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傷寒中風,邪氣在表,醫反下之,虛其脾胃,陽氣內陷也,故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胃中空虛,則客氣上逆,故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也。故與瀉心湯攻痞,加甘草以補中而益胃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古文:當一個人得了感冒或被風邪侵襲,病邪主要在身體表面,但醫生卻用了瀉下法治療,這會損壞脾胃功能,導致人體內部的陽氣下降,因此會有頻繁的腹瀉,一天可能多次,食物無法正常消化,腹部會發出雷鳴般的響聲。由於胃部空虛,異常的氣體會向上逆流,造成胸口有硬塊且脹滿的感覺,還會乾嘔,心煩不安。所以用瀉心湯來消除胸口的硬塊,再加入甘草來滋補中焦,增強胃部功能。
2. 疑問
問曰:瀉心湯中一加生薑,一加甘草,各立其名何也?
答曰:發汗後胃虛,外傷陽氣,致成痞者,故加生薑以益陽。大下後胃虛,內損陰氣,致成痞者,故加甘草以益其陰,而緩其中也。
白話文:
有人問:在瀉心湯這個藥方中,一個版本加入了生薑,另一個版本則加入了甘草,為什麼要這樣區分名字呢?
回答是:當發汗後,胃部會變得虛弱,同時身體外部的陽氣也會受到傷害,進而形成痞症,所以我們會加入生薑來補充陽氣。而當經過劇烈的排便後,胃部同樣會虛弱,但這次是內部的陰氣受到了損害,導致痞症的產生,因此我們會加入甘草來滋補陰氣,並且調和中焦的功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