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顯

《醫方捷徑指南全書》~ 卷之三 總論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總論 (1)

1. 卷之三 總論

2. 用藥入門要訣

夫醫者,意也。醫不執方,合宜而用至哉乎言也。蓋天有五運,地彰六氣,人感風寒暑濕以有疾,豈但紙上之陳言而能治哉。請得而鋼論之。夫肝主春,於時自子至卯,為陰中之陽,風藥應之,如防風、羌活、升麻、葛根之類。自地昇天,味之薄者是也。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心主夏,於時自卯至午,為陽中之陽,熱藥應之,如附子、烏頭、薑、桂、紅豆之類。正秉火之正氣,火之厚浮散下,氣之厚者是也。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肺主秋,於時自午至酉,為陽中之陰,燥藥應之,如茯苓、豬苓、澤瀉、木通之類。自天收而降,地氣之薄者是也。

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腎主冬,於時自酉至子,為陰中之陰,寒藥應之,如大黃、芩、連、黃柏、防己之類。正秉水之氣味,水之厚化浮沉,味之厚者是也。味苦補咸泄,氣寒補熱瀉。脾主長夏濕化,味甘補苦泄,氣寒熱溫涼,各從其宜,詳後分類。注,經曰:補瀉在味隨時換氣,凡言補,補以辛溫甘熱之劑,皆助春夏之升,浮在人身乃肝心也。凡言瀉,以酸苦寒涼及淡滲之劑,皆助秋冬之降,沉在人身乃肺腎也。

從時春溫宜涼,夏熱宜寒,秋涼宜溫,冬寒宜熱,晝則從升,夜則從降。晴則從熱,陰則從寒,然病與時逆,夏反用熱,冬反用寒,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以其不住於中也。又如傷冷,雖夏月可用辛熱,傷酒及素有熱,雖寒月可用苦寒,然皆暫用也。以人病言之,病在上則宜升,病在下則宜降,病在外則宜浮,病在內則宜沉,病寒則治以熱,病熱則治以寒,變化至不一也。故升降浮沉則順之,所謂毋傷歲氣,勿伐天和也。

寒熱溫涼則逆之,所謂調其氣血,使之融會也。故曰:醫者意也。醫不執方,合宜而用也。豈可執一而論哉。

白話文:

[使用藥物的基本原則]

醫學是一門藝術,醫生用藥並非死板地依賴固定處方,而是根據情況適當地選擇最適合的藥物,這句話真是道盡了醫學的精髓。因為天有五行運轉,地表顯現六氣,人體因感受風、寒、暑、濕等不同外邪而生病,治療疾病絕不只是照本宣科,套用書本上的知識就能解決的。讓我進一步解釋。

春季對應的是肝臟,時間從子時到卯時,這是陰中的陽,風性藥物最適合這個時期,像是防風、羌活、升麻、葛根等。這些藥物由地而升至天,屬於味道較淡的一類。辛味可以補益酸性,溫氣可以補益涼性。

夏季對應的是心臟,時間從卯時到午時,這是陽中的陽,熱性藥物最適合這個時期,像是附子、烏頭、薑、肉桂、紅豆等。這些藥物正好具有火的正氣,火氣濃厚的藥物有散發和下沉的特性。鹹味可以補益甜味,熱氣可以補益寒氣。

秋季對應的是肺部,時間從午時到酉時,這是陽中的陰,燥性藥物最適合這個時期,像是茯苓、豬苓、澤瀉、木通等。這些藥物由天而收歸地,屬於地氣較淡的一類。酸味可以補益辛味,涼氣可以補益溫暖。

冬季對應的是腎臟,時間從酉時到子時,這是陰中的陰,寒性藥物最適合這個時期,像是大黃、黃芩、黃連、黃柏、防己等。這些藥物正好具有水的氣味,水氣濃厚的藥物有化生、浮動和沉降的特性。苦味可以補益鹹味,寒氣可以補益熱氣。

