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單方》~ 卷十四 幼科 (1)
卷十四 幼科 (1)
1. 卷十四 幼科
2. 初生
初生解毒。小兒初生,未可便與硃砂、蜜,只以甘草一指節長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染點兒口中約一蜆殼,當吐出胸中惡汁,此後待兒飢渴,更與之。令兒智慧無病,出痘稀少。王璆《選方》
又,小兒初生,嚼生芝麻,綿包與兒咂之,其毒自下。
又,用橄欖一個燒,研、硃砂五分和勻,嚼生芝麻一口,吐唾和藥,絹包如棗核大,安兒口中,待咂一個時頃,方可與乳。此藥取下腸胃穢毒,令兒少疾及出痘稀少也。《集效方》
又,小兒初生,未出聲時,以黃連煎汁,灌一匙,令終身不出斑;已出聲者灌之,斑雖發亦輕。此祖方也。更用黃連煎湯浴兒,使不生瘡及丹毒。王海藏
又,初生小兒十三日,以本身剪下臍帶燒灰,用乳汁調服,可免痘患;或入硃砂少許。《保幼大全》
兔血丸,初生兒服之,終身不出痘毒,或出亦稀少。
臘月八日取生兔一隻,刺血和蕎麥麵,少加雄黃四五分,候乾,丸如綠豆大,以乳汁送下二三丸。遍身發出紅點是其徵驗也,但兒長成,常以兔肉啖之,尤妙。《保壽堂方》
小兒初生。
浴湯中入鹽少許,拭乾,以膩粉少許摩其身。既不畏風,又散諸氣。《全幼心鑑》
又,益母草五兩,煎水浴之,不生瘡疥。《簡要方》
又,豬膽入湯浴之,不生瘡疥。姚和眾方
又,七月八月,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葫蘆須如環子腳者,陰乾,於除夜煎湯浴小兒,則可免出痘。《經驗方》
小兒初生,無膚色赤,因受胎未得土氣也。
取車輦土碾,敷之,三日後生膚。時珍方
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筋,乃受胎未足也。
用早白米粉撲之,肌膚自生。《聖濟方》
白話文:
新生兒的照護
剛出生的嬰兒,不要馬上餵食朱砂或蜂蜜。取一小節約一指長的甘草,烤過後搗碎,加入約兩合的水煮成一合,用棉布沾取少許,擦拭嬰兒的口腔,讓嬰兒吐出胸中的污穢汁液。之後,等嬰兒感到飢渴再餵食。這樣能讓嬰兒聰明健康,並且減少出痘的機會。《選方》王璆
另外,嬰兒剛出生時,可以咀嚼生的芝麻,用棉布包好讓嬰兒吸吮,體內的毒素會自然排出。
還有一個方法,將一顆橄欖燒過研磨成粉,加入五分朱砂混合均勻,咀嚼一口生芝麻,將唾液和藥粉混合,用絹布包成棗核大小,放在嬰兒口中吸吮約一個時辰,之後才能餵奶。這個方法能清除腸胃中的穢毒,讓嬰兒少生病並減少出痘的機會。《集效方》
還有,嬰兒剛出生還沒發出聲音時,用黃連煎煮的汁液餵一湯匙,可以終身不出斑疹。如果已經發出聲音再餵,即使出斑疹也會比較輕微。這是祖傳的秘方。另外,用黃連煎湯給嬰兒洗澡,可以預防瘡和丹毒。王海藏
另外,剛出生的嬰兒在出生後十三天,將他自己剪下的臍帶燒成灰,用乳汁調和服用,可以避免出痘,或是加入少許朱砂。《保幼大全》
兔血丸,新生兒服用後,終身不出痘毒,或出痘也比較少。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取一隻活兔子,刺血和蕎麥麵,加入四五分雄黃,等乾了之後,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乳汁送服二三顆。如果身上發出紅點,就表示有效。等嬰兒長大後,常常吃些兔肉,效果更好。《保壽堂方》
新生兒的照護。
在洗澡水中加入少許鹽,擦乾身體後,用少許膩粉塗抹全身。這樣既不怕風,又能散發體內的氣。《全幼心鑑》
