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本草新編》~ 卷之四(徵集) (3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徵集) (37)

1. 白芥子

白芥子,味辛,氣溫,無毒。入肝、脾、肺、胃、心與胞絡之經。能去冷氣,安五臟,逐膜膈之痰,闢鬼祟之氣,消癖化瘧,降息定喘,利竅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補能升,助諸補藥,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頻用半夏、南星以耗氣,所不解也。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裡膜外之痰無不消去,實勝於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爍陰,南星味重而損胃。獨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損肺、胃、肝、心之氣,入於氣分而實宜,即用於血分而亦當者也。

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須貝母,消胃之痰必須半夏也。而誰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統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處無不盡消,況且肺、胃淺近之間,豈有反不能消之理。試看瘧疾,正痰藏於膜膈之中也。

用白芥子一兩,炒為末,米飲為丸,一日服盡,而久瘧頓止,非消痰之明驗乎,瘧止之後,神氣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氣之明驗乎。故白芥子消痰,實勝於貝母、半夏,誰謂肺、胃之痰不能消也。

或謂白芥子雖消膜膈之痰,未必氣之不耗,天下安有消痰之藥而不耗氣者乎?曰:白芥子實不耗氣,能安五臟。耗氣則五臟不安矣,豈有五臟安而耗氣者乎。其餘消痰之藥,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總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臟也。此所以實勝於各消痰之藥耳。

或疑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氣,然用之而痰仍未消,是消膜膈之痰,未可全信也。曰:白芥子只可消膜膈之痰,而腎中之痰,不能消也。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補其腎,腎足而痰自化,何疑白芥子非消膜膈之痰乎。

或疑白芥子消陰分之痰,不消陽分之痰,然乎?曰:非也。芥子陰分、陽分之痰,無不盡消,不必分陰陽也。但腎經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則盡消而無疑矣。

或問白芥子即芥菜之子,人食芥菜,覺消食之甚多,是白芥子大能消食,似未可多食也。誰知芥菜消食,而芥子消痰,各不相同,不可疑其菜,而戒其子也。

或疑白芥子消膜膈之痰而不耗氣,發明幾無遺議,但不知膜膈之痰在於何處?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雖痰分五臟六腑,要皆存於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於胃脘中消之,豈各入五臟六腑而後消之乎。

白話文:

白芥子,味道辛辣,性溫和,沒有毒性。它能進入肝、脾、肺、胃、心和胞絡等經脈。它能驅散體內的寒氣,使五臟安和,排除胸膈間的痰液,驅除邪氣,消除腫塊、化解瘧疾,平喘止咳,疏通孔竅、使眼睛明亮,驅散瘀血、止痛,效果都很好。它既能消散又能降逆,既能補益又能升提,輔助其他補藥時效果更佳。現在的人不知道用白芥子來化痰,反而經常使用半夏、南星等藥來耗損元氣,實在是不明白道理。

白芥子很擅長化解痰涎,無論是皮膚內部還是體腔膜外的痰都能消除,效果實際上勝過半夏、南星。半夏藥性燥烈會損耗陰液,南星味道厚重會傷害腸胃。只有白芥子能消化痰涎,又不耗損肺、胃、肝、心之氣,進入氣分很合適,即使進入血分也同樣適用。

有人懷疑白芥子只能消除胸膈的痰,而不能消除胃和肺部的痰,似乎認為要消除肺部的痰必須用貝母,要消除胃部的痰必須用半夏。但是誰知道不是這樣的呢?所謂的胸膈之痰,是統稱胃和肺部的痰而言的。胃和肺中的膈膜,尤其容易積聚痰液。白芥子能消除胸膈的痰,表示有痰的地方都能消除,何況肺和胃之間距離很近,難道反而不能消除嗎?試看瘧疾,正是痰藏在胸膈中啊。

用白芥子一兩,炒過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成丸子,一天全部服下,長久的瘧疾就能立刻停止,這不是能明顯消除痰的證明嗎?瘧疾停止後,精神不疲倦,這不是說明消除痰的同時不耗損元氣的明顯證明嗎?所以說,白芥子消除痰的效果實際上勝過貝母、半夏,誰還說肺和胃的痰不能消除呢?

有人說,白芥子雖然能消除胸膈的痰,未必不會耗損元氣,天下哪有消除痰的藥物而不耗損元氣的呢?我說:白芥子實際上不耗損元氣,還能使五臟安和。如果耗損元氣,五臟就會不安寧,哪有五臟安寧卻耗損元氣的道理呢?其他消除痰的藥物,有的安肺卻不安胃,有的安胃卻不安肺,總不如白芥子這樣能使五臟安和。這也是它實際上勝過其他各種消除痰的藥物的原因。

有人懷疑白芥子能消除痰卻不耗損元氣,然而用了之後痰仍然沒有消除,說明它消除胸膈痰的效果可能並不可靠。我說:白芥子只能消除胸膈的痰,而腎中的痰,是無法消除的。服用白芥子後仍然有痰的人,應該補養腎臟,腎氣充足了痰自然會化解,為何要懷疑白芥子不能消除胸膈之痰呢?