脾臟在長夏時節主導濕氣,甜味可以補益苦味。藥物的氣質,無論是寒、熱、溫、涼,都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況來選擇,詳細的分類後面會進一步說明。

經典中說過,補和瀉的方法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通常提到的補,是指使用辛溫甘熱的藥物,這些藥物有助於春天和夏天的升發,主要作用於肝臟和心臟。而提到的瀉,則是指使用酸苦寒涼或淡滲的藥物,這些藥物有助於秋天和冬天的下降,主要作用於肺部和腎臟。

根據季節的不同,春天溫暖適合用涼藥,夏天炎熱適合用寒藥,秋天涼爽適合用溫藥,冬天寒冷適合用熱藥。白天適合用升發的藥物,夜晚適合用下降的藥物。晴天適合用熱藥,陰天適合用寒藥。然而,如果疾病與季節相反,比如夏天需要用熱藥,冬天需要用寒藥,就應該根據病情來調整。例如,表癥需要發汗,不遠離熱藥;裡癥需要清熱,不遠離寒藥。因為這些藥物不會停留在身體中太久。

再舉個例子,如果受了寒,即使在夏天也可以使用辛熱的藥物;如果受了酒毒或者本身就有熱症,即使在冬天也可以使用苦寒的藥物。然而,這些都只是暫時的用法。

以人的病情來說,如果病在上部,就應該使用升發的藥物;如果病在下部,就應該使用下降的藥物;如果病在外部,就應該使用浮動的藥物;如果病在內部,就應該使用沉降的藥物。如果是寒症,就應該使用熱藥;如果是熱症,就應該使用寒藥。治療方法的變化無窮,不能一概而論。

因此,升發、下降、浮動、沉降這些藥物的作用方式,我們應該順應它們的自然趨勢,也就是所謂的「不要傷害歲氣,不要破壞自然和諧」。而對於寒、熱、溫、涼這些藥物的氣質,我們應該逆其自然,也就是所謂的「調節氣血,使它們融合在一起」。

因此,醫學是一門藝術,醫生用藥不能拘泥於固定的處方,而應該根據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藥物。我們不能只看表面,而應該深入瞭解病情,靈活運用各種藥物,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3. 傷寒

六經傳變歌

傷寒一日二日間,發熱頭疼及惡寒。

腰痛脈浮真可見,此脈從頭連腰還。

無仟麻黃湯發散,有汗傷風桂枝攢。

大青龍湯表裡實,此屬太陽膀胱間。

傷寒二日三日內,目痛身熱加一倍。

鼻乾不睡脈來長,此脈往來緩者是。

無汗惡寒用葛根,有汗桂枝湯一劑。

便實惡寒大柴胡,此屬陽明胃經內。

三日四日病轉深,耳聾胸脅痛如針。

寒熱嘔逆口乾苦,此脈循脅絡耳真。

強盛之脈真可見,小柴胡湯宜酌斟。

似瘧婦人血結類,此屬少陽膽經尋。

病轉四日及五日,腹痛咽乾自濕的。

自利而渴脈微沉,脈布脾胃絡咽嗌。

四逆理中治臟寒,腹滿脈浮桂枝入。

胸滿痰多瓜吐之,此屬太陽脾經脈。

傷寒五日六日挨,多眠口燥舌乾哉。

此脈絡肺系舌本,指下脈沉貫腎來。

舌乾須用小承氣,不渴不幹四逆差。

汗出傷陽諸膚屬,此屬少陰腎經排。

仿寒六日七日到,囊縮脈微煩滿貌。

筋急唇青四體疼,脈尋陰氣絡肝道。

脈若不浮小建中,浮緩如瘧各半妙。

囊縮汗毒承氣加,此屬厥陰肝經奧。

六經正病歌

太陽頭疼身熱脊強,陽明目痛鼻乾不眠。

少陽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為之苦。

大陰腹滿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

少陰則舌乾口燥,厥陰則煩滿囊拳。

一日二日可發表而散,三日四日宜和解而痊。

五六日便實方可議下,七八日不愈又復再傳。

日傳二經名為兩感,經傳六日應無一痊。

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可先。

小柴胡為少陽之要領,大柴胡行陽明之秘堅。

至三陰則難拘定法,或可溫而或可下。

宜數變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或可圓。

傷寒表裡二症用藥歌

傷寒表症是如何,無汗惡寒身熱多。

頭項俱疼脈浮取,擇方施劑汗之和。(用十神湯主之)

