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而成痞。又表未解,而下之早,重者成結胸,輕者成痞。凡痞者,有陰陽之分焉。若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為陰,屬附子瀉心湯。今此心下痞,關上脈浮緊,不惡寒反惡熱者為陽,大黃黃連瀉心湯以導泄其虛熱也。經曰:火熱受邪,心病生焉。

苦能入心,寒能除熱,故以黃連之苦寒為君,而通其心氣。以大黃之苦寒為臣使,以共瀉其心之虛邪,主熱痞結於中者也。

白話文:

我說道:疾病如果起因於體內陰性失調,但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法治療,這會導致形成痞證。再者,如果表證尚未解除,就過早地使用瀉下法,病情嚴重的話會形成結胸,較輕的情況則會形成痞證。對於所有痞證來說,它們可以分為陰性和陽性兩種情況。如果患者感到胸口痞悶,同時伴有怕冷和出汗,那就是陰性痞證,應該使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然而,現在這個患者胸口痞悶,但是脈象在關部呈現浮緊,並不是怕冷反而怕熱,這是陽性痞證,應該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引導排出體內虛熱。

經典中說到:當身體受到火熱邪氣的侵襲,就會產生心臟的疾病。

苦味藥物能夠進入心臟,寒涼性質的藥物能消除熱氣,所以我們選擇苦寒的黃連作為主藥,以疏通心臟的氣血。再輔以同樣苦寒的大黃作為輔助和調節,共同清除心臟裡的虛假邪氣,主要用於治療由熱氣導致的痞證在體內結聚的情況。

2. 疑問

問曰:黃連瀉心湯用麻沸漬服者何也?

答曰:痞者乃虛邪所結,按之濡者,乃虛邪也。關上脈浮緊者,乃虛熱也。用此方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味之薄,而泄虛熱也。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使用黃連瀉心湯時,要用煮沸的水稍微冷卻後浸泡藥材再服用呢?

回答是:所謂的痞症,是由虛弱的病邪聚結而成,如果輕壓患處感覺柔軟無力,這就是虛弱的病邪。在手腕關節上的脈搏如果呈現浮而緊的狀態,這是虛熱的徵兆。使用這個處方時,之所以用煮沸後稍涼的水浸泡藥物再服用,是為了利用藥材的淡淡氣味和輕微效用,來排除這種虛弱的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