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6)
卷四百二十三 (6)
1. 溏泄
治溏泄腹痛藏痹。穴地機
治溏泄。穴太衝
王氏云。嘗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灸臍中遂不登洞。連三日灸之。三夕不登洞。若灸溏泄。臍中第一。三陰交等穴。乃其次也。
白話文:
【治療腹瀉】
治療腹瀉且伴有腹部疼痛及痺症,可選擇「地機」穴位來施針或灸。
治療單純腹瀉,則可用「太衝」穴位。
王氏曾提到,他過去曾經患有痠痛疾病,病癒後卻出現腹瀉的情況。他透過在肚臍中央進行灸法,腹瀉情況就得到改善,連續三天進行灸法,三天晚上都沒有再腹瀉。如果要灸療腹瀉,肚臍中央是首選穴位,其次是三陰交等其他穴位。
2. 飧泄
治腹脹飧泄(資生經)。穴中髎。治小腹痛飧泄。次指間痛。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胃中熱。不嗜食。
治飧泄。穴上廉
素問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苟知傷於風得之。則藥自可治。雖不著艾。未為害也。
白話文:
[餐後腹瀉]
(來自資生經的治療方式)。取中髎穴進行治療。可用於緩解小腹部疼痛、餐後腹瀉、次指間疼痛、嘴脣乾燥、不知不覺流口水、無法出汗、毛髮枯黃脫落、肌肉量減少且氣虛、胃部感覺熱、食慾不佳。
治療餐後腹瀉,可以取上廉穴進行治療。
根據素問所述,如果春天時受到風邪侵害,到了夏天就會容易出現餐後腹瀉的情況。若能瞭解是由風邪引起,那麼就能找到對應的藥物進行治療。即使沒有使用艾灸,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3. 痢
(附論)
資生經云。素問言泄利有五種。一曰胃泄。飲食不化。而色黃。胃與脾合。故黃也。二曰脾泄。腹脹而注泄無休。又上逆嘔。此為害熱之患也。三曰大腸泄。食畢腸鳴切痛而利白色。大腸與肺合。故白也。四曰小腸泄。身瘦而便膿血。小腸與心合。心主血也。五曰大瘕泄。裡急後重。
數至丸而不能便。莖中痛。此腎泄也。諸家方有二十餘種。此為言五種。蓋舉其綱也。而必用方中。亦有赤白疳蠱之別。其大概則臟腑寒也。廩邱公所謂。諸下悉寒是也。故予治人痢。惟與以鎮靈丹。無有不效。未效。更加丸數則效矣。若蠱利。則用百葉。黃連煎服。諸痢惟耆域方。
用厚朴嬰粟殼末最佳。後人又加木香黃連陳皮等分。甘草半之。黃殼葉數片。薑棗烏梅水煎。予嘗用之驗。故載於此。然痢本無惡證。而有誤此而死者。或者世醫以痢為熱病。多服冷藥故也。若其急難。亦當灼艾。不可專用藥云。
法
治腸澼便膿血。泄痢後重。腹痛如痓狀(資生經)。穴復溜
治泄痢赤白漏血。穴交信
治溏泄痢注下血。穴大沖,曲泉
治泄痢膿血。五色重下。腫痛。穴小腸俞
治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食不化。穴丹田,臍中,關元
治痢不止。穴關元,太谿
治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膚。穴脾俞
治泄水痢膿血。穴曲泉
治腸冷赤白痢。穴中膂俞
治泄痢腹痛。穴膀胱俞
治溫病積聚下痢。穴脊俞
治泄痢。穴關元
治泄痢食不消。穴脾俞。灸隨年壯。
治泄注五痢。便膿重下。腹痛。穴小腸俞灸百壯。
治泄痢不禁。小腹絞痛。穴石門。灸百壯。三報。
治久痢。百治不瘥。並治冷痢腹痛。灸足陽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岐三寸。隨年壯。又灸臍中三二百壯。又灸關元三百壯(十日灸)。
治赤白下。穴窮骨。灸多為佳。
治四肢舉多汗洞痢。穴大橫。灸隨年壯。
治泄痢不止。灸臍中。名神闕穴。五壯。或七壯。艾炷如小箸頭大。及關元穴。三十壯。
治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循股際。穴在俠臍相去五寸。又灸長強五十壯。
治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是骨(忌針)。
治泄痢赤白濁。灸足太陰五十壯。三報。
治久泄痢百治不瘥。屈肘量正當兩胯脊上點訖。下量一寸。點兩傍各一寸。復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一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一切痢皆斷。亦治濕匿冷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治大腸泄痢膿血。穴意舍灸一百壯(小兒減之)。又灸小腸俞七壯。
治下痢白如鼻涕者。灸臍下一寸。五十壯。良。即三陰交。
治膿血利不止。兼治小腹堅逆。灸幽門二穴。各三壯。
治水痢不止。食不化。刺足陽明經天樞二穴。大腸之募也。在臍兩傍各二寸。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壯。
白話文:
[痢疾]
根據《資生經》記載,素問中提到了五種類型的腹瀉和痢疾。第一種稱爲胃泄,食物無法消化,糞便顏色爲黃色,因爲胃與脾相合,所以糞便是黃色的。第二種是脾泄,腹部膨脹且持續腹瀉,還會伴隨嘔吐,這是熱害的症狀。第三種是大腸泄,進食後腸道會發出響聲並劇烈疼痛,排泄物爲白色,因大腸與肺相合,故糞便爲白色。第四種是小腸泄,身體消瘦且排便帶膿血,小腸與心相合,心主管血液。第五種是大瘕泄,感覺裏急後重,雖然多次想要排便卻排不出來,尿道會感到疼痛,這是腎泄。
