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卷之三(角集) (20)
卷之三(角集) (20)
1. 茵陳
茵陳,味苦、辛,氣微寒,陰中微陽,無毒。入足太陽、少陽之經。專治癉症發黃,非黃症,斷不可用。果是真黃病,可用之為君。但黃症又不同,有陰黃、陽黃,有熱黃、寒黃、燥黃,有血黃、氣黃之殊,不可不辨。世人一見發黃,全不分別,俱用茵陳,無引經之品,共相佐使,所以有效有不效也,謹細陳之。
陰黃之病,其濕不甚,黃色又不深,下身黃,上身不黃者也,夜間反覺不安,小便反澀,日間小便反利,轉覺安寧。治法宜用茵陳為君,佐之茯苓、澤瀉、薏苡仁之類,或加之五苓散又妙。茵陳可用至三錢至五錢,不可越五錢之外,連服數劑,黃可盡退也。陽黃之病,其濕又不太甚,但黃色如金,上身眼目盡黃,而下身乃不黃者是也,日間小便艱澀,或痛或不痛,夜則安然自利。
治法宜用茵陳為君,而佐之升麻、桔梗、茯苓、天花粉,麻黃、黃芩之類,數服即愈,茵陳必須多加五、六錢也。熱黃之病,口必大渴,然多飲反覺不快,一身上下俱黃,眼目反覺色淡,小便時急數疼痛,其溺必如黃汗,蓋熱結膀胱而不得出耳。
法又用茵陳為君,大約必須五錢為止,佐之龍膽草、炒梔子、芍藥、茯苓、豬苓、澤瀉之類,則火熱瀉而黃又愈也,寒黃之病,一見水,則大吐不已,畏寒怕冷,腹中時痛,手按之始安,一身上下又黃,眼目自白,小便清長,夜間尤利,蓋寒結於膀胱,命門無火以通,則水氣流入於脾,而脾又寒虛,乃滲走於皮毛而為黃,其黃色必如秋葵之色者也。
雖又用茵陳為君,但只可用至一錢,切戒多用,必須佐之白朮、茯苓、山藥、芡實、薏仁,少用附子數分以溫補其命門之火,不須十劑,則全愈矣。濕黃之病,全是水濕之氣也,雖黃症俱是水濕,而濕黃之水濕更甚,一身上下、眼目、手足盡黃,俱身必浮腫,按之如泥,又用茵陳四五錢,加入升麻、甘遂、牽牛、車前、澤瀉之類,少升其氣,使水盡從大、小便出,一劑水濕減去大半,而黃盡退矣,斷不可服三劑。蓋牽牛、甘遂性悍,多服恐傷人元氣耳。
燥黃之病,全非水濕,其外現之症,不過胸前之皮肉少黃,而一身上下、眼目不黃,此肺金燥極,黃髮於胸前,乃假象也。然既已發黃,茵陳又不可全然不用,可用七、八分,加入麥冬、梔子、芍藥、陳皮、天門冬、元參、天花粉、白芥子之類,久服自愈,肺經不燥,而胸黃自除也。
血黃之症,上下一身、眼目俱黃,身必花熱,胸必煩悶,腹必疼痛,此血瘀於腹中胸下,故變為發黃,傷寒症中,最多此病,論理可遵仲景夫子之方,照症分治。而余又酌定一方,以便世之採用。茵陳為君,加丹皮、牛膝、當歸、梔子、川芎、大黃之品,一服而疼痛煩悶除,其黃必漸愈。苟或服藥,仍然悶痛,必須加入水蛭一錢,其瘀血始解,發黃盡退也。
白話文:
茵陳,味道苦、辛,藥性稍微寒涼,屬於陰性中帶有微弱陽性,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於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專門治療因濕熱引起的黃疸,如果不是黃疸病,絕對不能使用。如果是真正的黃疸病,可以使用它作為主要藥物。但黃疸病又分很多種,有陰黃、陽黃,有熱黃、寒黃、燥黃,還有血黃、氣黃等區別,不可以不仔細辨別。現在的人只要一看到發黃,完全不分辨清楚病因,就都使用茵陳,又沒有引導藥性的藥物,來輔助茵陳發揮作用,所以效果有好有不好,我在此詳細說明。
陰黃的病症,濕氣不是很嚴重,黃色也不深,是下半身發黃,上半身不黃,晚上反而覺得不安,小便反而不順暢,白天小便反而順利,轉而覺得安寧。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茵陳作為主要藥物,輔助茯苓、澤瀉、薏苡仁等藥物,或者加入五苓散效果更好。茵陳可以用到三錢到五錢,不能超過五錢,連續服用幾劑,黃疸就可以完全消退。陽黃的病症,濕氣也不是很嚴重,但黃色像金子一樣,上半身和眼睛都黃,而下半身不黃,白天小便困難,或者疼痛或者不疼痛,晚上則安然順暢。
