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本草單方》~ 卷十九 (1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15)

1. 兼治(丸,散,湯,酒,膏)

硫黃(四兩),花蕊石(一兩)

併為粗末,拌勻,以膠泥固濟,日乾,瓦罐一個盛之,泥封口,焙乾,安在西方磚上,磚上書八卦五行字,用炭一秤蔟匝,從巳午時自下生火,煅至炭消,冷定取出,為細末,瓶收用。《和劑局方》

象骨散,治脾胃虛弱,水穀不消,噫氣吞酸,吐食霍亂,泄瀉膿血,臍腹疼痛,裡急頻並,不思飲食諸證。

用象骨四兩炒,肉豆蔻炮、枳殼炒各一兩,訶子肉炮、甘草各二兩,乾薑半兩炮,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鍾半,煎八分,和滓熱服,食前,日三次。《宣明方》

一切胸膈停痰壅食,受寒痞哽,及夏月飲水過傷。

用瓜蒂二錢半熬黃、赤小豆二錢半為末。每用一錢,以香豉一合,熱湯七合,煮糜去滓,和腹。少少加之,快吐乃止。名瓜蒂散。仲景方

四君子湯,治脾胃氣虛,不思飲食。諸病氣虛者,以此為主。

人參(一錢),白朮(二錢),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姜(三片),棗(一枚)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溫服,隨證加減。

治中湯,張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治中湯主之,即理中湯。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各三兩)

四味以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隨證加減。此方自晉宋以後至唐,名醫治心腹痛者,無不用之。或作湯,或蜜丸,或為散,皆有奇效。胡洽居士治霍亂,謂之溫中湯。陶隱居《百一方》云:霍亂,余藥乃或難求,而治中方、四順湯、厚朴湯,不可暫缺,常須預合自隨也。唐·石泉公王方慶雲:數方不惟霍亂可醫,諸病皆療也。

四順湯用人參、甘草、乾薑、附子炮各二兩,水六升,煎二升半,分四服。

枳朮湯,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寒氣不足,則手足厥逆,腹滿脅鳴相逐;陽氣不通即水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宜此主之。

白朮(一兩),枳實(七個)

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胸中軟即散。仲景《金匱玉函方》

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聖湯,極言其驗也。按王好古《醫壘元戎》載之頗詳,云: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子,酒毒加葛根,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薑,唾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心胸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膚痛加黃耆,發斑加防風、荊芥,疫毒加鼠黏子、大黃,不得眠加梔子。

乾咳嗽,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苦梗以開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亦宜苦梗開之,後用痢藥。此藥能開提氣血,故氣藥中宜用之。

白話文:

兼治(丸、散、湯、酒、膏)

硫磺四兩,花蕊石一兩,混合研磨成粗粉,拌勻後用泥土包裹,曬乾。放入瓦罐中,封好罐口,用炭火烘焙至炭灰消失,冷卻後取出,研磨成細粉,儲存備用。《和劑局方》

象骨散,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呃逆、胃酸反流、嘔吐、霍亂、腹瀉帶膿血,臍腹疼痛,裡急後重,食慾不振等症狀。

取象骨四兩炒制,肉豆蔻、枳殼各一兩(炮製或炒制),訶子肉、甘草各二兩(炮製),乾薑半兩(炮製),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碗半,煎至八分,趁熱服用,飯前服用,一日三次。《宣明方》

一切胸膈痰阻食滯,受寒導致胸悶、哽咽,以及夏天飲水過多引起的症狀。

取瓜蒂二錢半熬製成膏狀,赤小豆二錢半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加香豉一合,熱水七合,煮成粥狀後去渣,服用。少量多次服用,直到嘔吐停止。名為瓜蒂散。《傷寒論》

四君子湯,主治脾胃氣虛,食慾不振。各種疾病因氣虛導致的症狀,都以此方為主。

人參一錢,白朮二錢,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

加水兩碗,煎成一碗,飯前溫服,根據症狀加減用量。

治中湯,張仲景所創,用於治療胸痹,胸部痞滿堅硬,氣滯結胸,胸悶,脅肋下逆氣上衝心臟等症狀。即理中湯。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各三兩。

取四味藥材,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每次服用一升,一日三次,根據症狀加減用量。此方自晉宋以來,至唐代,名醫治療心腹疼痛,無不用此方。可以製成湯劑、蜜丸或散劑,皆有奇效。胡洽居士用此方治療霍亂,稱之為溫中湯。陶隱居《百一方》記載:霍亂等症,其他藥物可能難以尋得,而治中湯、四順湯、厚朴湯卻不可或缺,需常備以備不時之需。唐代石泉公王方慶云:這幾個方劑不僅能治療霍亂,其他疾病也能治療。

四順湯:人參、甘草、乾薑、炮附子各二兩,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半,分四次服用。

枳朮湯,治療心下堅硬脹滿,如同盤狀,邊緣如旋杯狀,因飲水過多所致。寒氣不足,則手足厥逆,腹滿脅痛;陽氣不通則水腫;陰氣不通則骨痛;陽氣先通則惡寒,陰氣先通則肢體麻木不仁。陰陽調和,氣機才能運行。氣機運行,則症狀消散。實證則氣機失調,虛證則遺尿,名為氣分失調。此方主治。

白朮一兩,枳實七個。

加水五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胸中柔軟則症狀消散。《金匱玉函方》

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聖湯,極言其功效。按王好古《醫壘元戎》記載詳盡,云:失音加訶子,聲音嘶啞加半夏;上氣加陳皮,咳嗽痰多加知母、貝母;咳嗽、口渴加五味子;酒毒加葛根;氣短加人參;嘔吐加半夏、生薑;吐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心胸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皮膚疼痛加黃耆;發斑加防風、荊芥;疫毒加鼠黏子、大黃;失眠加梔子。

乾咳,乃痰火鬱結於肺,宜用苦梗開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氣鬱滯於大腸,亦宜用苦梗開之,之後再用治痢藥物。此藥能疏通氣血,故氣分藥物中宜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