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17)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六 (17)

1.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二穴

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針五分。明堂云。在上廉下一寸。針八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治膝䯒寒痠痛。足緩失履不收。濕痹。針五分。又云。陽明脈氣所發。主脛寒不得臥。足下熱。不能久立。

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虛。在三里下三寸。當舉足取之。灸三壯。針三分。甄權云。治臟氣不足。偏風腲腿。手足不仁。灸隨年為壯。明堂云。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針八分。得氣即瀉。灸大良。日七壯。明堂下經云。灸三壯。素問注。在三里下三寸。又云在膝犢鼻下䯒外廉六寸。明堂云。三里穴下三寸。䯒骨外大筋內筋骨之間。主腳脛痠痛。屈伸難。不能久立。銅人經云。治飧泄。腹脅支滿。走俠臍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可灸三壯。針入三分。又云。足陽明與太陽合。主大腸氣不足。偏風膝腿不隨。腳不得履地。腳氣刺風痶風。腳冷寒瘧。灸之大良。西方子云。主小便難。黃風水膝腫。資生經云。手陽明亦有上廉。此乃足上廉也。

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間(一云䯒骨外大筋內骨之間。一云陷者宛宛中)。當舉足取之。秦承祖云。諸病皆治。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腫滿。膝䯒痠痛。目不明。華佗云。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大小人熱。皆調三里。外臺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所以三里下氣也(明同)。灸三壯。針五分。明堂經云。針腹背每須去三里穴。針八分。留十呼。瀉七吸。日灸七壯。止百壯。素問注。刺一寸。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兩筋肉分間(指云。深則足扶陽脈不見。集云。按之太衝脈不動)。明堂云。主臟腹久積冷氣。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則腸鳴腹痛。灸三壯。銅人經云。足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主胃中寒。腰滿堅塊。不能食。反胃。胸脅積氣。腳弱。針入八分。灸亦良。又云。主胸中氣不足。西方子云。灸三壯。主喉痹不能言。胸中暴逆不得息。咳嗽多唾。主肘痛。時寒。腰痛不可以顧。足痿失履不收。足下熱不能久立。主瘧少氣腸鳴腹痛。胸腹中瘀血。水腫腹脹。陰氣不足。小腹堅。熱病汗不出。喜嘔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鼓頷。腰痛。視而有所見。喜悲上下求之。口僻乳腫。目不明。久瀉利食不化。脅下注滿。膝痿寒熱。中消穀苦飢。腹熱身煩。狂言乳癰。狂歌妄笑。恐怒大罵。霍亂。遺尿失氣。陽厥。悽悽惡寒。頭眩小便不利。凡此等疾。皆灸之多至五百壯。少至二三百壯。資生經云。手有三里。此亦曰三里。蓋足三里也。銅人經云。在膝下三寸。明堂素問注皆同。人多不能求其穴。每以大拇指次指圍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最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予按明堂。有膝眼四穴。蓋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也。又按銅人等經。有犢鼻穴。蓋在膝臏下骭俠罅大筋中也。又按銅人有膝關二穴。蓋在犢鼻下二寸陷中也。素問注。巨虛上廉云。三里在犢鼻下三寸。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里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千金云。灸至五百壯。少至一二百壯)。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二穴:

條口穴位於下廉穴上方一寸,舉起腳來取穴,針刺五分。另有說法稱其位於上廉穴下方一寸,針刺八分,灸三壯。此穴能治療膝蓋寒冷酸痛、足部無力、無法收攏鞋子、濕痺等症。陽明脈氣由此發出,主治脛部寒冷無法臥睡、足部下熱無法久站。

上廉穴(又名上巨虛穴)位於三里穴下方三寸,舉起腳來取穴,灸三壯,針刺三分。此穴能治療臟腑氣虛、偏風中風導致腿腳麻木、手足麻痺等症,灸法可根據年齡調整壯數。另有說法指出,此穴位於三里穴下方三寸,在兩筋兩骨之間的凹陷處,針刺八分,得氣後瀉法,灸大良,每日七壯。另有記載指出,灸三壯。此穴主治腳脛酸痛、屈伸困難、無法久站。此穴為足陽明經與太陽經交會處,能治療大腸氣虛、偏風導致膝腿不靈活、腳無法著地、腳氣、刺痛、風痺、腳冷寒瘧等症,灸法可取大良。另有說法指出,此穴能治療小便困難、黃疸、膝腫。手陽明經也有上廉穴,此處指的足上廉穴。

三里穴位於膝蓋骨下方三寸,在腓骨外側兩筋之間(也有說法指腓骨外側大筋與內側骨骼之間,或指凹陷處),舉起腳來取穴。此穴可治療各種疾病,包括飲食、水液代謝失調、蠱毒、痃癖、四肢腫脹、膝蓋酸痛、目不明等。此穴能治療五勞七傷、虛弱、胸中瘀血、乳癰、大小便熱症等。三十歲以上的人,如果不灸三里穴,則會導致氣血上衝眼睛,所以要灸三里穴以調和氣血,灸三壯,針刺五分。另有記載指出,針刺腹部或背部時,都需要考慮三里穴,針刺八分,留針十呼,瀉七吸,每日灸七壯,最多灸一百壯。此穴針刺一寸,位於膝蓋骨下方三寸,腓骨外側兩筋之間。此穴主治臟腑久積寒氣、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則腸鳴腹痛等症,灸三壯。此穴為足陽明經的入穴,主治胃中寒、腰部脹滿堅硬、不能飲食、反胃、胸脅積氣、腳弱等症,針刺八分,灸法也有效。另有說法指出,此穴主治胸中氣虛、喉嚨阻塞不能說話、胸中氣逆不能呼吸、咳嗽多痰、肘部疼痛、時冷時熱、腰痛不能彎腰、足部無力、無法收攏鞋子、足部下熱無法久站、瘧疾、氣短、腸鳴腹痛、胸腹瘀血、水腫腹脹、陰虛、小腹堅硬、熱病汗不出、嘔吐、口苦、壯熱、身體反折、口噤、頷腫、腰痛、視物不清、喜怒哀樂過度、口歪、乳房腫痛、目不明、久瀉、消化不良、脅肋脹滿、膝蓋痿縮、寒熱、消穀善飢、腹熱煩躁、狂言、乳癰、狂歌妄笑、恐懼、憤怒、大罵、霍亂、遺尿、陽厥、惡寒、頭暈、小便不利等症,灸法可多至五百壯,少至二三百壯。手部也有三里穴,此處指的是足部三里穴。此穴位於膝蓋骨下方三寸,各家記載基本一致。許多人找不到此穴,可以利用拇指、食指圍繞膝蓋,以中指或小指所在位置為穴位,但這樣可能找不到準確位置。另有記載指出,膝眼穴位於膝蓋骨下方兩側的凹陷處,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方脛骨外側大筋中,膝關穴位於犢鼻穴下方二寸的凹陷處。另有記載指出,上巨虛穴即上廉穴,三里穴位於犢鼻穴下方三寸,不可直接從膝蓋骨下方量三寸取穴,否則位置過高。灸法可達五百壯,少則一二百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