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顯

《醫方捷徑指南全書》~

回本書目錄

1.

諸中寒對症用藥歌

中寒之病腎為根,腎氣空虛寒易侵。

氣弱體虛調護失,乘涼臥地也傷人。

四肢厥冷俱僵直,腹痛昏迷口失音。

治法只宜溫散藥,無過五積理中尋。

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僵直腹冷疼瀉,兼治胃脘寒冷,氣刺作痛。

人參,白朮,乾薑

上用水盞半,煎七分,熱服。加附子即名附子理中湯。

生料五積散,治中寒及感冒寒邪,頭疼身痛腹背拘急,惡寒嘔吐,腹痛,不問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及通婦人經水。

白芷,陳皮,厚朴,甘草,枯梗,枳殼,川芎,芍藥,茯苓,蒼朮,當歸,半夏,肉桂,乾薑,麻黃

上用水盞半,姜三片,蔥白三根,煎至七分,熱服。胃寒用煨姜,挾氣加茱萸,調經催產入艾醋。寒濕腳氣加木瓜、檳榔、青藤、穿山甲。

白話文:

【寒】

這篇講述了治療因中寒引起的病症的用藥原則。

中寒的疾病,其根本在於腎臟。若腎氣虛弱,則容易遭受寒氣的侵襲。體質虛弱、防護不周,即使只是在涼爽的地方躺著也可能導致身體受損。

四肢冰冷僵硬,腹部劇痛甚至昏迷不醒,連說話的能力都喪失,這都是中寒的典型症狀。治療這種情況,應選擇具有溫暖和散寒作用的藥物,其中「五積理中」的療法是常見且有效的選擇。

「理中湯」,適用於治療五臟受寒,導致口不能開、聲音嘶啨、四肢僵直、腹部冰涼疼痛並伴有腹瀉的情況,同時也能治療胃部寒冷、氣痛等問題。

該方的主要成分有人參、白朮、乾薑。使用時,取半杯水煎煮至剩七分,趁熱服用。如果加入附子,則稱為「附子理中湯」。

「生料五積散」,可用來治療中寒以及因感受寒邪而引發的頭痛、全身疼痛、腹部背部緊繃、畏寒嘔吐、腹部疼痛等症狀,無論是外部風寒或是內部受冷、濕氣過重,或是寒氣滲入經絡導致腰部和腳部痠痛,以及女性的月經問題。

該方的成分包括:白芷、陳皮、厚朴、甘草、桔梗、枳殼、川芎、芍藥、茯苓、蒼朮、當歸、半夏、肉桂、乾薑、麻黃。使用時,取半杯水,加入三片薑和三根蔥白,煎煮至剩七分,趁熱服用。若胃部寒冷,可改用炒薑;若伴有氣鬱,可加入茱萸;對於調節月經或催生,可以加入艾葉和醋。若因寒濕導致腳氣,則可以加入木瓜、檳榔、青藤、穿山甲。

2.

治中暑對症用藥歌

傷暑做出百般病,入心胞絡與胃應。

胃氣稍虛胃暑行,暑入口牙心則病。

口渴心煩背悶沉,或為吐瀉熱不定。

四肢厥冷脈微虛,身體但無疼痛並。

驅暑和中二事先,香茹五苓堪立應。

常服六和湯最宜,外熱內寒理中正。

香薷飲,治伏天中暑,病熱飲水,口燥咽乾。

香薷(一兩),厚朴,白扁豆(各三錢)

上用水一盞,入酒少許,煎候冷服。加黃連名黃達香薷散。

五苓散,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疼,霍亂吐瀉,小便赤少。

豬苓,澤瀉,茯苓,肉桂,白朮

上㕮咀,白水煎服,合香薷飲名薷苓湯。心神恍惚加神砂,名神砂五苓散。發熱加竹葉、麥門冬。

理中湯,治夏月伏陰暑家病者,氣脈俱虛,飲水過度,或服涼劑,傷動其中,嘔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則外熱內寒,感乎傷暑,伏熱之熱,當用此藥。

人參,白朮,乾薑

上用水盞半,煎七分,溫服。

六和湯,治傷暑霍亂吐瀉,兩腳轉筋,四肢厥冷。

半夏,砂仁,杏仁,人參,甘草,扁豆,木瓜,藿香,香薷,厚朴,赤茯苓

上用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溫服。不拘時候,若熱渴瀉,加黃連。

白話文:

