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選要》~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脾胃門
嘉禾散,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如五噎、五膈並皆治之。
方見翻胃膈噎門。
加味進食散,治脾胃虛冷,及久病人胃弱全不食者。
半夏(薑製),草果,良薑(炒),麥蘗(炒),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蔻(麵裹煨),丁香(不見火),厚朴(薑製),陳皮(各八分),人參(一錢),青皮(炒,七分),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人參啟脾湯,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此藥最效。
人參(去蘆,三錢),白朮(二錢),茯苓(去皮),半夏(薑製),藿香(洗淨),砂仁(以上各一錢),橘紅(一錢五分),神麯(炒),麥蘗(炒),黃連(微炒),甘草(炙,以上各七分),木香(五分)
口渴加乾葛一錢,頭痛加川芎一錢,腹脹加蒼朮(米泔浸炒),一錢,噁心嘔吐加白豆蔻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盅,食遠服。
木香啟中湯,補脾胃,進飲食,寬膈順氣。
木香,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薑製),枳殼(麩炒),香附子(炒),縮砂,白豆蔻,甘草(炙,各八分)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柤,食遠溫服。
葛花醒酒湯,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白豆蔻,砂仁,葛花(各五錢),木香(不見火,一錢半),陳皮(去白,一錢半),白朮(二錢),青皮(去穰,一錢),白茯苓(一錢半),豬苓(去皮,一錢半),澤瀉(二錢),神麯(炒,二錢),人參(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七錢,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去柤,食遠服,得微汗酒病去矣。或為末服亦可。
感應丸,治男子、婦人、小兒,停積宿食冷物,不能克化,有傷脾胃,或泄瀉臭如抱壞雞子,或下痢膿血,並皆治之。
杏仁(湯泡,去皮尖,肥者,二百四十枚),百草霜(用鄉村人家鍋底上者佳,另研細,二兩),巴豆(去皮、心膜油,研細如粉,七十粒),乾薑(炮,一兩),肉豆蔻(煨,二十個),木香(不見火,二兩半),丁香(不見火,一兩半)
上除巴豆、百草霜、杏仁三味外,餘四味杵為細末,同研勻。用蠟匱先將蠟六兩熔化作汁,以重綿濾滓,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熔滾數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稱用。
凡春夏修合,清油一兩,秋冬用清油一兩半,於冷銚內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作汁,就鍋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成劑分作小錠子,以油單紙裹衣旋丸,服餌每服三十丸,空心生薑湯送下。
二十四味養脾丸,治風冷寒濕邪氣,腹脹痞滿刺痛,腸鳴泄瀉,吐逆吞酸,羸弱困倦無力,不思飲食,一切脾胃之疾,宜服之。
白話文:
脾胃門
嘉禾散:治療脾胃不和,胸部和膈肌部位感到阻塞、悶脹,氣逆導致痰液產生,食慾不振,以及各種吞咽困難等症狀。 配方請見「翻胃膈噎門」。
加味進食散:治療脾胃虛寒,以及久病導致胃部虛弱,完全無法進食的症狀。
配方:半夏(薑汁制)、草果、良薑(炒)、麥芽(炒)、附子(炮製,去皮和臍)、肉豆蔻(麵裹煨)、丁香(不經火)、厚朴(薑汁制)、陳皮(各八分),人參(一錢),青皮(炒,七分),甘草(炙,五分)。
用法:以上藥材為一劑,用水二盅,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人參啟脾湯: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此方療效最佳。
配方:人參(去蘆,三錢)、白朮(二錢)、茯苓(去皮)、半夏(薑汁制)、藿香(洗淨)、砂仁(以上各一錢)、橘紅(一錢五分)、神麴(炒)、麥芽(炒)、黃連(微炒)、甘草(炙,以上各七分)、木香(五分)。
加減:口渴加葛根一錢,頭痛加川芎一錢,腹脹加蒼朮(米泔水浸泡後炒)一錢,噁心嘔吐加白豆蔻一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為一劑,用水二盅,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煮至一盅,飯後服用。
木香啟中湯:溫補脾胃,增進食慾,舒暢胸膈,順氣消脹。
配方:木香、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薑汁制)、枳殼(麩炒)、香附子(炒)、縮砂仁、白豆蔻、甘草(炙,各八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為一劑,用水二盅,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煮至八分,濾渣,飯後溫服。
葛花醒酒湯:治療飲酒過度導致的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顫抖、食慾減退、小便不利等症狀。
配方:白豆蔻、砂仁、葛花(各五錢)、木香(不經火,一錢半)、陳皮(去白,一錢半)、白朮(二錢)、青皮(去瓤,一錢)、白茯苓(一錢半)、豬苓(去皮,一錢半)、澤瀉(二錢)、神麴(炒,二錢)、人參(一錢半)。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服七錢,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濾渣,飯後服用,至微微出汗,酒病即可痊癒。也可研磨成粉末服用。
感應丸:治療男女老少因停積宿食、寒涼食物,導致脾胃受損,出現腹瀉(糞便臭如腐爛雞蛋)、下痢膿血等症狀。
配方:杏仁(湯泡,去皮尖,選擇飽滿的,二百四十枚)、百草霜(鄉村人家鍋底上的最佳,另研磨成細粉,二兩)、巴豆(去皮、心膜和油,研磨成細粉,七十粒)、乾薑(炮製,一兩)、肉豆蔻(煨,二十個)、木香(不經火,二兩半)、丁香(不經火,一兩半)。
製法:除巴豆、百草霜、杏仁三味外,其餘四味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蠟六兩熔化成汁,用乾淨棉布過濾雜質,再用好酒一升,在銀石器皿中煮沸數次,倒出待酒冷卻,蠟會浮在上面,取蠟稱量使用。春秋季節用清油一兩,秋冬季節用清油一兩半,在冷銚中熬製至香熟,然後加入酒和四兩蠟一起熔化成汁,趁熱拌入藥末,製成小藥錠,用油紙包裹成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生薑湯送服。
二十四味養脾丸: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腹脹、痞滿、刺痛、腸鳴、腹瀉、嘔吐、吞酸、消瘦乏力、食慾不振等一切脾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