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七 (1)
卷四百十七 (1)
1. 卷四百十七
2. 針灸門
3. 諸風
(附論)
凡諸百邪之病。源起多塗。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默而不聲。或復多言而慢說。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溝渠。啖食糞穢。或裸形露體。或晝夜遊走。或嗔罵無度。或是蜚蠱精靈。手亂目急。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針灸與夫方藥。並主治之。
凡占風之家。亦以風多鬼斷之。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也。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便至鬼壘。又至鬼心。未必須並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蠱之精。便自言說論其由來去。驗有實。立得精靈。未必須盡其命。求去與之。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
若數處不言。便遍穴針也。依訣而行。針灸等處。並備主之。仍須依掌訣捻目治之。萬不失一。黃帝掌訣。別是術家秘要。縛鬼禁劫。五嶽四瀆。山精鬼魅。並悉禁之。有目在人兩手中十指節間。第一針人中。名鬼宮。從左邊下針。右邊出。第二針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
第三針足大趾爪甲下。名鬼壘。入肉二分。第四針掌後橫文。名鬼心。入半寸。即太淵穴也。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名鬼路。火針七鋥。鋥三下。即申脈穴也。第六針大椎。上入髮際一寸。名鬼枕。火針七鋥。鋥三下。第七針耳前髮際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針七鋥。
鋥三下。第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第九針手橫文上三寸兩筋間。名鬼路。即勞宮穴也。第十針直鼻上入髮際一寸。名鬼堂。火針七鋥。鋥三下。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針陰下縫。灸三壯。女人即玉門頭。名鬼藏。第十二針尺澤橫文外頭。接白肉際。名鬼巨。火針七鋥。
鋥三下。此即曲池穴。第十三針舌頭一寸。當舌下縫刺貫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令舌不得動。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針之。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夫諸急卒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悟。宜速與續命湯。依俞穴灸之。夫風者。百病之長。岐伯所言四者。說其最重也。
經驗方云。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兼手足麻木。此是風將中之候。不問是風與氣。宜速灸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里七穴。兩邊依次序自上及下灸之。如灸稍遲。氣塞涎上。或失音將欲絕者。便可依此次序灸之。艾炷如蒼耳大。各灸三壯。足三里灸五壯。輪日以次灸之。
至隨年壯乃止。大凡每遇春秋二時。可於此七穴時復灸之。以泄風氣。如體中素有風氣者。尤須留意此灸法。可保無虞。此法可灸卒死。醫書云。凡民風發強忍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者。是何病。謂入藏故也。有風病者不可不知此灸法。又云。先賢論曰。風中脈則口眼喎邪。
