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心下痞者,乃虛熱內伏也。又惡寒汗出者,本為表未解,當用桂枝湯;若脈微弱者,加附子。今此有痞證,故用之。大黃黃連瀉心湯中加附子,用之去痞以固陽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如果有胸口悶脹的症狀,這通常是因為體內有虛火潛藏。如果同時伴有怕冷且容易出汗的現象,這表明身體表面的風邪尚未解除,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桂枝湯來治療;但如果脈搏微弱的話,則需要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現在由於出現了胸口悶脹的症狀,所以選擇使用這樣的藥方。在大黃黃連瀉心湯中加入附子,目的是去除胸口的悶脹感,同時鞏固體內的陽氣。
2. 疑問
問曰:前二分。古方中皆用黃芩,今此不用何也?
答曰:痞乃虛邪所結,只用黃連瀉心氣,大黃引之下泄,稍有惡寒汗出,便加附子,故去黃芩也。古方正經內亦無黃芩,余方有者,乃後人不詳其理誤添之也。
白話文:
有人問:在之前的處方中,古代的藥方都會用到黃芩,為什麼現在的這個處方卻沒有使用呢?
回答是:所謂的痞,是由虛弱的邪氣所凝結而成,我們只需要用黃連來清瀉心臟的熱氣,再用大黃來引導邪氣從下部排出。如果患者稍微有些怕冷並出現出汗的症狀,就會添加附子來增強體力,因此就不需要黃芩了。其實,在古代的正式藥方中,也並沒有使用黃芩的記錄。其他一些藥方中有黃芩的使用,那可能是後人未能深入理解其道理,而誤以為需要添加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