各家醫方記載了超過二十種的痢疾類型,但這裏僅提及五種,主要是列舉大綱。而在實際用藥中,還有赤白疳蠱之分,大體上都是臟腑寒症,正如廩邱公所說,各種下痢都是由於寒症所致。因此,我治療痢疾時,主要使用鎮靈丹,效果顯著。如果效果不佳,增加劑量即可。如果是疳蠱導致的痢疾,則使用百葉、黃連煎服。對於其他各類痢疾,推薦使用厚朴嬰粟殼末,後來有人添加了木香、黃連、陳皮等量,甘草減半,以及幾片黃殼葉、姜、棗、烏梅,用水煎煮。我曾使用過這個方法,效果很好,因此在這裏記錄下來。然而,痢疾本身並無惡證,但有些人因誤診而死亡,可能是因爲有些醫生認爲痢疾是熱病,過多使用寒涼藥物造成的。在緊急情況下,也可嘗試灸療,不應只依賴藥物。
治療方法如下:
- 治療腸澼便膿血,泄痢後重,腹痛如痙攣狀:穴位爲復溜。
- 治療赤白漏血的泄痢:穴位爲交信。
- 治療溏泄痢注下血:穴位爲大沖、曲泉。
- 治療泄痢膿血,五色重下,腫痛:穴位爲小腸俞。
- 治療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食不化:穴位爲丹田、臍中、關元。
- 治療痢不止:穴位爲關元、太溪。
- 治療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膚:穴位爲脾俞。
- 治療泄水痢膿血:穴位爲曲泉。
- 治療腸冷赤白痢:穴位爲中膂俞。
- 治療泄痢腹痛:穴位爲膀胱俞。
- 治療溫病積聚下痢:穴位爲脊俞。
- 治療泄痢:穴位爲關元。
- 治療泄痢食不消:穴位爲脾俞,灸隨年壯。
- 治療泄注五痢,便膿重下,腹痛:穴位爲小腸俞,灸百壯。
- 治療泄痢不禁,小腹絞痛:穴位爲石門,灸百壯,三次。
- 治療久痢,百治不瘥,冷痢腹痛:灸足陽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歧三寸,隨年壯;又灸臍中三二百壯;又灸關元三百壯(十日灸)。
- 治療赤白下:穴位爲窮骨,灸多爲佳。
- 治療四肢多汗洞痢:穴位爲大橫,灸隨年壯。
- 治療泄痢不止:灸臍中,名爲神闕穴,五壯或七壯,艾炷如小筷子頭大,以及關元穴,三十壯。
- 治療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循股際,穴位在俠臍相去五寸,又灸長強五十壯。
- 治療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次,穴位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是骨(忌針)。
- 治療泄痢赤白濁:灸足太陰五十壯,三次。
- 治療久泄痢百治不瘥:屈肘量正當兩胯脊上點完,下量一寸,點兩旁各一寸,再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一處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一切痢皆斷,亦治溼匿冷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 治療大腸泄痢膿血:穴位爲意舍,灸一百壯(小兒減之),又灸小腸俞七壯。
- 治療下痢白如鼻涕者:灸臍下一寸,五十壯,即三陰交。
- 治療膿血利不止,兼治小腹堅逆:灸幽門二穴,各三壯。
- 治療水痢不止,食不化:刺足陽明經天樞二穴,大腸之募也,在臍兩傍各二寸,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壯。
- 治療痢暴下如水:穴位爲氣海,灸百壯。
《衛生寶鑑》記載,至元乙亥年,廉臺三千戶,四十多歲,駐兵漣水,地處低窪潮溼,過度勞累,飲食失節,到秋天病情加重,瘧疾和痢疾併發,一個多月未愈,飲食減少,形體消瘦。騎馬坐轎返回。當時已是仲冬,來我這裏求治。他詳細說明了病情,脈象細弱,像蛛絲一樣,身體沉重,手足冰冷,偶爾麻痹,皮膚出現瘡疥,如同麻風病的症狀,無力行動,腹部脹滿,噁心嘔吐不止,這都是長期受寒溼影響,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針經說,陰陽都虛,針刺無效,應使用灸法。內經說,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雲,補可去弱,以理中丸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溼,澀可去脫,服用養髒腸加附子鞏固腸胃,止瀉利。同時灸諸穴,以除去疾病。經文說,府會太倉,即中脘穴,先灸五十壯,以溫養胃氣,增進食慾。其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滋養百脈,充實肌肉。再灸足三里,胃之合穴,三十壯,引導陽氣下交陰分,也有助於恢復元氣。灸陽輔穴二七壯,續接陽氣,使足脛溫暖,散發清溫之氣。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後,疾病完全消失,逐漸恢復正常,精神狀態不亞於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