另外,用五兩益母草煎水洗澡,可以預防瘡疥。《簡要方》
另外,用豬膽加入洗澡水中洗澡,可以預防瘡疥。姚和眾方
另外,在農曆七月八月、或三伏天、或中秋節,剪下葫蘆的鬚子,像環子的腳那樣,陰乾後,在除夕夜煎湯給嬰兒洗澡,可以避免出痘。《經驗方》
新生兒的皮膚沒有膚色,是紅色的,是因為在胎中沒有得到土氣的緣故。取車碾過的土敷在皮膚上,三天後就會長出皮膚。時珍方
新生兒沒有膚色是紅色的,只有紅色的筋絡,是因為在胎中發育不足。用早白米粉撲在皮膚上,皮膚自然會長出來。《聖濟方》
3. 生下胎疾
小兒胎熱。
黑豆(二錢),甘草(一錢)
入燈心七寸、淡竹葉一片,水煎。《全幼心鑑》
嬰兒胎熱火瘡。
用雞子五枚,煮熟,去白取黃、亂髮如雞子大,相和於鐵銚中,炭火熬之,初甚干,少頃即發黑,乃有液出,旋取置碗中,以液盡為度。取塗瘡上,即以苦參末粉之。頃在武陵生子,蓐內便有熱瘡,塗諸藥無益,而日益劇,蔓延半身,晝夜號啼,不乳不睡。因閱本草得此方,用之,果神效也。劉禹錫《傳信方》
初生胎熱,或身體黃者。
以真牛黃一豆大,入蜜調膏,乳汁化開,時時滴兒口中。形色不實者,勿多服。錢氏方
又,初生先以豬乳乳之,出月可免驚癇、痘疹之患。張煥
小兒血眼,自初生艱難,血瘀眥睚,遂濺滲其睛,不見瞳仁。輕則上胞赤腫,重則弦爛。
用杏仁二枚去皮尖,嚼、乳汁三五匙,入膩粉少許,蒸熟絹包,頻點。重者,加黃連、朴硝最良。《全幼心鑑》
小兒胎赤眼。
用小兒吐出蛔蟲二條,瓷盒盛之,紙封埋濕地,五日取出化為水,瓷碗收。每日以銅箸點之。《普濟方》
又,燈心蘸雞膽點,甚良。時珍
又,初生時,以韭汁少許灌之,即吐出惡水、惡血,永無諸疾。《四聲本草》
初生目閉,由胎中受熱也。
以熊膽少許,蒸水洗之,一日七八次。如三日不開,服四物湯加甘草、天花粉。《全幼心鑑》
嬰兒目澀,月內目閉不開,或腫澀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風。
用甘草一截,以豬膽汁炙,為末。每用米泔調少許,灌之。《幼幼新書》
小兒胎驚。
琥珀,防風(各一錢),硃砂(半錢)
為末。豬乳調一字入口中。最妙。《直指方》
又,蠍一枚,薄荷葉包炙,為末,入硃砂、麝香少許。麥門冬煎湯,調一字。效。《湯氏寶書》
小兒驚啼。
黃芩,人參(等分)
為末。每服一字,水飲下。《普濟方》
小兒驚熱,夜臥多啼。
硃砂(半兩),牛黃(一分)
為末。每用一字,犀角磨水調下。《普濟方》
又,初生小兒驚風欲死。
硃砂磨新汲水,塗五心。最驗。《斗門方》
小兒驚啼,發歇不定。
用臘月縛豬繩燒灰,水服少許。藏器
百日發驚。
蚱蟬(去翅足,炙三分),赤芍藥(三分),黃芩(二分)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聖惠方》
小兒胎癇。
琥珀,硃砂(各少許),全蠍(一枚)
為末。麥門冬湯調服一字。《直指方》
小兒胎寒,腹痛汗出。
用衣中白魚二七枚,絹包於兒腹上,迴轉摩之,以愈為度。《聖惠方》
小兒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成癇。
當歸末一小豆大,以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肘後方》
小兒躽啼,面青腹強,是忤客氣。
新馬糞一團,絞汁灌之。《聖濟總錄》
大頭風,小兒驚風。
並用大蒜七個,先燒紅地,以蒜逐個於地上磨成膏。卻以殭蠶一兩,去頭足,安蒜上,碗覆一夜,勿令泄氣。只取蠶,研末。每用㗜鼻,口內含水。有效。《普濟方》
白話文:
[生下胎疾]
嬰兒胎熱
用黑豆兩錢、甘草一錢,加上七寸長的燈心草和一片淡竹葉,用水煎煮服用。《全幼心鑑》
