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來是庵 輯

《靈驗良方彙編》~ 卷之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

1. 卷之上

2. 總論

男女異形而同體,飲食起居,寒暑痛癢,婦人與男子無異,惟胎產、崩淋、經帶有不同耳。大抵婦人鬱氣偏重,比男子似難調理,故曰莫治一婦人也。

蓋婦人衝任之脈,為十二經之會海。苟能謹於調護,則衝任和平,氣血宣行,月水如期而孕。若脾胃虛弱,衝任虧損,則榮衛不足,月水不調,而難於子息。甚者帶下、崩淋,致有癥癖之患。縱或成孕,難免墮產之憂。

衝脈起於二陰之中,直衝上面至胸,為十二經脈之海;任主胞胎。婦人系胎於腎心,胞胎虛則風寒乘之,故不孕。腹痛曰疝,塊痛曰癥,聚散無常曰瘕,皆血病也。

脈之難明,古今所病也。至虛亦有盛候,大實亦有贏狀,疑似之間,便有死生之異。故凡欲診病者,當問病人從來氣稟盛衰、居處苦樂、所傷何物。若產後,須問坐草難易、飲食遲早、惡露多少、生子存亡。蓋傷形傷血之不同,補氣補血而有異。飲食失節宜調中,生子不存兼開鬱。

婦女尺脈盛而右手脈大,皆其常也。若有腎脈微澀,或左手關後尺內脈浮,或肝脈沉而急,或尺脈滑而繼續不勻,皆經閉不調之候也。

婦人之脈,三部浮滑,而別無它病不行經者,孕也。又尺數而旺者亦然。左尺洪大為男,右尺洪大為女(一曰右尺沉實為女)。

凡女子天癸未至之時,屬少陰;既行,屬厥陰;已絕,屬太陰。故胎產之病,皆從厥陰。

婦人寸、關脈皆調而尺脈絕不至者,或來而斷續者,皆主月水不利。常患小腹以至腰痛、氣滯,上攻胸臆也。

婦人崩漏血下,脈來急數者死,遲緩者生。

婦人癥瘕積聚,脈來弦急者生,虛微者死。

胎前六、七個月,脈來實大、牢強者生,沉細者死。

白話文:

[總論]

男人和女人在外形上有差異但身體構造基本相同,對於飲食作息、冷熱疼痛的感受,女性和男性並無不同,只是在懷孕生產、月經過多或過少、以及月經週期等問題上有所區別。大體來說,女性的情緒抑鬱問題較男性嚴重,因此調理起來似乎更為困難,所以有說法稱「不要去治療一個女人」。

女性的衝脈和任脈是十二條經絡的匯聚點。如果能夠妥善調養保護,衝脈和任脈就會保持平和,氣血運行順暢,月經週期正常,容易懷孕。然而,如果脾胃功能虛弱,衝脈和任脈受到損傷,那麼身體的營養和防禦能力就會下降,月經週期紊亂,導致難以懷孕。嚴重的話,可能會出現白帶異常、月經過多或過少等問題,甚至引發腫瘤等疾病。即使成功懷孕,也可能面臨流產的風險。

衝脈起源於兩腿間,直通到胸部,是十二條經脈的匯聚點;任脈主要負責胎兒的成長。女性的胎兒由腎臟和心臟共同支持,如果子宮虛弱,就容易受風寒影響,導致無法懷孕。腹部疼痛被稱為疝,腹部有硬塊且疼痛被稱為癥,聚集和散開沒有定規的被稱為瘕,這些都是血液循環不暢的問題。

脈搏的判斷自古以來就是一件難事。極度虛弱的人也可能出現脈搏強勁的現象,而極度強壯的人也可能出現脈搏虛弱的現象,在這種似是而非的情況下,可能就意味著生死之別。因此,醫生在診斷病情時,應詳細詢問患者的體質、生活環境、受傷情況等。如果患者是產後,還需詢問分娩是否順利、飲食恢復時間、惡露量、新生兒是否存活等。因為傷及形體和傷及血液的處理方式不同,補充氣力和補血的方式也有所區別。飲食失調應調整中焦,如果新生兒不幸夭折,還需開導患者。

女性的下肢脈搏通常比較強,右手脈搏相對較大,這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腎脈微弱且帶有澀感,或者左手手腕後方的下肢脈搏浮動,或者肝脈沉且緊,或者下肢脈搏滑且不均勻,這些都是月經不調的徵兆。

