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九 (8)
卷九 (8)
1. 導法(導水,諸以外治內法)
陽明病,自汗出或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大便硬,而無滿痛之苦,不可攻之。當待津液還胃,自欲大便,燥屎已至直腸,難出肛門之時,則用蜜煎潤竅滋燥導而利之;或土瓜根,宣氣通燥;或豬膽汁,清熱潤燥。皆可為引導法,擇而用之可也。(醫宗金鑑。)
按王損庵《傷寒準繩》曰:凡多汗傷津,或屢汗不解,或尺中脈遲弱、元氣素虛人,便欲下而不能出者,並宜導法。但須分:津液枯者用蜜導;邪熱盛者用膽導;濕熱痰飲固結者,薑汁麻油浸栝樓根導。惟下傍流水者,導之無益;非諸承氣湯攻之不效,以實結在內而不在下也。至於陰結便閉者,
宜於蜜導中,加薑汁、生附子末,或削陳醬姜導之。凡此皆善於推廣仲景之法者矣。此說稍詳,然竊以未然。何則?不論何病,津液內竭,燥屎至直腸而乾澀不出者,蜜煎之潤能從其勢而利導之已;土瓜根、豬膽汁亦是潤品,其理無二,實皆是潤竅之法,非與中氣有情者。如痰飲陰結各異其藥之說,殆是紙上之談,不善於推廣仲景之法者矣。
如生薑兌(外臺《崔氏姜兌法》:削生薑如小指,長二寸,鹽塗之,內下部中,立通。)、蒜導(千金《治脹滿不通方》:獨頭蒜燒熟去皮,綿裹,內下部中,氣立通云云。)之類,雖是古方,亦不可適用。
又醫學綱目引田氏曰:生下不大便治法,先以硬蔥針紝入肛門,此自一法。
蔣自了曰:大便結在廣腸,蜜煎法、豬膽導法最妙。若結在大腸中,非導法之可能達也;用皂礬四兩,於淨桶中,將滾湯一桶傾入,令病人坐淨桶上薰之,使藥氣直入穀道,良久結糞自化而通矣。(醫意商。)
按《聖濟》:治傷寒後大便不通,並吃轉瀉藥後腹脅轉脹不通利方:鹽半斤,熬令色變;用醋漿水二升,煎五七沸,下鹽攪勻,瀉入盆中;看冷暖得所,令病人盆中坐,淋浴少腹,須臾即通。又治大小便不通,有蓮葉、蔥、生薑蒸下部方。自了豈本於此等方歟?又陶節庵殺車槌法,治傷寒裡熱服轉藥後,用鹽炒麩皮熨其腹上,亦本諸《聖濟》;然可謂多事矣。
又按《本草綱目》曰:小便不通,納藥於竅中,亦導法之類也。考此法:肘後用雌黃(曰:若小腹滿不得小便方,細末雌黃,蜜和丸,取如棗核大,內溺孔中今半寸,亦以竹管注陰,令痛吹之通);千金用蔥葉(曰:凡尿不在胞中,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蔥葉除尖頭,內陰莖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脹,津液大通,便愈。按此方,本出都邑師治疾方);救急用鹽末(外臺引,曰:主小便不通方,取印成鹽七顆,搗篩作末;用青蔥葉尖盛鹽末,開便孔,內葉小頭於中,吹之令鹽末入孔,即通,非常之效);衛生寶鑑用豬胞(原文稍繁)。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出現自發性出汗,或發汗後小便順暢,這表示體內津液已經嚴重耗竭。即使大便乾燥堅硬,但沒有腹脹或疼痛的感覺,就不應該使用瀉下藥來強行排便。應該等待身體的津液恢復到胃部,自然就會想排便。等到乾燥的糞便已經累積到直腸,難以從肛門排出時,才可以使用蜂蜜煎煮的藥液,潤滑腸道,滋潤乾燥,引導糞便排出。或者使用土瓜根,來宣通氣機,潤澤乾燥。也可以用豬膽汁,來清除熱氣,潤澤乾燥。這些都可以作為引導排便的方法,選擇合適的來使用就可以了。(出自《醫宗金鑑》)
