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五 (11)
卷四百十五 (11)
1. 膺腧部第二行左右十二穴
腧府(素問作前)二穴,在巨骨下。璇璣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明堂經云。仰臥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明堂下經云。灸三壯。又云。主咳逆上氣。喘急嘔逆。不下飲食。胸中痛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又云。足少陽脈氣所發)。主喘逆嘔吐。胸滿不得食(腎)。
彧中二穴,在腧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面取之(明堂經云。仰臥取之)。針四分。灸五壯。明堂下經云。腧府下一寸。灸三壯。又云。主咳嗽上喘。不能食也。銅人經云。足少陽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咳嗽喘逆不得息。嘔吐。上氣涎出多。胸滿不得食。喘悸。坐不安席(又云。足少陰脈氣所發)。
靈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引胸不得息。咳逆嘔吐。胸滿不嗜食。又云。足少陽脈氣所發。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滿不得食。咳逆乳癰。灑淅惡寒。西方子云。主胸滿不得息。
步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鼻塞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
神藏二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咳嗽喘逆。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得食(又云。足少陽脈氣所發)。
白話文:
【膺腧部第二行左右十二穴】
府腧穴有兩個,位於巨骨下方,在璇璣旁邊各兩寸的凹陷處,需仰躺來找到穴位。針刺時深度爲三分,可進行五壯灸。《明堂經》記載,此穴主理咳逆、上氣、喘急、嘔吐、飲食困難、胸痛等症狀。《銅人經》認爲是足太陽脈氣所發,也有說是足少陽脈氣所發,主要治療喘逆、嘔吐、胸滿無法進食。
彧中穴同樣有兩穴,位於府腧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中,也是仰臥取穴。針刺深度爲四分,可進行五壯灸。《明堂經》記載,此穴主理咳嗽、上喘、無法進食。《銅人經》認爲是足少陽脈氣所發,主要治療胸脅脹滿、咳嗽、喘逆、呼吸困難、嘔吐、上氣、涎出過多、胸滿無法進食、喘悸、坐立不安。
靈墟穴亦有兩個,位於神藏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中,需仰臥取穴。針刺深度爲三分,可進行五壯灸。《銅人經》認爲是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要治療胸脅脹滿、呼吸困難、咳逆、嘔吐、胸滿不嗜食。也有說是足少陽脈氣所發。
神封穴同樣有兩個,位於靈墟穴下一寸六分,需仰臥取穴,可進行五壯灸,針刺深度爲三分。《銅人經》認爲是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要治療胸滿無法進食、咳逆、乳腺炎、寒戰惡寒。西方子認爲主理胸滿呼吸困難。
步廊穴同樣有兩穴,位於神封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中,需仰臥取穴。針刺深度爲三分,可進行五壯灸。《銅人經》認爲是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要治療胸脅脹滿、鼻塞、呼吸困難、喘息、無法舉臂。
神藏穴同樣有兩個,位於彧中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中,需仰臥取穴。可進行五壯灸,針刺深度爲三分。《銅人經》認爲是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要治療胸脅脹滿、咳嗽、喘逆、呼吸困難、嘔吐、胸滿無法進食。也有說是足少陽脈氣所發。
2. 膺腧部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氣戶二穴,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喘逆上氣。呼吸胸背急。不得息。食不知味(胃)。
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經云。在陷者宛宛中。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呼吸不得息。及肺寒咳嗽。多唾膿血濁沫。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
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身體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瘛瘲不仁。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壯。針四分。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滿短氣。唇腫乳癰。寒熱睡臥不安。西方子云。主胸塞癰腫。及腸鳴泄注也。
乳中二穴,當乳是。足陽明脈氣所發。禁灸。灸不幸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可治。瘡中有瘜肉若蝕瘡者死。微刺三分。西方子云。禁不灸。
乳根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經云。主胸下滿悶。痛膺臂腫。及乳痛也。明堂經云。主隔氣不下食。噎病。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下滿痛。臂腫乳癰。悽慘寒痛。不可俯仰。西方子云。主胸中滿痛。
以上十二穴。去膺中行各四寸。遞相去一寸六分
白話文:
【氣戶二穴】:這兩個穴位位於巨骨穴下方,俞府穴兩側各二寸的凹陷中。取穴時需躺平面向上方。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則為五壯。《銅人經》指出,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能治療胸部脹滿、喘息、上氣不接下氣、呼吸困難、胸口背部緊繃、無法正常呼吸、食無滋味等症狀。
【庫房二穴】:這兩個穴位位於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取穴時需躺平面向上方。艾灸為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明堂經》記載,此穴位於凹陷中且形狀圓潤,主治胸部脹滿、咳嗽、喘息、呼吸困難、肺寒咳嗽、多痰帶膿血的症狀。《銅人經》指出,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
【屋翳二穴】:這兩個穴位位於庫房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取穴時需躺平面向上方。艾灸為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銅人經》指出,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能治療咳嗽、喘息、呼吸困難、多痰帶膿血、身體浮腫、皮膚疼痛、不能穿著衣物、肌肉抽搐麻木的症狀。
【膺窗二穴】:這兩個穴位位於屋翳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艾灸為五壯,針刺深度為四分。《銅人經》指出,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能治療胸部脹滿、呼吸短促、嘴脣腫脹、乳房腫痛、寒熱交錯、睡眠不安、胸腔阻塞、乳房腫脹的症狀,以及腸鳴和泄瀉。
【乳中二穴】:這兩個穴位位於乳頭位置。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嚴禁艾灸。若不慎艾灸,可能導致瘍瘡生成,但只要瘡口有清液和膿血流出,仍有治療希望;如果瘡口內長出瘜肉或持續惡化,則病情危急。針刺深度為三分。《西方子》指出,此穴不宜進行艾灸。
【乳根二穴】:這兩個穴位位於乳頭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取穴時需躺平面向上方。艾灸為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明堂經》記載,此穴主治胸部下方滿悶、疼痛、手臂腫脹、乳房疼痛,以及食物難以下嚥、噎食的症狀。《銅人經》指出,這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能治療胸部下方滿悶、疼痛、手臂腫脹、乳房腫痛、寒冷疼痛、無法前後彎腰、胸中滿悶疼痛。
以上十二個穴位,距離胸骨中線各四寸,彼此間隔一寸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