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本草單方》~ 卷十四 幼科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幼科 (6)

1. 驚搐(附客忤)

用水飛代赭石末,每服半錢,冬瓜仁煎湯調下,愈。好古方

馬脾風病。小兒風熱喘促,悶亂不安,謂之馬脾風。

甘遂面(包煮一錢半),辰砂(水飛二錢半),輕粉(一角)

為末。每服一字,漿水少許,滴油一小點,抄藥在上,沉下,去漿灌之。名無價散。《全幼心鑑》

烏沙驚風。小兒驚風,遍身都烏者。

急推向下,將黃土一碗搗末,入久醋一鍾,炒熱包定,熨之,引下至足,刺破為妙。《小兒秘訣》

小兒驚熱。

鉤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炙一分)

為末。每溫水服半錢,日三服。名延齡散。《聖濟錄》

又,牛黃(一杏仁大),竹瀝,薑汁(各一合)

和勻與服。《總微論》

又,天竺黃(二錢),雄黃,牽牛末(各一錢)

研勻,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丸,薄荷湯下。錢乙方

小兒驚熱,心肺積熱,夜臥多驚。

鉛霜,牛黃(各半分),鐵粉(一分)

研勻。每服一字,竹瀝調下。《聖濟總錄》

小兒因驚,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瘲,眼睛斜視。

枳殼(去穰麩炒),淡豆豉(等分)

為末。每服一字,甚者半錢。急驚,薄荷自然汁下;慢驚,荊芥湯入酒三五點下。日三服。陳文中方

二氣砂,升降陰陽,既濟水火,為扶危救急之神藥。治久患反胃及一切吐逆,小兒驚吐。其效如神。

用水銀一兩、硫黃六銖細研,炒作青砂頭後,入水火既濟爐,抽之如束針紋者,成就也。按胡演《丹藥秘訣》云:升靈砂法,用新鍋安逍遙爐上,蜜揩鍋底,文火下燒,入硫黃二兩熔化,投水銀半斤,以鐵匙急攪,作青砂頭,如有焰起,噴醋解之。待永不見星取出,細研,盛入水火鼎內,鹽泥固濟下,以自然火升之,乾水十二盞為度。

取出如束針紋者,成矣。此丹最能鎮墜,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頭旋吐逆;殺精魅惡鬼氣。時珍方

小兒驚啼。啼而不哭,煩也;哭而不啼,躁也。

用蟬蛻二七枚去翅足,為末,入硃砂末一字,蜜調與吮之。《活幼口議》

驚後瞳斜。小兒驚後,瞳仁不正者。

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

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愈,乃止。《直指方》

嬰孩驚風后失音,不能言。

肥兒丸

蕪荑,神麯,麥芽,黃連(各炒一錢)

為末,豬膽汁打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木通湯下。黃連能去心竅惡血。《全幼心鑑》

小兒驚邪。

安息香一豆許,燒之自除。《奇效良方》

小兒截驚。

以芭蕉汁、薄荷汁煎勻,塗頭項,留囟門;塗四肢,留手足心勿塗。甚效。《筆峰雜興》

小兒驚癇。

雁喉下白毛,療小兒癇有效。

又,自落翎毛,小兒佩之,闢驚癇。《日華子》

小兒驚癇一百二十種。

用荊芥穗二兩、白礬半生半枯一兩,為末,糊丸黍米大,硃砂為衣。每薑湯下二十丸,日二服。《醫學集成》

白話文:

驚搐(附客忤)

用水飛過的代赭石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冬瓜仁煎煮的湯水送服,即可痊癒。這是個好用的古方。

馬脾風:小兒因風熱導致呼吸急促、煩躁不安的症狀,稱為馬脾風。

將甘遂(包在麵糰中煮,用量一錢半)、辰砂(水飛,用量二錢半)、輕粉(用量一角)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用少量米湯送服,並滴入一點點油,將藥粉放在米湯上面,待藥粉沉澱後,去掉米湯再服用。此方名為無價散,出自《全幼心鑑》。