根據王損庵的《傷寒準繩》所說,凡是因大量出汗而損傷津液,或多次發汗仍未痊癒,或尺脈遲緩無力,以及體質本就虛弱的人,如果想排便卻無法排出,都適合使用引導法。但必須區分:津液枯竭的,使用蜂蜜引導;邪熱旺盛的,使用膽汁引導;濕熱痰飲凝結的,使用生薑汁和麻油浸泡栝樓根來引導。只有那些大便像水一樣流出來的情況,使用引導法沒有幫助,必須用承氣湯等瀉下藥才能有效,因為這種情況是實邪結在體內,而不是在腸道末端。至於陰寒凝結導致便秘的情況,應該在蜂蜜引導的藥液中,加入生薑汁和生附子末,或用陳醬和生薑削成的條狀物來引導。這些方法都是很好地推廣了張仲景的治療方法。這個說法比較詳細。但我認為不盡然。為什麼呢?不論是什麼病,只要是津液耗竭,乾燥的糞便累積到直腸,因為太過乾澀而無法排出,用蜂蜜煎煮的藥液潤滑腸道,就能順應其勢,引導糞便排出。土瓜根和豬膽汁也都是潤滑的藥物,道理是一樣的,都是潤滑腸道的方法。並不是像痰飲或陰寒凝結那樣需要使用不同的藥物。這種說法大概只是紙上談兵,並沒有真正理解張仲景的治療方法。至於像用生薑條外用(《外臺秘要》記載崔氏的生薑引導法,將生薑削成小指大小,長二寸的條狀物,塗上鹽,塞入肛門,立即就能通便)或大蒜引導(《千金方》記載治療腹脹不通的方法,將獨頭蒜燒熟去皮,用棉布包好,塞入肛門,氣就能順暢流通)之類的方法,雖然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方子,但也不宜使用。
此外,《醫學綱目》引用田氏的說法,認為新生兒若無法排便,可以先用硬蔥針插入肛門,這也是一種方法。
蔣自了說,大便堵塞在直腸,蜂蜜煎煮法和豬膽汁引導法最有效。但如果堵塞在大腸中,引導法就無法到達,可以使用皂礬四兩,放在乾淨的桶中,倒入一桶滾燙的開水,讓病人坐在桶上薰蒸,使藥氣直接進入肛門,過一會兒,硬結的糞便就會軟化排出。(出自《醫意商》)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治療傷寒後大便不通,或是服用瀉藥後,腹部和脅部反而更加脹痛,無法排便的情況,可以用鹽半斤炒至顏色改變,然後用醋漿水兩升煎煮五到七次,加入鹽攪拌均勻,倒入盆中,等溫度適宜時,讓病人坐在盆中,用藥液淋浴下腹部,很快就能通便。另外,還記載了治療大小便不通,用蓮葉、蔥、生薑蒸熏下部的方子。蔣自了所說的方法,大概是參考了這些方子吧。陶節庵的殺車槌法,是治療傷寒裡熱,在服用瀉藥後,用鹽炒過的麩皮熱敷腹部,也是參考了《聖濟總錄》的方法,但這種方法可以說是多此一舉了。
另外,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將藥物塞入尿道來治療小便不通,也屬於引導法的範疇。關於這個方法,《肘後備急方》記載,如果小腹脹滿,無法小便,可以用雌黃細末,與蜂蜜混合製成棗核大小的藥丸,塞入尿道口半寸深,也可以用竹管將藥物送入,使其通暢。《千金方》記載,小便不在膀胱中,是因為膀胱彎曲堵塞,津液不通,可以用蔥葉去除尖端,塞入陰莖孔中三寸深,輕輕吹氣,使膀胱膨脹,津液順暢流通,小便就會暢通。這個方子是來自都邑師治療疾病的方子。《外臺秘要》引用了一個方子,用鹽末治療小便不通,取七粒印鹽,搗成細末,用蔥葉尖盛裝鹽末,打開尿道口,將蔥葉小頭塞入,吹氣使鹽末進入,效果非常好。《衛生寶鑑》記載了一個用豬膀胱的方子(原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