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四 (5)
卷四百十四 (5)
1. 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足少陽穴無下字。明堂同)。腦空上廉。灸三壯。針七分。留七呼。忌同。明堂經云。二分。素問注云。在曲角下。腦空之上廉。刺七分。若深令人耳無所聞。銅人經云。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急。耳鳴多嚏。頸項痛。又云。二穴在曲踿顳顬上廉。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足少陽穴同。明堂無上字)。腦空中。灸三壯。針三分。留三呼。明堂經云。二分。素問注云。在曲角上。腦空下廉。新校正云。按後手少陽中雲。角上。此云角下。必有一誤(懸顱二穴。在曲角上是也)。銅人經云。足少陽脈氣所發。治熱痛。煩滿。汗不出。頭偏痛。引目外眥赤。身熱齒痛。面膚亦痛。西方子云。主熱痛。引目內眥。忌如前。
懸釐二穴,在曲周上(足少陽穴無上字)。腦空下廉。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熱病汗不出。頭偏痛。煩心。不欲食。目銳眥赤痛。西方子云。二穴在曲周顳顬下廉。主麵皮赤痛。癲疾。互引善驚。羊鳴。
天衝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陽穴)。灸七壯。針三分。銅人經云。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治頭痛。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恐。可灸七壯。針三分。西方子云。亦作天衢。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寸半陷者宛宛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下經云。嚼而取之。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治膈胃寒痰。傷酒風熱。發兩目眩痛。腦兩角弦痛。不能飲食。煩滿。嘔吐不止。
曲鬢二穴,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明堂經作穴)。針入三分。可灸七壯。明堂下經云。曲發灸三壯(指迷。在耳上。將耳掩前。正尖上)。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治頰頷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灸亦良。明堂經云。主頸項急強。不得顧。引牙痛。西方子云。主暴啞不能言。齒齲痛。銅人經云。曲發足少陽穴同。素問亦同。明堂下經云。曲發疑鬢字誤也(曲鬢穴。是曲發字誤)。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明堂經作穴)。治目生膚翳。齒齦腫。灸三壯。明堂經別無療病法。明堂經云。主齒牙不能嚼物。齲痛腫。針八分。銅人經云。手足少陽之會。又云。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西方子云。主頭腫項痛。不可顧。頸頷柱滿。資生經云。按明堂經云。角孫主牙不嚼物。齲痛腫。則有療病法矣。銅人經乃云。明堂經別無療病法。豈後人增益之耶。將所治止此。因謂之無療病法歟。
竅陰二穴,在枕骨下(足少陽穴云。在完骨下)。搖動有空。針三分。灸七狀。明堂經云。灸五壯。針四分。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治勞疸。發癘。頭痛。引頭目痛。又云。主骨疽。西方子云。主頭痛如錐刀刺。不可以動。主頷痛。引耳䐜䐜。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及主舌寒。口乾。心煩。臂外肘節痹不能伸。鼻管疽發為厲。鼻衄頭痛。及四肢轉筋。癰疽。頭痛風惡引頭目。
