不可過多盤問。

治療鬼擊導致猝死及其他暴病突然昏厥的情況:灸鼻中一點,立即見效。如果沒有效果,再灸肚臍上一寸處七壯,以及兩側鎖骨下窩(鮇)的肌肉交界處,直到痊癒。再灸肚臍下一寸處三壯,以及雙腳大拇指內側指甲邊緣一韭葉寬的部位,每個部位灸三到五壯,即可活過來。在肚臍處灸一百壯也有效。

治療鬼魅驚嚇導致哭泣不止:灸上星穴(位於鼻根直上髮際一寸處)五壯;灸嘴唇中央線上的穴位三壯;此法也可治療邪祟作祟導致胡言亂語。

治療鬼擊:針刺足陽明經的三里穴兩個,手少陽經的支溝穴兩個,立即見效;如果沒有效果,重複針灸。

《靈樞經》記載:針刺時,如果氣至不了,不用在意針刺的次數;如果氣至了,就不要再針刺了。

治療中惡猝死,呼吸短促:灸胃脘穴(《甲乙經》記載,太倉、胃募穴也在此處,位於上腹部,劍突下約一寸,靠近肚臍,是手太陽經、手少陽經、足陽明經交會處,也是任脈的穴位)。灸三壯。又記載灸足大拇指橫紋處,根據年齡灸相應的壯數,左右各灸。又記載針刺督脈的水溝穴,任脈的氣海穴、關元穴。凡是針刺胸腹的,都必須用布墊好,再在布上針刺。還需灸雙腳大拇指指甲旁的毛髮聚集處七壯(華佗方法),也有記載灸三七壯。在肚臍處灸一百壯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