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指南總論 (20)
附:指南總論 (20)
1. 論諸氣證候
論心脾腹痛,心脾腹痛多有積。或有寒積者,可與溫白丸或保安丸。虛、老人不可多服此二藥,只與木香推氣丸或感應丸、小獨聖丸、理痛丸,洗消去積,次與正氣散、嘉禾散、曹脾散、人參煮散、蓽澄茄散、蟠蔥散、鹽煎散、雞舌香散、撾脾散、建中散。有寒者,與大沉香丸,兩丸作一服,次與蓬煎丸、溫中良薑丸、丁香煮散、四柱散。
論胸膈不快,胸膈不快,氣滯者,可與沉香降氣湯、烏沉湯、青木香丸、七氣湯、和氣散,或人參丸、紅丸子、小理中丸、撞氣沉香丸、丁沉丸、順氣丸、三稜散、如意丸、蓬煎丸。若煩悶甚,大便秘者,與青木香丸。脾痛者,可與蓬煎丸之類。
論脾虛翻胃,脾虛翻胃,不納食及湯藥不下者,可與膈氣散、人參木香散、參苓白朮散、五膈寬中散。噫氣吞酸,脾痛者,可與如意丸、思食丸之類。
論宿患心腹痛,有積塊、氣塊、症癖日久,發歇不常者,不可取轉,宜漸次消磨,可與感應丸、溫白丸、挨積丸、蓬煎丸、小理中丸少吃數丸,常服漸漸消磨,更與和脾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思食丸、健脾湯、建中散、平胃散之類,助其脾胃,久而能去其根。
若痛有休止,或往來上下,胸中慒悶,時吐冷沫,中脘不快,嘔逆噁心者,恐是蟲痛,可與集效丸或九痛丸。其九痛丸有利性,不可多服。若卒然心腹暴痛,膨急不得息,往來攻衝,悶絕噁心者,恐是疰忤鬼氣,可與蘇合香丸。若虛弱臟寒人,可將蘇合香丸捏作餅子,用火熨斗蓋之,將藥餅安熨斗上爆,令藥極熱,以去其腦子性,依法服之。
若痛而不休,胸膈塞悶,嘔吐不定,粥藥不下者,可與順氣散送下青木香丸,如無順氣散,五積散送下亦得,及九痛丸、三稜散、大沉香丸。
論腹脹心膨,腹脹者,若因傷寒,或寒熱瘴瘧,或瀉痢大病之後,只是吃食後便腹脹心膨,不美飲食,噫醋吞酸,縱食些小,亦覺膨脹者,切不可用消食克化之藥,若用藥動下,轉加困重,去生便遠也。但可與正氣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曹脾散、人參煮散、大、小養脾丸、蓽澄茄散、思食丸、蓬煎丸、如意丸。瀉者,與人參豆蔻散、丁香散。
但得氣壯,自能飲食加倍,膨脹自愈。
白話文:
論諸氣證候
心脾腹痛大多是積滯引起。若有寒積,可用溫白丸或保安丸。虛弱體質或老年人不可多服此二藥,只可用木香推氣丸、感應丸、小獨聖丸、理痛丸等消積藥,然後再用正氣散、嘉禾散、曹脾散、人參煮散、蓽澄茄散、蟠蔥散、鹽煎散、雞舌香散、撾脾散、建中散等藥調理。如有寒症,可用大沉香丸(每次兩丸),然後再用蓬煎丸、溫中良薑丸、丁香煮散、四柱散等溫中散寒之藥。
胸膈不快,是氣滯所致,可用沉香降氣湯、烏沉湯、青木香丸、七氣湯、和氣散等理氣藥,或用人參丸、紅丸子、小理中丸、撞氣沉香丸、丁沉丸、順氣丸、三稜散、如意丸、蓬煎丸等。若煩悶嚴重,大便秘結,可用青木香丸。脾胃疼痛者,可用蓬煎丸等藥。
脾虛翻胃,不思飲食,湯藥難下,可用膈氣散、人參木香散、參苓白朮散、五膈寬中散等藥。噫氣吞酸,脾痛者,可用如意丸、思食丸等藥。
宿患心腹痛,積塊、氣塊、症癖久病,發作無常者,不可急於求成,應慢慢調理,可用感應丸、溫白丸、挨積丸、蓬煎丸、小理中丸少量服用,長期服用以慢慢消除積滯,並配合和脾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思食丸、健脾湯、建中散、平胃散等藥,健脾益胃,久之可根治。
若疼痛間歇發作,或上下竄動,胸悶,時吐冷涎,中脘不適,嘔逆噁心,可能是蟲積疼痛,可用集效丸或九痛丸。九痛丸性峻,不可多服。若突然心腹劇痛,脹滿難忍,疼痛竄動,昏悶噁心,可能是疰忤(中邪)引起的,可用蘇合香丸。虛弱怕冷者,可將蘇合香丸捏成餅狀,用熱熨斗熨熱後服用,以減輕藥物的刺激性。
若疼痛持續不止,胸膈阻塞,嘔吐不止,飲食不下,可用順氣散送服青木香丸(無順氣散,可用五積散代替),以及九痛丸、三稜散、大沉香丸等藥。
腹脹心滿,若因傷寒、寒熱瘧疾、瀉痢等大病之後,進食後即腹脹心滿,飲食不佳,噫氣吞酸,即使少量進食也感脹滿,切勿使用消食化積的藥物,以免加重病情。可用正氣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曹脾散、人參煮散、大、小養脾丸、蓽澄茄散、思食丸、蓬煎丸、如意丸等藥調理。若有腹瀉,可用人參豆蔻散、丁香散。
只要氣血充足,自然能進食,脹滿之症便會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