白話文:
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
-
頷厭穴 (左右各二穴):在耳前曲周下方的凹陷處,大約是腦空穴的上方。可以針灸,灸三壯,針七分深,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要避免像之前說的禁忌。根據明堂經的記載,針刺二分深。素問注則說,在曲角下方,腦空穴的上方,刺七分深,如果刺太深會導致耳朵聽不到聲音。銅人經說,這裡是手足少陽經和陽明經的交會處,可以治療頭風眩暈、眼睛看不清楚、偏頭痛、眼睛外側感到緊繃、耳鳴、頻繁打噴嚏、頸部疼痛。又說,這兩個穴位在曲踿(應為曲周)顳顬的上方。
-
懸顱穴 (左右各二穴):在耳前曲周上方,腦空穴的位置。灸三壯,針三分深,留針約三個呼吸的時間。明堂經說,針刺二分深。素問注說,在曲角上方,腦空穴的下方。新校正說,根據手少陽經的記載,應在角上方,這裡說在角下方,必定有一個是錯誤的(懸顱穴應該在曲角上方)。銅人經說,這是足少陽經脈氣發出的地方,可以治療熱痛、煩躁、無法出汗、偏頭痛、眼睛外眥發紅、身體發熱、牙痛、臉部皮膚疼痛。西方子說,主要治療熱痛,牽引眼睛內側疼痛,禁忌跟之前說的相同。
-
懸釐穴 (左右各二穴):在耳前曲周上方,腦空穴的下方。針三分深,灸三壯。銅人經說,這裡是手足少陽經和陽明經的交會處,可以治療熱病、無法出汗、偏頭痛、心煩、不想吃飯、眼睛外側發紅疼痛。西方子說,這兩個穴位在曲周顳顬的下方,主要治療臉部皮膚紅腫疼痛、癲癇、互相牽引感到驚恐、像羊叫的聲音。
-
天衝穴 (左右各二穴):在耳朵上方如前三分的位置(足少陽經穴位)。灸七壯,針三分深。銅人經說,這兩個穴位在耳朵上方約三分的地方,可以治療頭痛、癲癇、抽筋、牙齦腫脹、容易驚恐。西方子說,這個穴位也叫做天衢穴。
-
率谷穴 (左右各二穴):在耳朵上方進入髮際一寸半的地方,凹陷處。灸三壯,針三分深。明堂下經說,可以咀嚼來找尋穴位。銅人經說,這是足太陽經和少陽經交會的地方,可以治療胃寒痰多、酒後引起的風熱、眼睛眩暈疼痛、腦兩角像有弦拉著疼痛、無法進食、煩躁、嘔吐不止。
-
曲鬢穴 (左右各二穴):在耳朵上方髮際轉彎的凹陷處,鼓動下巴會有空隙(明堂經認為是穴位)。針三分深,可以灸七壯。明堂下經說,在彎曲的頭髮處灸三壯(指迷書上說,在耳朵上方,將耳朵向前覆蓋,正對尖端的地方)。銅人經說,這是足太陽經和少陽經交會的地方,可以治療臉頰下巴腫脹、導致牙關無法打開、疼痛、口緊無法說話,灸療效果也很好。明堂經說,主要治療頸部僵硬,無法回頭、牽引牙痛。西方子說,主要治療突然失聲不能說話、蛀牙疼痛。銅人經說,曲發穴與足少陽經相同。素問也是一樣。明堂下經說,曲發可能是曲鬢字的錯誤寫法(曲鬢穴,是曲發字寫錯)。
-
角孫穴 (左右各二穴):在耳郭中間的上方,開口時會有空隙(明堂經認為是穴位)。可以治療眼睛長翳膜、牙齦腫脹。灸三壯。明堂經沒有其他治療疾病的方法。明堂經說,主要治療牙齒無法咀嚼東西、蛀牙腫痛。針八分深。銅人經說,這裡是手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也說是手足少陽經和手太陽經交會的地方。西方子說,主要治療頭部腫脹、頸部疼痛無法回頭、頸部到下巴脹滿。資生經說,根據明堂經,角孫穴主要治療牙齒無法咀嚼東西、蛀牙腫痛,所以是有療效的。銅人經卻說明堂經沒有其他治療方法,難道是後人增加的嗎?或者只是用來治療這些疾病,所以說沒有其他治療方法?
-
竅陰穴 (左右各二穴):在枕骨下方(足少陽經說,在完骨下方),按壓時會有空隙。針三分深,灸七壯。明堂經說,灸五壯,針四分深,在完骨的上方,枕骨下方(完骨穴,在耳後進入髮際四分的地方)。銅人經說,這是足太陽經和少陽經交會的地方,可以治療勞疸、發癘、頭痛、牽引頭部和眼睛疼痛。又說,主要治療骨疽。西方子說,主要治療像錐子或刀刺的頭痛,不可以動、下巴疼痛、耳朵裡嗡嗡作響聽不清楚、舌根出血、舌頭發冷、口乾、心煩、手臂外側肘關節麻痺無法伸直、鼻孔發炎長癰瘡變成癘、鼻出血頭痛,以及四肢抽筋、癰疽、頭痛、怕風、牽引頭部和眼睛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