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之方》~ 卷下 (17)
卷下 (17)
1. 治痢諸方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空心和滓吃。
治赤白痢,初得時,並無寒熱,忽患赤白痢,經久未較,別無增寒壯熱,宜此方。
淡豉(十個),黃連(四十九枚,每枚長一粒飯許)
上件,用新垍瓶一個,安藥在內,以新片瓦蓋瓶口,大火煅通赤後,煙絕取出,就熱,研如飛塵,每服二錢,熱鹽米湯調下,和滓服,應是赤白痢,無問赤多白少,但身體無增寒壯熱者,皆可吃此方。
治赤痢,或赤白相雜,初得時,並無增寒壯熱,經及數日,身體不熱,只聞小腹內躁熱,下血不止,或止血便暖藥不見驗效,宜服此方,寅申、己亥年,六壬之年,宜有此候,但吃兩盞後不見效,更不請吃此藥,但唇皮赤,忽腫,黯色,小便黃白,身體涼,夜間則發熱,如此,即肝熱刑脾之證也。
荊芥穗,牡丹皮(去心),白頭翁,地榆芍藥,防風,桔梗(各一分),黃連(一分)牽牛(炒熟,三銖),木香(三銖)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兩沸,食後,和滓溫服。須是一年之間,春夏之內,風熱太甚,分明識其痢疾,定是伏熱,方可進此藥。
治下赤痢,身體並無增寒壯熱,此名肝心變澼。
黃連(一兩,蜜浸一宿,炙令香熟),木香(三銖)
上為細末,濃煎,陳米湯調下二錢,食後,和滓服。
治赤痢不止,其脈反微小沉而又澀,其身熱者死,熱七日死,此候極危困,但吃上面通神散一兩盞,發熱便退,亦庶幾可治,便修合上面還真散,舶上黃丸,吃取安校,若吃通神散後,發熱不退,難治之也。
治患赤痢赤白,忽因先寒瘧,後變成痢,忽因患痢後,卻變成寒瘧,但疾痢時,無問赤白,若有增寒壯熱,並宜吃上面通神散,吃了,熱壯已退,便修合還真散,舶上黃丸,吃取安校,緣此證候,乃水邪犯心,治之不可輕也。
桑寄生(半兩),地榆,芎藭,防風(各一兩)人參,黃橘皮(各一兩),甘草(炙),木香(各三銖)白蒺藜(半兩,炒去尖)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取八分,和滓熱服,經數日外,仍修合暖益脾藥吃。
治小兒疳痢,所下之痢,多黃沫白涕,但發稀面黃腹大,忽非時泄瀉,不成肌肉,宜吃此方。
使君子(半兩,蒸三度),訶子(一兩,麵裹炮,去核使肉),白蕪荑,萆薢芎藭,檳榔,肉豆蔻,木香(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半,空心,倉米湯調下,量兒大小服之。
治小兒肝受疳氣,相刑于脾,所下之痢,多是鮮血,忽是膿血,忽赤白相雜,宜此方。
防風,地榆,芎藭,白蒺藜(去刺,各一分)使君子(半兩,蒸四五回,焙),木香,甘草(各三銖,炙),黃連(四銖,二十四銖為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非時或食後任意,煎點冷吃。治痰嗽,益真丸。
白話文:
治痢諸方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約6克),用一盞水(約200毫升)煎煮至八分滿,空腹服用,藥渣也要一起吃下。
此方適用於赤白痢疾初期,沒有寒熱症狀,但痢疾持續時間較長,且沒有寒熱加重的情況。
淡豉十個,黃連四十九枚(每枚大小約一粒米)。
將藥材放入新的瓦罐中,用新的瓦片蓋住罐口,用大火煅燒至通紅,煙氣散盡後取出,趁熱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熱鹽米湯調服,藥渣也要一起服用。此方適用於赤白痢疾,無論赤痢或白痢多寡,只要沒有寒熱加重的情況皆可服用。
此方適用於赤痢或赤白痢疾,初期沒有寒熱症狀,但持續數日後,身體不發熱,僅小腹燥熱,下血不止,或服用止血暖藥無效的情況。寅申、己亥年,以及六壬年容易出現此症。但服用兩次後無效,則停止服用。若出現唇色發紅、腫脹、黯淡,小便顏色黃白,身體發涼,夜間發熱,則屬於肝熱犯脾的症狀。
荊芥穗、牡丹皮(去心)、白頭翁、地榆、芍藥、防風、桔梗(各一分)、黃連(一分)、牽牛(炒熟,三銖)、木香(三銖)。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盞水煎煮兩沸,飯後溫服,藥渣也要一起服用。此方僅限於一年中的春夏季,風熱過盛,明確診斷為痢疾,且為伏熱所致時方可服用。
此方適用於下赤痢,身體沒有寒熱症狀,稱為肝心變濁。
黃連(一兩,用蜂蜜浸泡一夜,炙烤至香熟)、木香(三銖)。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濃煎,用陳米湯調服二錢,飯後服用,藥渣也要一起服用。
若赤痢不止,脈象微小、沉而澀,且身體發熱,則預後不良,七日內可能死亡。此情況非常危急,可先服用通神散一兩次,若發熱退去,則再服用還真散和舶上黃丸調養。但若服用通神散後發熱不退,則難以治療。
若赤白痢疾是因先患寒瘧後轉為痢疾,或先患痢疾後轉為寒瘧,且痢疾發作時有寒熱加重的情況,則應服用通神散。若寒熱症狀減輕,則再服用還真散和舶上黃丸調養。此症屬於水邪犯心,治療不可輕忽。
桑寄生(半兩)、地榆、芎藭、防風(各一兩)、人參、黃橘皮(各一兩)、甘草(炙)、木香(各三銖)、白蒺藜(半兩,炒去尖)。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盞水煎煮至八分滿,趁熱服用,藥渣也要一起服用。數日後,再服用溫補脾胃的藥物。
此方適用於小兒疳痢,症狀為下痢,排出物多為黃色泡沫和白色粘液,伴隨頭髮稀疏、面黃、腹脹,非時瀉洩,肌肉不豐滿。
使君子(半兩,蒸三次)、訶子(一兩,用麵粉包裹炮製,去核取肉)、白蕪荑、萆薢、芎藭、檳榔、肉豆蔻、木香(各一分)。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半,空腹服用,用倉米湯調服,劑量根據兒童年齡調整。
此方適用於小兒肝受疳氣,犯及脾臟,下痢,排出物多為鮮血、膿血或赤白相雜。
防風、地榆、芎藭、白蒺藜(去刺,各一分)、使君子(半兩,蒸四五次,焙乾)、木香、甘草(各三銖,炙)、黃連(四銖,二十四銖為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半,可隨時服用或飯後服用,煎煮後放涼再服用。治療痰嗽,可服用益真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