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大吐則傷陽,大下則傷陰,今此吐、下後,陰陽之氣內虛,則虛氣上逆,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若脈浮緊者,可發汗,今此脈沉緊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此陽氣外內皆虛也。故用茯苓為君,白朮為臣,以益其不足之陽。經曰,陽不足者,補之以甘是也。以桂枝為佐,以散里之逆氣。以甘草為使,而行陽氣,且緩中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大量嘔吐會傷害到身體的陽氣,劇烈腹瀉則會損傷陰氣。在經歷了這樣的嘔吐和腹瀉之後,體內的陰陽二氣會變得虛弱,虛弱的氣會向上反沖,導致胸口悶脹,氣往上衝至胸口,起身時還會感到頭暈。

如果脈搏浮而緊,可以考慮發汗治療。但如果脈象呈現沉而緊的情況,就不適合發汗;因為發汗會擾亂經絡,導致全身震顫,這表示體內外的陽氣都已虛弱。因此,我們選擇茯苓作為主藥,白朮為輔助藥物,用以補充體內不足的陽氣。根據經典所言,當陽氣不足時,應該用甘味藥物來補充。

我們使用桂枝作為佐藥,用以消散體內的逆氣。而甘草則作為調和藥物,幫助運行陽氣,同時也有緩解中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