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沈良方》~ 卷第十 (6)
卷第十 (6)
1. 治小兒疳肥瘡多生頭上
尋疾平,乃遊荊蠻,不知所之。潛於是手疏五十本,遍遺親戚。以矯西華之僻。前潤州金壇縣尉得其方。每貯其藥物,嘗遊西蜀,活將死者五六人。每欲傳其事貽於後,以家故行役,未諧此意。貞元十年冬十月,偶於秋浦,與霍願同詣周南宅,夜話既久,言及方書,遂授之於周南,令志之。
方曰此發背者,自內而出外者也,熱毒中膈,氣血凝澀,蒸背上虛處,先三五日隱脈妨悶,積漸成腫,始出皮膚,結聚成膿也,其方如後。
白麥飯石(顏色黃白,類麥飯者尤佳,炭火燒出,醋中浸十遍止),白蘞末(與石等分),鹿角(二三寸截之,不用自脫者,元帶腦骨者,即非自脫,炭火燒煙盡為度,杵為末,依前二味)
上並搗細末,取多年米醋,於銚中煎,令魚眼沸,即下前件藥末,調如稀餳,以篦子塗,敷腫上,只當瘡頭留一指面地,勿令合,以出熱氣,如未膿,當內消。若已作頭,當撮小。若日久瘡甚,肌肉損爛,筋骨出露,即布上塗藥貼之瘡上,干,即再換。但以鬲中不穴,無不瘥。瘡切忌手觸,宜慎之。《劉夢得傳信方》亦出,不如此之備。
《北齊書》。楊遵彥患發背腫,馬嗣明以煉石塗之,便瘥。其方取粗黃石如鵝卵大,猛火令赤,內釅醋中。因有屑落醋中,頻燒石盡,取屑,暴搗,和醋塗於腫上,與《白岑方》相類也。
《獨異志》。唐貞觀中,張寶藏為金吾衛士,嘗因下直,歸櫟陽,路逢少年畋獵,割鮮野食,倚樹嘆曰:「張寶藏身年七十,未嘗得一食酒肉如此者,可悲哉!」旁有僧指曰:「六十日內,官登三品,何足難也。」言訖不見,寶藏異之。即時還京師,時太宗苦於氣痢,眾醫不效,即下詔問殿廷左右,有能治此疾者,當重賞之。
寶藏曾困其疾,即具疏乳煎蓽茇方,上服之立瘥。宣下宰臣,與五品官。魏徵難之,逾月不進擬。上疾復發,問左右曰:「吾前服乳煎蓽撥有功,覆命進一啜,又平?」因思曰:「嘗令與進方,人五品官,不見除授,何也?」徵懼曰:「奉詔之後,未知文武二吏」。上怒曰:「治得宰相,不妨已授三品官,我天子也,豈不及汝耶」。
乃厲聲曰:「與三品文官,授鴻臚寺卿」。時正六十日矣,其方每服,用牛乳半斤,蓽茇三錢匕,同煎減半,空心頓服。
《馬提刑》。記醫先祖忠肅公,天聖中,以工部尚書知濠州,家有媼病漏,蓋十餘年。一日老兵掃庭下,且言前數日過市,有醫自遠來,道瘡漏可治,特頃刻之力耳。媼曰:「吾更醫多矣,不信也」。其黨有以白忠肅公者,即為召醫視之,曰可治無疑。須活鱔一,竹針五七枚。
醫乃擲鱔於地,鱔因屈盤,就盤以竹針貫之,覆瘡良久,取視,有白蟲數十如針著鱔。醫即令置杯中,蠕動如線。復覆之,又得十餘枚,如是五六。醫者曰:「蟲固未盡,然其餘皆小蟲」。竟請以常用藥敷之,時家所有,檳榔黃連為散敷之,醫未始用藥,明日可以干艾作湯。
白話文:
治小兒疳肥瘡多生頭上
這篇記載了幾個醫案,並附帶一些醫方。首先描述一位醫生遊歷各地,收錄了許多醫方,其中包括治療發背(一種皮膚病)的藥方。這個藥方以白麥飯石、白蘞末和鹿角為主要成分,用米醋調成糊狀,塗敷在患處。 藥方強調要留出瘡頭一點空間透氣,並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藥方法。 文中還引用了《劉夢得傳信方》、《北齊書》和《獨異志》中的其他醫案,分別記載了用煉石治療發背、以及用牛乳和蓽茇治療氣痢的例子。最後,一個醫案講述了用活鱔魚和竹針治療瘡漏的故事,並提到用檳榔和黃連敷藥。 總體而言,這段文字記載了古代醫生治療不同疾病的經驗和方法,以及一些奇特的治療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