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難經》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今此發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者,雖無丙丁日得之,然乃汗者心之液,汗多則心虛,腎氣因斯而動也。丙丁亦即心也,故與茯苓為君,以其能伐腎邪而利水道。
桂枝為臣,能泄腎之邪氣。甘草為佐,大棗為使,以補其中而益土氣,令其制水。甘瀾水音,取其不助腎邪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難經》提到,腎臟產生的病竈,被稱為奔豚,這種病症會從小腹開始,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症狀就像小豬奔跑一樣,位置時上時下,沒有固定時間。如果長時間不治療,會讓人呼吸困難,骨頭疲軟,氣息短促,這種病症在夏季的丙丁日得到。
現在的情況是,病人在發汗療法後,肚臍下方有悸動感,似乎有出現奔豚的徵兆,雖然不是在丙丁日得到的病症,但是汗液是心臟的排泄物,過度出汗會導致心臟虛弱,這時候腎臟的氣力就會活躍起來。丙丁也代表心臟,因此以茯苓為主要藥材,因為它能夠抑制腎臟的邪氣,同時有利尿的作用。
桂枝作為輔助藥材,能幫助排出腎臟的邪氣。甘草和大棗作為調和藥材,用來補充體力,增強脾胃功能,讓身體能控制水分。使用甘瀾水煮藥,是為了避免增加腎臟的負擔。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