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茵陳作為主要藥物,輔助升麻、桔梗、茯苓、天花粉,麻黃、黃芩等藥物,服用幾劑就會痊癒,茵陳必須多加到五六錢。熱黃的病症,口一定會非常渴,但喝多了反而覺得不舒服,全身上下都黃,眼睛反而覺得顏色淡,小便時頻繁急迫疼痛,尿液一定像黃色的汗液,這是因為熱邪結在膀胱而無法排出。
治療方法也是使用茵陳作為主要藥物,大約用到五錢為止,輔助龍膽草、炒梔子、芍藥、茯苓、豬苓、澤瀉等藥物,就能瀉火退熱,黃疸也會痊癒。寒黃的病症,一接觸到水,就會不停地嘔吐,怕冷畏寒,腹部時常疼痛,用手按壓才會覺得舒服,全身上下都黃,眼睛卻是白的,小便清澈而量多,晚上尤其多,這是因為寒邪結在膀胱,命門的陽氣不足以疏通,導致水氣流入脾臟,而脾臟又虛寒,於是水濕滲透到皮膚毛孔而形成黃疸,這種黃疸的顏色一定像秋葵的顏色。
雖然也使用茵陳作為主要藥物,但只能用到一錢,切記不可多用,必須輔助白朮、茯苓、山藥、芡實、薏仁,少用附子幾分來溫補命門的陽氣,不用十劑,就可以完全痊癒了。濕黃的病症,全是水濕之氣引起的,雖然所有的黃疸都與水濕有關,但濕黃的水濕更嚴重,全身上下、眼睛、手腳都黃,全身一定會浮腫,按下去就像泥一樣,也要用茵陳四五錢,加入升麻、甘遂、牽牛、車前、澤瀉等藥物,稍微升提陽氣,使水濕全部從大小便排出,一劑下去水濕就能減少大半,黃疸也會消退,絕對不能服用三劑。因為牽牛、甘遂藥性猛烈,多服恐怕會損傷人的元氣。
燥黃的病症,完全不是水濕引起的,外在表現的症狀,只不過是胸前皮膚稍微發黃,而全身上下、眼睛都不黃,這是肺金燥熱到極點,黃色發在胸前,是一種假象。既然已經發黃,茵陳又不能完全不用,可以用七八分,加入麥冬、梔子、芍藥、陳皮、天門冬、元參、天花粉、白芥子等藥物,長期服用自然痊癒,肺經不再燥熱,胸前的黃色自然就會消除。
血黃的症狀,全身上下、眼睛都黃,身體一定發熱,胸口一定煩悶,腹部一定疼痛,這是因為瘀血積聚在腹部胸下,所以會轉為發黃,傷寒病症中,這種病最多,按照道理應該遵循張仲景先生的方子,按照症狀分類治療。而我又酌情擬定一個方子,方便世人採用。茵陳作為主要藥物,加入丹皮、牛膝、當歸、梔子、川芎、大黃等藥物,一服下去疼痛煩悶就會消除,黃疸一定會漸漸痊癒。如果服藥後,仍然覺得悶痛,必須加入水蛭一錢,瘀血才能化解,發黃才會完全消退。
氣黃的病症,身體不發熱,也沒有飽悶煩躁的感覺,只是頭面發黃,像淡淡的金黃色,飲食沒有味道,如果行動,就覺得氣力不足,不能行走,小便不多,大便反而乾燥,但又不成結,這是因為氣虛不能運化水濕之氣,而形成黃疸。可以使用茵陳一二錢,加入人參、白朮、黃耆、茯苓、車前子,大量煎服,自然氣旺,黃色完全消除。說到這裡,雖然不敢說黃疸的治療方法全部齊備,但既然病因分類清楚,用藥沒有錯誤,也就不會超出這些範圍。
希望人們在臨床看病的時候,仔細觀察而分類治療就可以了。
有人問,你論述黃疸的病因,實在是揭示了天地間的奧秘,黃疸的病症難道只有這些嗎?我回答說:還有一種,身體不黃,腳反而黃,這是濕熱阻塞在中焦,是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的緣故。也要用茵陳,加入白朮、茯苓、陳皮、甘草、白芥子、枳殼、檳榔、白芍等藥物治療,水濕漸漸疏通,黃疸就會漸漸消退。如果身體發黃,而手腳反而不黃,就是不治之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