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五 (3)

1. 背腧部第二行四十四穴

腎俞二穴,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與臍平。針三分。留七呼。灸以年為壯。明堂經云。三壯。下經云。五壯。素問云刺中腎六日死。又云。主腰疼不可俯仰。轉側難。身寒熱。飲食倍多。身羸瘦。面黃黑。目䀮䀮然。主丈夫婦人久積冷氣。變成勞疾。銅人經云。治虛勞。耳聾。腎虛。水藏久冷。心腹䐜脹。兩脅滿引少腹急痛。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陰中疼。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足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慄。腰中四支淫濼。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又云。主冷嘔。好獨臥。西方子云。主腰痛。小腹痛。嘔吐。寒中洞泄。小便難。赤濁。骨寒熱。兩脅引滿。目不明。惡風寒。面赤熱。心痛如懸。慎如前法。

氣海俞二穴,在十五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銅人經云。理腰痛。痔病瀉血。灸三壯。資生經云。按明堂經有氣海俞。而銅人經無之。恐銅人本不全。故依明堂附入於此。

大腸俞二穴,在十六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經云。治腰痛腸鳴。腹脹滿。繞臍切痛。大小便不利。或有洞瀉。食不化。脊骨強。不得俯仰。針入三分。灸三壯。西方子云。主大小便不利。腹䐜腫。暴瀉食不下。喜飲。忌生冷。酒面等物。

關元俞二穴,在十七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銅人經云。理風勞。腰痛。瀉利。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資生經云。按明堂經有關元俞。而銅人經無之。恐銅人本不全。故依明堂附入於此。

小腸俞二穴,在十八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經云。治小便赤澀。淋瀝煩熱。少腹㽲痛。腳腫。短氣不嗜食。大便膿血出。五痔疼痛。婦人帶下。西方子云。主大小便難。淋瀝。小便黃赤。瀉痢膿血。五色重下腫痛。腰脊疝痛。及腰脊急強。

膀胱俞二穴,在十九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七壯。又云。主腰脊急強。腰下酸重。勞損不仁。腹中痛。大便難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風勞腰脊痛。瀉利。大便難。小便赤澀。遺溺。陰生瘡。少氣。足䯒寒。拘急不得屈伸。女子瘕聚。腳膝無力。西方子云。主瀉利腸痛。煩滿汗不出。小便赤黃。堅結積聚。足清不仁。主熱痓引骨痛。明堂經云。各二寸半陷中。

中膂內俞二穴,一名脊內俞。在二十椎下兩旁。各寸半。俠脊起肉。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主腰痛。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後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銅人經云。治腸冷赤白痢。腎虛。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脹脅痛。西方子云。主腰疝。寒熱痓反折。

白環俞二穴,在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甲乙經云。針如腰俞法同。挺腹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針八分。得氣即瀉。瀉訖多補之。不宜灸。明堂下經云。灸三壯。又云。主腰脊急強痛。不能俯仰。起坐難。手足不仁。小便黃。腰尻重。不舉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大小便不利。及治腰髖疼痛。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疼。不得安臥。勞損。風虛。不宜灸。忌房勞。不得舉重。

白話文:

背腧部第二行四十四穴

腎俞穴(兩個):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兩旁,各距脊椎一寸半,與肚臍平齊。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的壯數,以年齡為準;《明堂經》記載灸三壯,《下經》記載灸五壯。《素問》記載,針刺過深至腎臟,六天內會死亡;腎俞穴主治腰痛,無法彎腰、仰頭、翻身,身體忽冷忽熱,食慾倍增,身體消瘦,面色黃黑,眼睛昏花無神,治療久積的寒氣導致的勞損疾病(男女皆可)。《銅人經》記載,腎俞穴能治療虛勞、耳聾、腎虛、膀胱久冷、心腹脹滿、兩脅疼痛牽引至小腹、氣短、血尿、小便混濁帶精、陰部疼痛、五勞七傷導致的體虛、腳膝拘緊、腳冰冷如冰、頭重身熱發抖、腰部及四肢酸痛、腹瀉、消化不良、水腫等症狀;此外,還能治療冷嘔、喜歡獨自臥床。《西方子》記載,腎俞穴主治腰痛、小腹痛、嘔吐、寒邪導致的腹瀉、排尿困難、尿液赤濁、骨頭冷熱交替、兩脅脹滿、視力模糊、怕風寒、面部發紅發熱、心痛如懸掛重物般。針灸時需謹慎,方法如同前述。

