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病在半表半裡,本屬柴胡湯,反以他藥下之,虛其脾胃,邪氣所歸,故結於心下,重者成結胸,心下滿而鞕痛也;輕者為痞,滿而不痛也。若此痞結不散,故以黃連為君,苦入心以泄之。黃芩為臣,降陽而升陰也。半夏、乾薑之辛溫為使,辛能散其結也。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其中,而益其脾胃之不足,使氣得平,上下升降,陰陽得和,其邪之留結者,散而已矣。經曰,辛入肺而散氣,苦入心而泄熱,甘以緩之,三者是已。

白話文:

我這樣說吧:疾病處於半表半里的狀態,原本應該使用柴胡湯來治療,但卻用其他藥物進行瀉下,這使得脾胃功能虛弱,邪氣因此聚集,所以會在心下形成結聚,嚴重的情況會成為結胸,表現為心下部位的飽滿和劇烈疼痛;較輕的則成為痞證,只會感到飽滿而不會有劇烈疼痛。如果這種痞結不能消散,因此選擇黃連作為主藥,因為苦味能入心經,有助於清熱去火。黃芩則作為輔助藥物,能幫助降陽升陰。半夏和乾薑的辛溫性質作為調節藥物,辛味可以散開結聚。人參、甘草、大棗的甘味,可以調理中焦,補充脾胃的不足,使氣血平和,上下氣機得以順暢,陰陽達到平衡,那些滯留在體內的邪氣,就會被逐漸消散。經典中提到,辛味進入肺經可以散開氣滯,苦味進入心經可以清熱解毒,甘味可以緩和身體,這三種就是主要的治療原則。

2. 疑問

問曰:瀉心湯有五,曰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此五者,各何主用也?

答曰:大黃黃連瀉心湯者,乃瀉其虛熱之邪,心下痞,大便不通者用之。

附子瀉心湯,乃瀉其虛熱之邪,惡寒汗出者用之。

半夏瀉心湯乃瀉其半表半裡之邪,誤下成痞,大便自通者用之。

生薑瀉心湯乃瀉其汗後餘邪,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用之。

甘草瀉心湯乃瀉其誤下傷胃,上逆虛邪,心下痞鞕,下利穀不化,腹中雷鳴,乾嘔,心煩不得安者用之。

先聖以此五方,皆曰瀉心而治痞者,各有取用不同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中醫瀉心湯共有五種,分別是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這五種湯劑各自的用途是什麼呢?

回答如下:大黃黃連瀉心湯,主要用於清除虛熱的病邪,適用於心下部感到痞滿,且大便不通的情況。

附子瀉心湯,同樣用於清除虛熱的病邪,但適用於怕冷且出汗的情況。

半夏瀉心湯,則用於清除半表半裡的病邪,特別是因誤用下法導致的痞滿症狀,且大便自然通暢的狀況。

生薑瀉心湯,用於清除汗後殘留的病邪,適用於心下部感到痞滿且堅硬,有乾嘔、口中有食物腐臭味,脅下有水氣,腹部雷鳴並伴有下痢的情況。

甘草瀉心湯,用於清除因誤用下法導致胃部受傷的病邪,適用於心下部感到痞滿且堅硬,下痢且食物不能消化,腹部雷鳴,乾嘔,心煩且無法安靜的情況。

古聖先賢之所以以瀉心命名這五種湯劑,並用於治療痞滿,是因為它們各自有不同的適用情況和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