嬰兒因胎熱引起的皮膚瘡
用五個雞蛋煮熟,取出蛋黃搗爛,加入像雞蛋大小的亂髮,放在鐵鍋中用炭火熬煮,一開始會很乾燥,不久後就會變黑,接著會有液體流出,將液體收集到碗中,等到沒有液體流出為止。將液體塗抹在瘡上,然後再塗上苦參粉。以前在武陵有人生孩子,產後馬上就長了熱瘡,塗了很多藥都沒用,反而越來越嚴重,蔓延到半身,整天哭鬧,不喝奶也不睡覺。後來查閱《本草》找到這個方子,使用後效果非常好。劉禹錫《傳信方》
新生兒因胎熱或身體發黃
用一點點真牛黃,大約像一顆豆子大小,加入蜂蜜調成膏狀,用乳汁化開,時常滴在嬰兒口中。如果嬰兒體質虛弱,就不要服用太多。錢氏方
另外,新生兒先用豬奶餵養,滿月後可以避免驚嚇、癲癇和出痘疹等疾病。張煥
嬰兒眼睛出血
有些嬰兒剛出生時眼睛就不好,眼睛周圍血管瘀血,血滲入眼球,看不到瞳孔。輕微的會眼瞼紅腫,嚴重的會潰爛。
用兩顆去皮尖的杏仁搗碎,加入三到五匙乳汁,少許膩粉,蒸熟後用紗布包起來,頻繁點在眼睛上。嚴重的可以加入黃連和朴硝,效果最好。《全幼心鑑》
嬰兒胎紅眼
用嬰兒吐出的兩條蛔蟲,放入瓷盒中,用紙封好埋在潮濕的泥土裡,五天後取出,會化成水,用瓷碗裝起來。每天用銅筷子沾取點在眼睛上。《普濟方》
另外,用燈心草沾雞膽汁點眼睛,效果很好。時珍
另外,嬰兒剛出生時,用少許韭菜汁灌入,會吐出污濁的水和血,這樣以後就不會生病。《四聲本草》
嬰兒剛出生時眼睛閉著,這是因為胎裡受熱
用少許熊膽,蒸水後清洗眼睛,一天洗七八次。如果三天還睜不開眼睛,就服用四物湯,加上甘草和天花粉。《全幼心鑑》
嬰兒眼睛澀痛
滿月內的嬰兒眼睛閉著睜不開,或者紅腫澀痛、怕光,甚至出血,這種情況稱為「慢肝風」。
用一段甘草,用豬膽汁炙烤後磨成粉末。每次用米泔水調一點點,灌入嬰兒口中。《幼幼新書》
嬰兒胎驚
琥珀、防風各一錢,硃砂半錢,磨成粉末。用豬乳調一點點給嬰兒服用,效果最好。《直指方》
另外,用一隻蠍子,用薄荷葉包起來烤熟,磨成粉末,加入少許硃砂和麝香。用麥門冬煎湯調一點點給嬰兒服用,效果很好。《湯氏寶書》
嬰兒受驚啼哭
黃芩、人參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點點,用水送服。《普濟方》
嬰兒受驚發熱,晚上睡覺經常啼哭
用硃砂半兩,牛黃一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點點,用犀角磨的水調服。《普濟方》
另外,新生兒受驚風快要死了。
用硃砂磨新打的水,塗抹在嬰兒的手心、腳心和胸口,效果最好。《斗門方》
嬰兒驚恐啼哭,時好時壞
用臘月捆豬的繩子燒成灰,用水調服一點點。藏器
嬰兒出生一百天後發驚
蚱蟬去掉翅膀和腳,烤過三分,赤芍藥三分,黃芩二分,用水兩碗,煎成一碗,溫服。《聖惠方》
嬰兒胎癇
琥珀、硃砂各少許,全蠍一隻,磨成粉末。用麥門冬湯調服一點點。《直指方》
嬰兒胎寒,腹痛出汗
用貼身衣服中的白魚二七枚,用絹布包好放在嬰兒肚子上,來回按摩,直到好轉為止。《聖惠方》
嬰兒因胎寒經常啼哭,白天晚上都哭個不停,因此變成癲癇
用當歸粉末像一顆小豆子那麼大,用乳汁灌入,每天三四次。《肘後方》
嬰兒身體蜷縮著哭鬧,臉色發青腹部僵硬,這是因為受到外邪侵擾
用一團新鮮的馬糞,絞出汁來灌入。《聖濟總錄》
大頭風,小兒驚風
用七個大蒜,先在燒紅的地面上把大蒜逐個磨成膏狀。然後用一兩僵蠶,去掉頭和腳,放在蒜膏上,用碗蓋住,過夜,不要讓氣體洩露。只取僵蠶,磨成粉末。每次用鼻子吸入一些粉末,口中含著水。效果很好。《普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