女性的三部脈搏浮滑,而且沒有其他疾病,但月經卻沒有來,那可能是懷孕了。此外,下肢脈搏快速且旺盛也是懷孕的跡象。左下肢脈搏洪大表示懷的是男孩,右下肢脈搏洪大表示懷的是女孩。

女性在青春期前屬於少陰,進入青春期後屬於厥陰,更年期後屬於太陰。因此,懷孕生產的相關問題都與厥陰有關。

女性的寸、關脈搏正常,但下肢脈搏完全消失,或者時斷時續,都表示月經週期不正常。這通常伴隨著小腹到腰部的疼痛,以及胸悶等症狀。

女性大量出血,脈搏急促,表示生命垂危;脈搏緩慢表示尚有生存機會。

女性患有癥瘕積聚等疾病,脈搏弦急表示病情穩定;脈搏虛微表示病情危急。

懷孕六、七個月的女性,脈搏實大且堅固,表示胎兒健康;脈搏沉細表示胎兒危急。

3. 論經血

經,常候也;血者,水穀之精氣也。飲食入胃,精氣輸之於脾,脾氣上歸之於肺,調和五臟、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女子上為乳汁,下為月水。脈屬衝任,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三旬一見,以象月盈則虧也。太過、不及,俱為不調。

行經之際,最宜謹護,一有鬱抑,宿血必停。走於腰脅,注於腿膝,遇新血繫縛則疼痛不已。散於四肢則麻木不仁,入於血室則寒熱不定,或怔忡而眩暈,或煩悶而狂言,或湧上出,或歸大腸,諸病雜出矣。如先期而至者,血之熱也。後期而至者,血虛也。將行作痛者,氣滯也。

行後作痛者,血虛也。紫者為風,黑者為熱,淡者多痰,如煙塵水者血不足也。大要不出肝脾兩經,肝藏血,脾統血,恚怒傷肝,勞役傷脾,經水所由病也。

臨經之際,切不可用苦寒、辛散之劑。

逍遙散,治脾經血熱,或往來潮熱等症。

當歸(五錢),芍藥,茯苓,白朮(各一錢),柴胡(八分),甘草(六分)

加丹皮、陳皮、梔子即加味逍遙散,治血熱發熱,或潮熱、晡熱、自汗、頭痛、口乾、腹癰,或水道澀痛等症。

歸脾湯,治脾經鬱火,或失血,盜汗,或驚悸怔忡,或肢體作痛等症。

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當歸,遠志,龍眼,棗仁,木香,甘草

加柴胡、山梔即加味歸脾湯,治失血過多、發熱有汗,或怔忡驚悸、妄言妄見、睡臥不安等症。

小柴胡湯,治怒火傷肝等症,或發熱,或結核腫痛,或晡熱。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

加丹皮、梔子即加味小柴胡湯。

加味四物湯,治血分有熱等症。

當歸,川芎,芍藥,熟地,柴胡,梔子,丹皮

補中益氣湯,治元氣虛損,惡寒發熱、倦怠少食、煩渴等症。

黃耆(二錢),甘草(五分),陳皮(七分),柴胡(三分),升麻同白朮(一錢),當歸(二錢)

薑、棗、人參煎服。

人參養榮湯,治脾經血虛,兼治潰瘍寒熱、少食短氣。

人參,白朮,陳皮,黃耆,當歸,白芍,甘草,茯苓,熟地,遠志,肉掛,五味,姜,棗

六味地黃湯,此壯水制火之良劑,治腎虛發熱作渴、小便淋秘、痰壅失音、咳嗽吐血、眩暈、眼花耳聾,咽口瘡、自汗盜汗、便血。幾肝經不足之症,尤當用之,蓋水能生木故也。此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而熱之神劑電。

熟地(八兩),萸肉(四兩),山藥(同)茯苓(三兩),丹皮,澤瀉(同)

加肉桂能補腎,引火歸源。加附子即「八味」,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至腎胃虛寒而患流注等症。《經》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方也。再加當歸、生地,五味子即腎氣丸,治熱渴、月經不調等症(附子用童便浸數日,火煨透,切開無白星為度)。

白話文:

