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痢。(肺氣逆則咳,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加乾姜之辛以治寒。兼痢同用也。)
若悸者,加桂枝五分。(氣虛不能通行心氣,則心下築築而動悸也。桂枝入心,故加之。)
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茯苓能滲泄而利小便也。)
若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古金鏡方中用白芍藥,以其能止痛,後人改作附子。)
若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渣,內散五分,再煮取一升半,分溫服。(加薤白以升下焦之滯氣也。)
瓜蒂散(一百四)
治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二錢),赤小豆(三錢),豉
右二味,各搗焉末,合治,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煮取湯,和散溫服之。不吐,少加,得快吐乃止。
白話文:
[增減原則]
如果患者有咳嗽的情況,我們會增加五味子和乾薑各五分。五味子的酸性有助於控制肺氣逆流導致的咳嗽,乾薑的辛辣則可以對抗寒氣。同時,這兩種草藥也能用於治療下痢。
如果患者有心悸的情況,我們會增加桂枝五分。桂枝能幫助心臟,讓氣血在體內順暢運行,所以我們會加入它。
如果患者小便不順暢,我們會增加茯苓五分。茯苓有利尿效果,能幫助排尿。
如果患者腹部疼痛,我們會增加白芍藥五分。古金鏡方中使用白芍藥,是因為它可以止痛,後來有人將其換成了附子。
如果患者有嚴重的下痢,我們會先用水煮薤白,煮至剩下一半量後去掉渣,再加入藥粉五分,再次煮沸至剩下一半,分次溫服。加入薤白可以提升下焦的滯氣。
瓜蒂散(一百四)
治療類似桂枝症狀的疾病,例如頭部無痛感,頸部無僵硬,脈搏微弱,胸口感覺悶痛,氣短,喉嚨有異物感,無法正常呼吸,這是因為胸腔中有寒氣,應該要嘔吐,適合服用瓜蒂散。
瓜蒂(二錢),紅小豆(三錢),豆豉
將以上兩種草藥分別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取一錢,用豆豉煮湯,和藥粉溫服。如果沒有嘔吐,可逐漸增加用量,直到嘔吐順暢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