白話文:
[各種風症]
各種邪惡病患的起源,有著多種不同的原因。這些病狀表現出各種形式,顯示出癲狂病症的徵兆。患者可能沉默無語,也可能多話胡言;可能放聲歌唱,也可能嚎啕大哭;可能在溝渠中坐臥,也可能吃食污穢之物;可能赤身裸體,也可能日夜遊蕩;可能無端怒罵,也可能被蠱惑靈異所纏繞。對於這類病患,現在針灸和藥物都能進行治療。
在佔風學中,也會認為風多是由鬼怪引起。扁鵲曾說,由百種邪惡引發的疾病,針灸治療有十三個穴位。針灸的過程,應先從鬼宮穴開始,接著是鬼信穴,然後是鬼壘穴,再後是鬼心穴。但不一定所有穴位都要針灸,只需五六個穴位,就可以看出效果。如果是邪靈蠱惑,患者就會自己說明病因和來源,驗證後確定是精靈作祟,不必非要取其性命,只要驅趕出去就可以了。男性從左側開始針灸,女性則從右側開始。
如果多處針灸後,患者仍然無法言語,那就需全面針灸所有穴位。根據訣竅操作,針灸的位置都已經備齊,還需要按照手掌訣捻目治療,這樣可以確保百分之百的成功率。黃帝掌訣,是祕術中的關鍵,能控制鬼怪,禁止劫難,甚至能掌控五嶽四瀆、山精鬼魅。人的手指關節間有特定的穴位,首先是人中穴,名為鬼宮,從左邊進針,右邊出針;其次是手大拇指指甲下方,名為鬼信,進針深度三分;再次是腳大拇指指甲下方,名為鬼壘,進針深度二分;第四是手掌後橫紋,名為鬼心,進針深度半寸,即是太淵穴;第五是外踝下白肉邊緣,足太陽經的鬼路穴,使用火針七次,每次三次;第六是大椎穴上方,入髮際一寸,名為鬼枕,使用火針七次,每次三次;第七是耳前髮際中間,耳垂下五分,名為鬼牀,使用火針七次。
第八是承漿穴,名為鬼市,從左到右;第九是手橫紋上三寸,兩筋之間,名為鬼路,即是勞宮穴;第十是鼻樑上方,入髮際一寸,名為鬼堂,使用火針七次,每次三次,即是上星穴;第十一是陰部縫隙,灸三壯,女性則是玉門頭,名為鬼藏;第十二是尺澤橫紋外側,接白肉邊緣,名為鬼巨,使用火針七次,每次三次,即是曲池穴;第十三是舌頭一寸處,沿舌下縫刺穿到舌面,名為鬼封,需用一塊木板橫置在嘴裡,固定針頭,防止舌頭移動。以上穴位,如果是左右對應的,就同時針灸兩個穴位;如果是單獨的穴位,就單獨針灸。
岐伯曾說,中風病有四大類型:一是偏枯,二是風痱,三是風懿,四是風痹。大多急發性疾病,多是由風引起的。初期病情輕微,往往被人忽視,應該迅速服用續命湯,並根據腧穴進行灸療。風,是百病之首,岐伯所言的四種,是最嚴重的。
經驗方稱,如果感覺心中煩亂,精神不佳,或者伴有手腳麻木,這是風邪將要侵入的徵兆。無論是風還是氣,都應迅速灸療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里七個穴位,兩側依次從上到下灸療。如果灸療稍晚,氣血堵塞,口吐涎沫,或者失音將要死亡,就應按照這個順序進行灸療。艾炷如蒼耳大小,每個穴位灸三壯,足三里灸五壯,每天輪流灸療。
直到達到患者的年齡壯次為止。一般來說,每年春秋兩季,都可以在這七個穴位進行灸療,以排除風氣。如果身體經常有風氣,更需要注意這種灸療方法,可以保持健康。此法可以灸療突然死亡。醫書上說,普通人風邪發作時,因為害怕疼痛而不肯灸療,突然死亡,這是因為風邪進入臟腑的原因。有風病的人不能不知道這種灸療方法。又說,先賢討論過,風邪侵入脈絡,口眼會歪斜;風邪侵入腑臟,肢體會廢疾;風邪侵入臟器,生命就會危險。對於中風的治療,雖然古方多用續命防風湯等,但這些只能輔助疾病,如果要挽救危急,取得完全的療效,必須使用火艾灸療。又說,如果口眼偏向左側,是因為左側脈絡受到風邪侵襲而鬆弛,應灸療左側;如果口眼偏向右側,是因為右側脈絡受到風邪侵襲而鬆弛,應灸療右側。艾炷大小如麥粒,每個穴位灸二七壯,應頻繁灸療,直到風氣完全排出,口眼恢復正常為止。又說,如果手腳長期疼痛或麻木,這是風邪將要侵入腑臟的徵兆,應灸療百會等七個穴位。病在右側就灸療右側,病在左側就灸療左側。如果拖延不灸,手腳已經廢疾,春天比秋天灸療好,秋天比春天灸療好,直到風氣完全排出,手腳輕鬆安適為止。
風邪多從背部五臟腧穴侵入,使各臟器受病,其中肺病最急,因為肺主管呼吸,且覆蓋其他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