月經,是女性身體正常的生理現象;而經血,是食物消化吸收後所產生的精華之氣。飲食進入胃部,精華之氣會被輸送到脾臟,脾氣再向上歸於肺部,藉此來調和五臟、分布於六腑。在男性身上,精華之氣會轉化為精液;在女性身上,則會向上化為乳汁,向下則形成月經。月經與衝脈、任脈有關,衝脈為血海,任脈主導胞胎,這兩條脈絡暢通,經血就會逐漸充盈,到了時候就會自然排出,大約每個月出現一次,像月亮的盈虧變化一樣。如果經血過多或過少,都屬於月經不調。

在月經期間,最要注意保護身體,一旦情緒壓抑,舊的瘀血就會停留在體內。瘀血若流竄到腰脅部位,或積聚在腿部和膝蓋,遇到新來的經血阻塞,就會引起劇烈疼痛。若瘀血散布於四肢,就會導致麻木不仁;若進入血室(子宮),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或是心悸頭暈,或是煩躁不安、胡言亂語,也可能經血湧出體外,或進入大腸,導致各種病症出現。如果月經提前來,是血熱的表現;如果月經延後,是血虛的表現。如果月經將來時感到疼痛,是氣滯的表現;如果月經來後才感到疼痛,是血虛的表現。經血顏色紫色的,代表有風邪;黑色的,代表有熱;淡色的,多半是有痰;像煙塵水一樣的,代表血不足。總而言之,月經問題多半與肝、脾兩經有關,肝臟負責儲藏血液,脾臟負責統攝血液。如果經常發怒會傷肝,過度勞累則會傷脾,這都是導致月經疾病的原因。

月經來潮時,絕對不能使用苦寒或辛散的藥物。

逍遙散,可以治療脾經血熱,或出現忽冷忽熱等症狀。 組成為:當歸(五錢)、芍藥、茯苓、白朮(各一錢)、柴胡(八分)、甘草(六分)。 若加入丹皮、陳皮、梔子,則成為加味逍遙散,可治療血熱引起發熱、潮熱、午後發熱、自汗、頭痛、口乾、腹部腫痛,或小便困難疼痛等症狀。

歸脾湯,可以治療脾經鬱火,或失血、盜汗,或心悸、驚恐不安,或肢體疼痛等症狀。 組成為: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當歸、遠志、龍眼、棗仁、木香、甘草。 若加入柴胡、山梔,則成為加味歸脾湯,可治療因失血過多導致發熱、流汗,或心悸、驚恐不安、胡言亂語、睡眠不安等症狀。

小柴胡湯,可以治療因發怒導致肝臟受損,或發熱、結核腫痛、午後發熱等症狀。 組成為: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 若加入丹皮、梔子,則成為加味小柴胡湯。

加味四物湯,可以治療血分有熱的相關症狀。 組成為:當歸、川芎、芍藥、熟地、柴胡、梔子、丹皮。

補中益氣湯,可以治療元氣虛損,出現怕冷發熱、身體疲倦、食慾不振、口渴等症狀。 組成為:黃耆(二錢)、甘草(五分)、陳皮(七分)、柴胡(三分)、升麻與白朮(各一錢)、當歸(二錢)。 可加薑、棗、人參一起煎服。

人參養榮湯,可以治療脾經血虛,並可兼治潰瘍伴隨發冷發熱、食慾不振、氣短等症狀。 組成為:人參、白朮、陳皮、黃耆、當歸、白芍、甘草、茯苓、熟地、遠志、肉桂、五味子、薑、棗。

六味地黃湯,是滋陰降火的良方,可以治療腎虛引起的發熱口渴、小便不暢、痰多失聲、咳嗽吐血、頭暈、眼花耳鳴、咽喉潰瘍、自汗盜汗、便血等症狀。對於肝經不足的疾病,尤其應該使用此方,因為水能生木。此方對於由水液代謝失調引起的痰液,有很好的療效;對於血虛發熱,也有神奇的功效。 組成為:熟地(八兩)、山茱萸(四兩)、山藥(四兩)、茯苓(三兩)、丹皮、澤瀉(三兩)。 加入肉桂,能補腎,引導虛火歸於本源。加入附子,即成為「八味地黃丸」,可以治療命門火衰,無法溫養脾土,導致腎胃虛寒而引起的流注等疾病。醫書說:「滋補火的來源,可以消除陰寒之氣。」指的就是這個方劑。如果再加入當歸、生地、五味子,則成為腎氣丸,可治療口渴、月經不調等症狀。(附子需用童子小便浸泡數日,再用火煨透,切開後沒有白色星狀物才算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