傷寒里症腹心膨,不惡寒來惡熱蒸。

其脈數沉兼自汗,汗便秘結下之生。(用大柴胡湯主之)

陽症陰症

陽症身熱頭疼痛,體痛咽乾難自動。

或有譫語及循衣,脈息弦洪宜審用。

陰症身涼二便清,病初自汗少頭疼。

也無煩躁也無渴,脈息沉微自可明。

陽症似陰陰症似陽

陽症身涼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

心煩口燥脈沉數,白虎湯兼竹葉奇。

陰症如陽面色紅,小便清滑大便通。

渾身微熱沉遲脈,真武湯兼用理中。

陽厥陰厥

陽厥時時指爪溫,心煩便秘口乾論。

脈來沉細中還疾,承氣柴胡一盞吞。

陰厥身涼熱不回,二便通話不煩時。

脈來沉細知端的,三建湯兼四物宜。

血脈黃歌

面黃恰似煙燻色,小便自利大便黑。

唇焦漱水血家黃,桃仁承氣湯堪擇。

濕症黃歌

發黃渾似橘皮明,小便不利大便行。

濕熱相蒸名曰疸,茵陳湯共五苓平。

柔痓剛痓歌

元來柔痓屬膀胱,口禁如疸身反張。

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兩症有柔剛。

白話文:

傷寒六經傳變歌

傷寒病發作一到兩天,會發燒、頭痛和怕冷。 腰痛、脈搏浮在表面可以明顯觀察到,這種脈象會從頭部延伸到腰部。 如果沒有發汗的症狀,可以用麻黃湯來發散;如果已經流汗,屬於傷風,則可以用桂枝湯來處理。 如果表裡都有實熱症狀,可以用大青龍湯,這種情況屬於太陽膀胱經的病症。

傷寒病發作二到三天,眼睛會痛、身體發熱的情況會加劇。 鼻子乾燥、難以入睡、脈搏跳動較長,脈象往來比較緩和。 如果沒有流汗且怕冷,可以用葛根湯;如果已經流汗,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 如果大便不通暢,且怕冷,可以用大柴胡湯,這種情況屬於陽明胃經的病症。

傷寒病發作三到四天,病情會更加深入,會出現耳聾、胸脅疼痛如針刺。 同時會出現忽冷忽熱、噁心嘔吐、口乾口苦等症狀,脈象沿著脅肋連接到耳朵。 如果脈象強而有力,就可以明顯觀察到,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如果病狀類似瘧疾,婦女可能會有血瘀的症狀,這種情況屬於少陽膽經的病症。

傷寒病發作四到五天,會出現腹痛、咽喉乾燥卻又會自己感到濕潤的感覺。 同時會出現腹瀉和口渴,脈象微弱而沉,脈搏分佈在脾胃和咽喉處。 可以用四逆湯和理中湯來溫暖臟腑的寒氣;如果腹脹,脈象浮在表面,可以加入桂枝。 如果胸悶痰多,可以用瓜蒂散來催吐,這種情況屬於太陽脾經的病症。

傷寒病發作五到六天,會出現嗜睡、口乾舌燥的症狀。 脈象會沿著肺經聯繫到舌根,脈搏沉在指下且通往腎臟。 如果舌頭乾燥,可以用小承氣湯;如果不口渴不乾燥,可以用四逆湯來處理。 如果流汗屬於傷到陽氣,屬於皮膚的問題,這種情況屬於少陰腎經的病症。

