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且脈沉者,為病在裡,緊為裡實。心下痛者,邪氣上結也。此為大結胸之證,若非大下泄之,其病不去也。故用大黃為君,而盪滌邪結,苦以散之。芒硝為臣,以軟其鞕,咸以軟之。甘遂為佐為使,以通其水,而下其邪之峻烈者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如果疾病是從體內的陽氣開始,卻反過來使用下法治療,就會導致熱氣進入體內,形成結胸的情況。相反的,如果疾病源自體內的陰氣,卻同樣使用下法,就會造成痞症。之所以會形成結胸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治療時下法使用得太早了。而且,脈象呈現沉的狀態,表示疾病在體內,若呈現緊的狀態,則代表體內有實邪。當心口下方感到疼痛,這顯示邪氣已向上聚集。這是大結胸的主要徵兆,如果不透過強烈的下法來排除邪氣,病痛是不會消失的。因此,我們選用大黃作為主藥,用來清除體內的邪氣結塊,苦味可以幫助邪氣的分散。芒硝則作為輔助藥物,能軟化體內硬塊,其鹹味也有軟化的效果。甘遂則作為輔佐和引導藥物,能幫助水分流通,並排除體內劇烈的邪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