有人懷疑白芥子能消除陰分之痰,不能消除陽分之痰,是這樣嗎?我說:不是這樣的。白芥子對於陰分和陽分的痰,都能徹底消除,不必分陰陽。只有腎經水液泛濫、火氣上炎所形成的痰不能化解,其餘的痰都能消除,沒有疑問。

有人問,白芥子就是芥菜的種子,人們吃芥菜,覺得它很能消食,看來白芥子很能消食,似乎不能多吃吧?誰知道芥菜是消食的,而芥子是化痰的,兩者不同,不能因為芥菜能消食,就認為芥子也能消食。

有人說,白芥子能消除胸膈的痰而不耗損元氣,這個說法幾乎沒有遺漏了,但是不知道胸膈的痰到底在哪裡?我說:在胃脘的上下中間,而不是在胃脘的上下之外。雖然痰分佈於五臟六腑,但都積存在胃脘的膈膜中。白芥子擅長消除胸膈的痰,也是在胃脘中消除的,難道是進入五臟六腑之後才消除嗎?

2. 萊菔子(即蘿蔔子)

蘿蔔子,味辛、辣,氣溫,無毒。入胃、脾二經。卻喘咳下氣甚神,解麵食至效。治風痰,消惡瘡,善止久痢,除脹滿亦奇,但宜少少用之。補氣之藥得之,而無大過之憂。利濕之劑入之,而有善全之妙。多服則損氣,久服則傷陰也。

或疑蘿蔔子能治喘脹,然古人用之於人參之中,反奏功如神。人參原是除喘消脹之藥,萊菔子最解人參,何以同用而奏功乎?夫人參之除喘消脹,乃治虛喘虛脹也。虛症反現假實之象,人參遽然投之,直至其喘脹之所未能驟受,往往服之而愈喘愈服者有之。雖所增之喘脹,乃一時之假象,少頃自然平復,然終非治之之善。

少加蘿蔔子以制人參,則喘脹不敢增,而反得消喘消脹之益,此所謂相制而相成也。

或問蘿蔔子專解人參,用人參而一用蘿蔔子,則人參無益矣。此不知蘿蔔子,而並不知人參者也。人參得蘿蔔子,其功更補。蓋人參補氣,驟服氣必難受,非止喘脹之症也,然得蘿蔔子,以行其補中之利氣,則氣平而易受。是蘿蔔子平氣之有餘,非損氣之不足,實制人參以平其氣,非制人參以傷其氣也。世人動謂蘿蔔子解人參,誤也。

白話文:

蘿蔔子,味道辛辣,性溫,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於胃和脾這兩個經絡。它能非常有效地止咳平喘、使氣向下走,對於消化麵食有極佳的效果。能治療風痰,消除惡性瘡腫,擅長止住長期腹瀉,消除腹脹的效果也很神奇,但使用時應少量。將它加入補氣藥中,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與利濕藥合用,能發揮更好的療效。但如果服用過多,會損傷氣,長期服用則會傷陰。

有人可能會疑惑,蘿蔔子明明能治療喘脹,但古代卻有人將它和人參一起使用,反而效果顯著。人參本來就是治療喘脹的藥,蘿蔔子又最能解除人參的藥效,為什麼兩者合用反而有功效呢?那是因為人參治療喘脹,是針對虛弱引起的喘脹。虛症有時會呈現假性的實證現象,如果貿然使用人參,在喘脹的情況還沒辦法馬上承受時,往往會出現越服人參喘脹越嚴重的狀況。雖然增加的喘脹只是暫時的假象,過一會兒自然會平復,但這終究不是好的治療方法。

如果加入少量的蘿蔔子來制約人參,那麼喘脹就不會加重,反而能獲得平喘消脹的好處,這就是所謂的相互制約而相互成就。

還有人問,蘿蔔子專門解除人參的藥效,如果使用人參時又同時使用蘿蔔子,那麼人參就沒用了。這是不了解蘿蔔子,也不了解人參的說法。人參與蘿蔔子合用,反而更能發揮補氣的功效。因為人參補氣,如果一下子服用,身體可能難以承受,不只是喘脹的症狀,而是整體氣機都會出現問題。但如果有蘿蔔子,它能幫助人參運行其補氣的藥效,使氣平和順利吸收。因此,蘿蔔子是平順過剩的氣,而不是損耗不足的氣,它制約人參只是為了平穩它的藥性,而不是傷害它的藥效。世人常說蘿蔔子會解除人參的藥效,這是錯誤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