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捷徑指南全書》~ 卷之三 總論 (6)
卷之三 總論 (6)
1. 濕
治中濕對症用藥歌
問君何以知中濕,染於杳冥不自識。
非專雨水是濕根,天氣地氣汗氣窒。
中人身體覺沉重,骨肉痠麻行不疾。
漸加浮腫及身黃,治法利便除身濕。
五苓除濕滲濕先,加減消詳用五積。
又有風濕腰腿疼,獨活寄生湯可食。
五苓散,利水除濕,止嘔逆,治浮腫加平胃散,治濕之常藥也。
豬苓,澤瀉,茯苓,肉桂,白朮
上㕮咀,白水煎服。
乎胃散,治濕常用。
蒼朮,陳皮,厚朴,甘草
上用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食前服。
除濕湯,治濕通用。
蒼朮,白朮,甘草,茯苓,乾薑,橘紅,丁香
上用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五積散,治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渾身麻木,兼治損痛。
白芷,陳皮,厚朴,甘草,桔梗,枳殼,川芎,芍藥,茯苓,蒼朮,當歸,半夏,肉桂,乾薑,麻黃
上水盞半,姜三片,蔥白三個,煎七分,熱服。
獨活寄生湯,治風濕腰腿痠疼,退寒熱虛弱。
獨活,當歸,芍藥,防風,牛膝,細辛,茯苓,秦艽,人參,桂心,川芎,杜仲,甘草,桑寄生,熟地黃(各等分)
上用白水二盞,煎八分,熱服。
白話文:
【濕】治療中濕的對症用藥歌
有人問我如何知道得了中濕?它在不知不覺中纏上你,自己可能都沒察覺。
中濕並非單純因為雨水,天氣、地氣和身體汗水不通暢都是濕氣的來源。
一旦濕氣入體,會覺得身體異常沉重,骨頭和肌肉痠痛麻痺,行走困難。
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出現浮腫或身體泛黃,治療的方法是要排除體內的濕氣。
五苓散能有效去除濕氣,治療嘔吐和浮腫,加上平胃散,這是常見的治療濕氣的藥物。
五苓散的主要成分包括豬苓、澤瀉、茯苓、肉桂和白朮,煎煮後服用。
平胃散是治療濕氣的常用藥,成分有蒼朮、陳皮、厚朴和甘草,加入三片薑和兩顆棗子,煎煮至剩七分,飯前服用。
除濕湯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除濕藥方,包含蒼朮、白朮、甘草、茯苓、乾薑、橘紅和丁香,加入五片薑和一顆棗子,煎煮至剩八分,隨時都可以服用。
五積散能治療因寒濕侵襲經絡引起的腰腳痠痛,全身麻木,以及損傷疼痛,成分包括白芷、陳皮、厚朴、甘草、桔梗、枳殼、川芎、芍藥、茯苓、蒼朮、當歸、半夏、肉桂、乾薑和麻黃,加入三片薑和三個蔥白,煎煮至剩七分,趁熱服用。
獨活寄生湯可以治療因風濕引起的腰腿痠痛,退燒且增強體質,成分有獨活、當歸、芍藥、防風、牛膝、細辛、茯苓、秦艽、人參、桂心、川芎、杜仲、甘草、桑寄生和熟地黃,每種成分量相同,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八分,趁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