氣海俞穴(兩個):位於第十五椎骨下方兩旁,各距脊椎一寸半,可施以艾灸。《銅人經》記載,氣海俞穴能治療腰痛、痔瘡出血,灸三壯。《資生經》記載,根據《明堂經》記載有氣海俞穴,但《銅人經》中並未記載,可能是銅人經不全,所以根據《明堂經》在此補充。

大腸俞穴(兩個):位於第十六椎骨下方兩旁,各距脊椎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銅人經》記載,大腸俞穴能治療腰痛、腸鳴、腹脹、繞臍劇烈疼痛、大小便不通暢或腹瀉、消化不良、脊柱僵硬、無法彎腰或仰頭。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西方子》記載,大腸俞穴主治大小便不通暢、腹脹腫、暴瀉、食慾不振、喜愛飲水,忌食生冷、酒類及辛辣食物。

關元俞穴(兩個):位於第十七椎骨下方兩旁,各距脊椎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銅人經》記載,關元俞穴能治療風寒勞損、腰痛、腹瀉、虛脹、排尿困難及婦女腫塊等疾病。《資生經》記載,根據《明堂經》記載有關元俞穴,但《銅人經》中並未記載,可能是銅人經不全,所以根據《明堂經》在此補充。

小腸俞穴(兩個):位於第十八椎骨下方兩旁,各距脊椎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銅人經》記載,小腸俞穴能治療尿赤澀、尿頻、尿急、小腹隱痛、腳腫、氣短、食慾不振、大便帶膿血、痔瘡疼痛、婦女帶下。《西方子》記載,小腸俞穴主治大小便困難、尿頻尿急、尿液黃赤、腹瀉帶膿血、五色重瀉、下肢腫痛、腰脊疝氣痛及腰脊僵硬。

膀胱俞穴(兩個):位於第十九椎骨下方兩旁,各距脊椎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明堂下經》記載灸七壯。膀胱俞穴主治腰脊僵硬、腰部以下酸重、勞損麻木、腹部疼痛、大便困難。《銅人經》記載,膀胱俞穴是足太陽經脈氣血循行的部位,能治療風寒勞損、腰脊痛、腹瀉、大便困難、尿赤澀、尿失禁、陰部生瘡、氣短、腳冰冷、肢體拘緊無法屈伸、婦女腫塊、腳膝無力。《西方子》記載,膀胱俞穴主治腹瀉、腸痛、腹脹滿、汗出不暢、尿赤黃、腹部堅硬結塊、腳部麻木不仁、熱邪引起的痙攣性疼痛。《明堂經》記載,膀胱俞穴位於距脊椎二寸半的凹陷處。

中膂內俞穴(兩個),又名脊內俞:位於第二十椎骨下方兩旁,各距脊椎一寸半,位於脊柱旁肌肉隆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明堂下經》記載,中膂內俞穴主治腰痛、夾脊痛,從項後到此穴,按壓有痛感都應灸治,能立即見效。《銅人經》記載,中膂內俞穴能治療腸道寒冷引起的赤白痢疾、腎虛、消渴、汗出不暢、腰脊無法彎腰或仰頭、腹脹、脅痛。《西方子》記載,中膂內俞穴主治腰疝、寒熱交替、痙攣、反折。

白環俞穴(兩個):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方兩旁,各距脊椎一寸半。《甲乙經》記載,針刺方法同腰俞穴,需挺腹、端正身體、兩手交叉支撐額頭、緩慢呼吸使皮膚放鬆,然後取穴。針刺深度八分,得氣後瀉針,瀉完後多補針,不宜艾灸。《明堂下經》記載,艾灸三壯,主治腰脊僵硬疼痛、無法彎腰或仰頭、起坐困難、手足麻木、尿黃、腰臀部沉重、陽痿。《銅人經》記載,白環俞穴是足太陽經脈氣血循行的部位,能治療大小便不通暢、腰髖疼痛、腳膝關節活動不利、溫瘧、腰脊寒冷疼痛、無法安臥、勞損、風虛,不宜艾灸,忌房事及舉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