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病在陽者,為邪在表,法當汗出而解。反以冷水潠之,或灌洗,其熱被寒水所卻,外不得出,則反攻其裹也。彌更益煩,肉上粟起者,乃寒水之氣客於皮膚也。意欲飲水者,里有熱也。反不渴者,寒在表也。故與文蛤一味,以散表中水寒之氣。若不瘥者,是水熱相搏,欲傳於裡也。

故與五苓散發汗以和之。若心下鞕滿者,乃水寒之氣結而成寒實結胸也。故與小陷胸湯破之;如不應,與白散利泄也。若咽膈阻塞者,與枳實理中丸,亦可取功也。

白話文:

我這樣說吧:如果疾病發生在人體的陽分,這表示邪氣在身體表面,按照治療原則,應該讓病人出汗來驅除邪氣。但若反而用冷水澆淋,或是用冷水沖洗,會使邪熱受到冷水的抑制,無法從身體表面散出,反而會往身體內部侵襲。這樣會讓病情更加惡化,皮膚上可能會出現像雞皮疙瘩一樣的小粒粒,這是因為冷水的寒氣滲入了皮膚。如果病人想要喝水,表示身體內部有熱。但如果病人並未感到口渴,這表示寒氣在身體表面。

因此,我們會使用文蛤這一味藥,來散去在身體表面的水寒之氣。如果病情沒有好轉,這可能是水氣和熱氣正在交戰,且有可能要往身體內部蔓延。

所以,我們會使用五苓散來幫助病人出汗,調和身體。如果病人胸口下方感到脹滿,這表示水寒之氣凝結,形成了一種寒性的實結在胸口。因此,我們會使用小陷胸湯來擊破這種結塊;如果還是沒效,我們會使用白散來促進腸胃蠕動,排出體內的寒氣。如果病人的咽喉和食道有堵塞感,我們會使用枳實理中丸,這也能達到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