【治療中暑的對症用藥歌】

中暑可能引發多種病症,影響到心臟、胃部以及相關的經絡。

胃氣稍微虛弱時,暑氣就會入侵胃部,暑氣進入口腔和牙齒,心臟就可能受病。

口渴、心煩、背部感到沉重悶痛,可能會有嘔吐或腹瀉的情況,體溫忽高忽低。

四肢冰冷,脈搏微弱,但身體其他部位並無疼痛。

首先要做的是驅除暑氣和調理中焦,香薷和五苓散能有效應對。

平時服用六和湯最適合,它能處理外熱內寒的情況,使身體達到平衡。

【香薷飲】,用於夏季中暑,因熱量過高而喝水過多,口乾舌燥。

香薷(一兩)、厚朴、白扁豆(各三錢)。

將上述材料加入一碗水中,再加少量酒,煮沸後待冷服用。如果加入黃連,則稱為黃達香薷散。

【五苓散】,用於中暑後的口渴、身體發熱、頭痛、霍亂、嘔吐或腹瀉,以及小便顏色深紅。

豬苓、澤瀉、茯苓、肉桂、白朮。

將以上材料切碎,用清水煎煮服用,與香薷飲配合使用時稱為薷苓湯。若精神恍惚可加神砂,稱為神砂五苓散。若發燒,可以加竹葉和麥門冬。

【理中湯】,適用於夏天伏陰暑患者,氣脈皆虛,飲水過多,或服用涼性藥物,導致胃部受損,嘔吐、不想吃東西,自利但不口渴,這是由於外熱內寒,中暑所引起的伏熱,應該使用此藥。

人參、白朮、乾薑。

將以上材料加入半碗水,煎煮至剩下七分,溫服。

【六和湯】,用於中暑引起的霍亂、嘔吐、腹瀉,雙腿抽筋,四肢冰冷。

半夏、砂仁、杏仁、人參、甘草、扁豆、木瓜、藿香、香薷、厚朴、赤茯苓。

將以上材料加入兩碗水,加入三片薑和一枚棗,溫服。不限時間,若熱渴且有腹瀉,可加黃連。

3.

治中濕對症用藥歌

問君何以知中濕,染於杳冥不自識。

非專雨水是濕根,天氣地氣汗氣窒。

中人身體覺沉重,骨肉痠麻行不疾。

漸加浮腫及身黃,治法利便除身濕。

五苓除濕滲濕先,加減消詳用五積。

又有風濕腰腿疼,獨活寄生湯可食。

五苓散,利水除濕,止嘔逆,治浮腫加平胃散,治濕之常藥也。

豬苓,澤瀉,茯苓,肉桂,白朮

上㕮咀,白水煎服。

乎胃散,治濕常用。

蒼朮,陳皮,厚朴,甘草

上用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食前服。

除濕湯,治濕通用。

蒼朮,白朮,甘草,茯苓,乾薑,橘紅,丁香

上用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五積散,治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渾身麻木,兼治損痛。

白芷,陳皮,厚朴,甘草,桔梗,枳殼,川芎,芍藥,茯苓,蒼朮,當歸,半夏,肉桂,乾薑,麻黃

上水盞半,姜三片,蔥白三個,煎七分,熱服。

獨活寄生湯,治風濕腰腿痠疼,退寒熱虛弱。

獨活,當歸,芍藥,防風,牛膝,細辛,茯苓,秦艽,人參,桂心,川芎,杜仲,甘草,桑寄生,熟地黃(各等分)

上用白水二盞,煎八分,熱服。

白話文:

【濕】治療中濕的對症用藥歌

有人問我如何知道得了中濕?它在不知不覺中纏上你,自己可能都沒察覺。

中濕並非單純因為雨水,天氣、地氣和身體汗水不通暢都是濕氣的來源。

一旦濕氣入體,會覺得身體異常沉重,骨頭和肌肉痠痛麻痺,行走困難。

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出現浮腫或身體泛黃,治療的方法是要排除體內的濕氣。

五苓散能有效去除濕氣,治療嘔吐和浮腫,加上平胃散,這是常見的治療濕氣的藥物。

五苓散的主要成分包括豬苓、澤瀉、茯苓、肉桂和白朮,煎煮後服用。

平胃散是治療濕氣的常用藥,成分有蒼朮、陳皮、厚朴和甘草,加入三片薑和兩顆棗子,煎煮至剩七分,飯前服用。

除濕湯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除濕藥方,包含蒼朮、白朮、甘草、茯苓、乾薑、橘紅和丁香,加入五片薑和一顆棗子,煎煮至剩八分,隨時都可以服用。

五積散能治療因寒濕侵襲經絡引起的腰腳痠痛,全身麻木,以及損傷疼痛,成分包括白芷、陳皮、厚朴、甘草、桔梗、枳殼、川芎、芍藥、茯苓、蒼朮、當歸、半夏、肉桂、乾薑和麻黃,加入三片薑和三個蔥白,煎煮至剩七分,趁熱服用。

獨活寄生湯可以治療因風濕引起的腰腿痠痛,退燒且增強體質,成分有獨活、當歸、芍藥、防風、牛膝、細辛、茯苓、秦艽、人參、桂心、川芎、杜仲、甘草、桑寄生和熟地黃,每種成分量相同,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八分,趁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