仿照傷寒第六天的情況,病程到了七天,會出現陰囊收縮、脈搏微弱、煩躁不安的樣子。 同時會出現筋脈拘急、嘴唇發青、四肢疼痛,脈象會沿著陰氣聯繫到肝臟。 如果脈象不浮在表面,可以用小建中湯;如果脈象浮緩如瘧疾,可以用各半湯來處理。 如果陰囊收縮並且伴隨汗毒,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這種情況屬於厥陰肝經的病症。

傷寒六經正病歌

太陽經的病症是頭痛、身體發熱、脊背僵硬;陽明經的病症是眼睛痛、鼻子乾燥、難以入睡。 少陽經的病症是耳聾、脅肋疼痛、忽冷忽熱、噁心嘔吐且口苦。 太陰經的病症是腹脹、腹瀉、脈搏沉在深處且津液難以到達咽喉。 少陰經的病症是舌頭乾燥、口乾;厥陰經的病症是煩躁不安、陰囊收縮。

病程一到兩天,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疏散病邪;三到四天,適合用和解的方式來治癒。 五到六天,如果大便不通暢,才可以考慮用瀉下的方式;七到八天,如果沒有好轉,病情可能會再次傳變。 如果一天之內傳變兩條經絡,稱為兩感;如果傳變到六條經絡,通常難以痊癒。

太陽經沒有流汗的症狀,麻黃湯是最適合的;太陽經已經流汗,桂枝湯是優先選擇。 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經病症的重要藥方;大柴胡湯是治療陽明經實熱的重要藥方。 到了三陰經病症,則難以用固定的方法,可以使用溫補或瀉下的方式。 要根據病情變化靈活應對,可以圓融地運用各種方法。

傷寒表裡二症用藥歌

傷寒的表症是怎麼樣呢?沒有汗、怕冷、身體發熱。 頭部和頸部都疼痛,脈搏浮在表面,應該選擇適合的藥方發汗來治療(通常用十神湯為主)。

傷寒的裡症是腹部和心口脹滿,不怕冷反而怕熱。 脈搏跳動快而沉,同時有自汗,大便秘結,應該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通常用大柴胡湯為主)。

陽症陰症

陽症的特點是身體發熱、頭痛、全身疼痛、咽喉乾燥、難以自主活動。 可能有胡言亂語、抓衣服的行為,脈搏強而有力,應該仔細辨別使用藥物。

陰症的特點是身體發冷、大小便清澈,病發初期有自汗,很少有頭痛。 也沒有煩躁和口渴的症狀,脈搏沉而微弱,可以明顯分辨出來。

陽症似陰陰症似陽

陽症表現得像陰症,身體發冷、四肢冰冷、小便量少顏色深、大便稀溏。 同時伴隨心煩、口乾舌燥、脈象沉而數,應該用白虎湯合併竹葉石膏湯來治療。

陰症表現得像陽症,面色發紅、小便清澈、大便通暢。 全身微熱、脈象沉而遲緩,應該用真武湯合併理中湯來治療。

陽厥陰厥

陽厥的特點是手指和腳趾時溫時涼,心煩、便秘、口乾。 脈象沉細且快,應該用承氣湯合併柴胡湯來治療。

陰厥的特點是身體發冷,難以回溫,大小便通暢且沒有煩躁。 脈象沉細,應該用三建湯合併四物湯來治療。

血脈黃歌

面色黃得像被煙燻過,小便順暢,大便顏色黑。 嘴唇乾裂且喜歡漱口,這是血分有熱的黃疸,應該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

濕症黃歌

皮膚發黃像橘子皮一樣,小便不通暢,大便卻順暢。 這是濕熱互相蒸騰引起的黃疸,應該用茵陳蒿湯合併五苓散來治療。

柔痓剛痓歌

柔痓的病因是膀胱經的問題,會出現口噤、身體向後反張。 這是由於傷風感冒、感受寒濕引起的,所以分柔痓和剛痓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