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 (2)

1. 心痛

療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水。及無臟氣。灸足大指次指內橫文中各一壯。炷如小麥。立愈。

治心懊憹微痛。煩逆。穴心俞。灸百壯。

治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穴鬲俞。灸七壯。

治心痛冷氣上。穴龍頷。灸百壯。

治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穴通谷。灸五十壯。

治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穴神府。灸百壯。在鳩尾正心有忌。

治心暴痛惡氣。穴巨闕。灸百壯。

治心痛堅急氣結。穴太倉。灸百壯。

治心痛。灸臂腕橫文三七壯。又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

治腎心痛。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然谷。

治胃心痛。取大都,太白。

治脾心痛。取然谷,太谿。

治肝心痛。色蒼蒼然如死灰狀。終日不得休息(保命集)。取行間。太衝。

治肝心痛。取魚際。太淵。

治心痛不可按。煩心。穴巨闕

主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危氏方)。穴上脘

主心痛身寒。難以俯仰。心疝沖胃。死不知人。穴中脘

主心痛如錐針刺。穴然谷,太谿

主心腹中卒痛。穴石門

主心痛。穴陰郄,行間

治卒心痛多驚。喑不得語。咽中如鯁。穴間使

治心痛善驚。穴曲澤

治心痛衄血嘔噦。驚恐畏人。神氣不足。穴郄門

治心痛胸脅支滿。咳嗽。膺痹。臂內廉痛。穴天泉

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手足寒過節。喘息者死。穴太谿

心痛內九種乃心脾痛。而非真心痛。真心痛。則朝發夕死。夕發朝死。如難經䟽所載是已。然此疾亦有所自產。論嘗謂產後心痛。若誤以為有所傷療之。則虛極而心絡寒甚。傳心之正經則變為真心痛。此一說也。巫臣以夏姫之故。怨子反曰。余必使汝疲於奔命以死。子反於是一歲也七奔命。

遂遇心疾而卒。則又因用心而成疾矣。然則如之何。平居當養其心。使之和平。疾自不作。其次當服鎮心丹之類。補養可也。若疾將作而針灸。抑亦可以為次矣。

治心腹冷痛。

王氏玉抱肚法。針砂四兩。炒似煙出。入礬半兩。硇砂粉霜各半錢。新水拌勻。微濕。以皮紙貼安懷中。候熱發。置臍中。氣海。石門。關元。大補本元。或置其他冷處。汗出立瘥。予自用驗。此藥燥則不熱。再以新水拌再熱。可用十餘次。如藥力盡卻。曝乾。再入礬等。依舊熱。舍弟叔浩傳一方。只用針砂。泥礬。功效亦同。豈以硇砂粉霜。價不廉而不用耶。

王氏云。予舊患心痹。發則疼不可忍。急用瓦片置炭火中。燒令通紅。取出投米醋中。漉出。以紙三二重裹之。置疼處。稍止。冷即易。耆舊所傳也。後閱千金方有云。凡心腹冷痛。熬鹽一半熨。或熬蠶砂燒磚石蒸熨。取其里溫痛止。或蒸土亦大佳。始知予家所用。蓋出千金方也。

他日心痛甚。爭灸中脘數壯。覺小腹兩邊有冷氣。自下而上。至灸處即散。此灸之功也。本事方載。王思和論心忪。非心忪也。胃之大絡。名曰建里。絡胸膈及兩乳間。虛而有痰則動。更須臾發一陣熱。是其證也。審若是。又宜灸建里矣。但不若中脘為要穴云。

白話文:

