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8)

1. 增液湯(鞠通)

條辨書中增液湯,津枯便閉熱邪傷。麥冬生地元參等,增水行舟法最良。

增液湯,元參(一兩),麥冬(八錢),細生地(八錢),治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液素虛,不可行承氣者,此湯主之。夫大便閉結一證,有虛有實。其實者,或熱積於中,或寒結於內,而寒下、溫下之法固當詳察。至其虛者,或因氣餒,或因津枯,氣餒者宜用辛溫補運,以助其傳送;其津枯者,非甘寒養陰、增水行舟之法,何以使腸中堅結之濁,順流而下。此方妙在寓瀉於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

元參味苦鹹微寒,壯水制火通二便,啟腎水上潮於天,其能治液涸,固不待言。《本經》稱其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又能解熱結。可知麥冬、生地補肺陰,壯腎水,使金水相生,津自充而腸自潤,熱邪自解,閉結自通矣。

白話文:

【增液湯(鞠通)】

在《條辨書》中的增液湯,適用於津液乾涸,導致便祕及熱邪侵襲的情況。主要成分包含麥冬、生地和元參,這三種藥材能有效滋潤身體,就像增加船底的水量,讓船能夠順利行駛,此法極為有效。

增液湯的配方是:元參(一兩)、麥冬(八錢)、細生地(八錢)。適用於陽明溫病且無上焦症狀,多日未能排便的情況,應進行排便治療。如果患者平時就存在陰液不足的情況,不能使用強烈的排便藥物如承氣湯,這種情況下,增液湯是最適合的選擇。

對於大便閉結的情況,有可能是由虛弱或實證造成。實證可能是因為熱毒積聚於內,或是寒氣凝結於內,對於這些情況,使用清熱或溫熱的排便方法是適當的。然而,如果是虛弱造成的,可能是因為氣力衰弱或津液枯竭,氣力衰弱的應使用辛溫補氣的藥物來幫助腸道蠕動;若是津液枯竭,則非得使用甘寒養陰、增加水分的方法,才能使腸道中堅硬的廢物順利排出。這個處方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在補充身體的同時也具有排便的效果,以補益藥材的特性,發揮出排便藥物的作用,既能處理實證,也能預防虛弱。

元參的性味苦鹹,微寒,可以壯水制火,通暢大小便,引導腎水上升,對治療津液枯竭當然有效。根據《本經》,元參可以治療腹中寒熱積聚,並能解除熱結。而麥冬和生地則能補充肺部的陰液,壯大腎水,促進金水相生,讓津液充足,腸道潤滑,熱邪自然消散,便祕自然得到解決。

2. 益胃湯(鞠通)

益胃湯能養胃陰,冰糖玉竹與沙參,麥冬生地同煎服,溫病須知顧慮津。

益胃湯,沙參(三錢),麥冬(五錢),冰糖,細生地(各五錢),玉竹(一錢半),治陽明溫病,汗下後病已解,當復其陰,此湯主之。夫傷寒傳入陽明,首慮亡津液,而況溫病傳入陽明,更加汗、下後者乎!故雖邪解,胃中之津液枯槁已甚,若不急復其陰,恐將來液虧燥起,乾咳、身熱等證,有自來矣。陽明主津液,胃者五臟六腑之海。

凡人之常氣,皆稟於胃,胃中津液一枯,則臟腑皆失其潤澤,故以一派甘寒潤澤之品,使之飲入胃中,以復其陰。自然輸精於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五經並行,津自生而形自復耳。

白話文:

【益胃湯的功效在於滋養胃陰,主要成分包括冰糖、玉竹及沙參,再配合麥冬和生地一同煎煮服用,對於溫熱性疾病尤其注重保護體內的津液。

益胃湯的組成有沙參(約9公克)、麥冬(約15公克)、冰糖、細生地(各約15公克)、玉竹(約4.5公克)。這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明溫病,在經過發汗或瀉下療法後,病情已經得到緩解的情況下,用以恢復體內的陰液。在傷寒病進入陽明階段時,首先會擔心的就是體內津液的流失,更何況是溫熱性疾病進入陽明階段,再加上經過發汗和瀉下療法後的患者呢!即使病邪已經被清除,但胃中的津液已經嚴重枯竭,如果不立即補充陰液,未來可能出現液虧燥起、乾咳、身體發熱等症狀。

陽明經主管津液,而胃是五臟六腑的水源。人體的正常運作,都取決於胃部的供應,一旦胃中的津液乾涸,臟腑就會失去滋潤。因此,我們使用一系列甘涼滋潤的藥材,讓病人飲入胃中,以恢復體內的陰液。這樣一來,自然能將精華輸送到脾臟,脾氣散發精華,向上輸送到肺部,調節水分通道,向下輸送到膀胱,使得五臟六腑同時運作,津液自行生成,身體機能也得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