烏沙驚風:小兒驚風,全身皮膚發黑。

快速向下推拿,取黃土一碗搗成粉末,加入一盅陳醋,炒熱後包裹起來,熨燙患兒身體,從上往下熨燙至腳部,並刺破患處效果更佳。出自《小兒秘訣》。

小兒驚熱:

將鉤藤(一兩)、硝石(半兩)、炙甘草(一分)研磨成粉末。每次用溫水送服半錢,每日三次。此方名為延齡散,出自《聖濟錄》。

另法:取牛黃(一杏仁大小)、竹瀝、薑汁(各一合)混合均勻後服用。出自《總微論》。

另法:取天竺黃(二錢)、雄黃、牽牛子粉末(各一錢)研磨均勻,製成麵糊丸,大小如粟米。每次服用五丸,用薄荷湯送服。這是錢乙的方子。

小兒驚熱,心肺積熱,夜間睡眠時經常驚醒。

取鉛霜、牛黃(各半分)、鐵粉(一分)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一字,用竹瀝送服。出自《聖濟總錄》。

小兒因受驚嚇而嘔吐、抽搐,痰涎阻塞,手腳抽筋,眼睛斜視。

取枳殼(去除內瓤後炒制)、淡豆豉(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病情嚴重者可服用半錢。若驚厥發作急劇,用薄荷鮮汁送服;若驚厥發作緩慢,用荊芥湯加三五滴酒送服。每日三次。出自陳文中方。

二氣砂,能升降陰陽,調和水火,是急救的良藥,治療久病反胃及一切嘔吐,以及小兒驚嚇導致的嘔吐,療效神奇。

取水銀一兩、硫磺六銖,研磨細緻,炒至呈現青砂狀,放入水火既濟爐中,煉製至呈現束針狀紋理即可。根據胡演《丹藥秘訣》記載:煉製升靈砂的方法是,用新鍋放在逍遙爐上,用蜂蜜擦拭鍋底,文火慢燒,放入硫磺二兩熔化,再加入水銀半斤,用鐵勺快速攪拌,使其變成青砂狀,若有火焰冒出,則噴醋來緩解。待完全不見星點後取出,研磨細緻,放入水火鼎中,用鹽泥封固,以自然火慢慢加熱,直至水份蒸乾十二盞的量。取出後,呈現束針狀紋理即煉成。此丹藥最能鎮靜安神,主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頭暈嘔吐;也能殺死精魅惡鬼之氣。出自時珍方。

小兒驚啼:啼哭而不大哭,屬於煩躁;哭叫而不啼哭,屬於躁動。

取蟬蛻二十七枚,去掉翅膀和足,研磨成粉末,加入硃砂粉末一字,用蜂蜜調和後讓孩子吮吸。出自《活幼口議》。

驚後瞳斜:小兒受驚後,瞳孔不正。

取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加水一盞,煎煮至七分,溫服;每日服用兩次,痊癒後即可停止。出自《直指方》。

嬰孩驚風後失音,不能說話。

肥兒丸:

取蕪荑、神麴、麥芽、黃連(各炒一錢)研磨成粉末,用豬膽汁調製成糊狀,製成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用木通湯送服。黃連可以清除心竅的瘀血。出自《全幼心鑑》。

小兒驚邪:

取安息香一豆大小,燃燒,即可自行痊癒。出自《奇效良方》。

小兒截驚:

將芭蕉汁、薄荷汁煎煮均勻,塗抹在頭部(避開囟門),以及四肢(避開手心和腳心),效果甚佳。出自《筆峰雜興》。

小兒驚癇:

雁喉下白色絨毛,治療小兒驚癇有效。

另法:自落的雁毛,讓小兒佩戴,可以預防驚癇。出自《日華子》。

小兒驚癇一百二十種:

取荊芥穗二兩、半生半枯的白礬一兩,研磨成粉末,製成黍米大小的丸藥,用硃砂做藥衣。每次用薑湯送服二十丸,每日服用兩次。出自《醫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