心痛

治療突然發生的、難以忍受的心痛,伴隨吐出冰冷酸水的症狀,且缺乏臟腑元氣者,灸足大指(大拇指)和次指(食指)內側橫紋處各一壯,艾炷大小如小麥粒,即可立即痊癒。

治療心悶懊惱、輕微疼痛、煩躁、逆氣者,灸心俞穴一百壯。

治療心痛如錐刀刺般劇痛,氣血凝滯者,灸鬲俞穴七壯。

治療心痛伴隨冷氣上逆者,灸龍頷穴一百壯。

治療心痛伴隨惡氣上逆、胸脅部緊痛者,灸通谷穴五十壯。

治療心痛劇烈絞痛,痛不欲生,危及生命者,灸神府穴一百壯。但需注意,神府穴位於鳩尾(劍突)正下方,施灸需謹慎。

治療心臟突然劇痛伴隨惡氣者,灸巨闕穴一百壯。

治療心痛堅硬緊急,氣血凝滯者,灸太倉穴一百壯。

治療心痛,灸臂腕橫紋處三七壯,再灸兩虎口(拇指與食指間)白肉際(肌肉交界處)七壯。

治療腎臟與心臟同時疼痛者,先用針刺京骨穴和崑崙穴,直至出血不止,再取然谷穴。

治療胃與心臟同時疼痛者,取大都穴和太白穴。

治療脾臟與心臟同時疼痛者,取然谷穴和太谿穴。

治療肝臟與心臟同時疼痛者,患者面色蒼白如死灰,終日不得安寧(出自《保命集》),取行間穴和太衝穴。

治療肝臟與心臟同時疼痛者,取魚際穴和太淵穴。

治療心痛劇烈,不能觸碰,煩躁不安者,灸巨闕穴。

治療心痛,伴隨體內有蟲積聚,唾液多且輾轉難眠(出自《危氏方》),灸上脘穴。

治療心痛伴隨畏寒,難以俯仰,心疝(心臟移位)衝擊胃部,神志不清,幾近死亡者,灸中脘穴。

治療心痛如錐針刺般劇痛者,灸然谷穴和太谿穴。

治療突然發生的心腹部劇痛者,灸石門穴。

治療心痛,灸陰郄穴和行間穴。

治療突然發生的心痛,伴隨驚恐、失聲、咽喉有異物感者,灸間使穴。

治療心痛伴隨容易驚嚇者,灸曲澤穴。

治療心痛伴隨鼻出血、嘔吐、呃逆、驚恐、畏懼他人、精神萎靡者,灸郄門穴。

治療心痛伴隨胸脅部脹滿、咳嗽、胸部痹痛、臂內側疼痛者,灸天泉穴。

治療久患瘧疾,伴隨咳嗽、逆氣、心痛如錐刺般劇痛、手足冰冷、呼吸困難者,預後不良(出自原文),灸太谿穴。

心痛內有九種情況屬於心脾疼痛,而非真正的心臟病痛。真正的心臟病痛,則會早晨發病晚上死亡,或晚上發病早晨死亡,如同《難經》的註解所說。然而,此病也有一些誘因,例如產後心痛,如果錯誤地治療,認為是外傷所致,則會導致虛弱極度、心絡寒凝加重,傳導心臟的經絡就會轉變成真正的心臟病痛,這是一個說法。巫臣因夏姬的緣故,怨恨子反,說:「我一定要讓你疲於奔命而死。」子反因此一年內七次奔命,最終患上心臟疾病而死,這又是由於操勞過度而導致疾病。那麼,該怎麼辦呢?平時應該保養心神,使之平和,疾病自然不會發生。其次,服用鎮心丹等藥物,進行補養也是可以的。如果疾病將要發作,針灸治療也可以作為輔助方法。

治療心腹部冷痛:

王氏玉抱肚療法:取針砂四兩,炒至冒煙,加入明礬半兩,硇砂、粉霜各半錢,用清水拌勻,微濕,用皮紙包好貼在心窩處,待其發熱後,移至肚臍、氣海、石門、關元穴位,以大補元氣。也可以放在其他寒冷的部位。汗出即可痊癒。我親自使用,效果顯著。此藥若乾燥不發熱,再用清水拌勻加熱,可重複使用十餘次。若藥力耗盡,曬乾後,再加入明礬等藥物,即可再次加熱使用。這是舍弟叔浩傳授的偏方,只用針砂和明礬,功效相同。為什麼不用價格昂貴的硇砂和粉霜呢?

王氏說:我以前患有心痹(心臟病),發作時疼痛難忍,急用瓦片放在炭火上燒至通紅,取出放入米醋中過濾,用三層紙包好,敷在疼痛處,疼痛稍減。冷了就換新的。這是前輩傳下來的經驗。後來我閱讀《千金方》,發現上面記載:凡心腹部冷痛,可用熬鹽一半熨敷,或熬蠶砂燒磚石蒸熨,或蒸土,效果都很好。這才明白我家所用的方法,原來出自《千金方》。

有一天心痛劇烈,灸中脘穴幾壯後,感覺小腹部兩側有冷氣,從下往上走,到灸針的地方就散開了,這就是灸法的功效。本事方記載:王思和論述心忪(心悸),其實並非心悸,而是胃部的大絡脈,名為建里,絡於胸膈和兩乳之間。虛弱且有痰飲,就會活動,並會瞬間發作陣陣熱感,這就是它的症狀。如果確實如此,還應該灸建里穴。但中脘穴是更重要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