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九 (5)
卷九 (5)
1. 熨
蒸熨闢冷。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使人冷氣潛伏,漸成痹厥。不當蒸熨,而蒸熨,則使人陽氣偏行,陰氣內聚,皮膚不痹。勿蒸熨。(《中藏經》)
因藥之性,資火之神,由皮膚而行血脈,使郁者散,屈者伸,則熨引為力多矣。引,取舒伸之義,以熨能然。《血氣形志論》曰:「病生於筋,治以熨引。」《王機真藏論》曰:「痹不仁腫痛,可湯熨及火灸刺之。」蓋病生於筋,則拘急攣縮;痹而不仁,則經血凝泣。二者皆由外有所感,熨能溫之。
血性得溫則宣流,能引其凝泣也。(《聖濟總錄》。按:楊上善《太素》注曰:「筋之病也,醫而急,故以熨引,調其筋病也。藥布熨之引之,使其調也。蓋是《聖濟》所據。」)
龐安常曰:「下利穀道中痛,當以熬鹽末熨之,或炒枳實末溫熨。」(按:以上本於《玉函經》。)二味相兼益佳。若臍中冷結,不可便熨,冷氣攻心腹必死。須先用藥溫之,久而可熨。凡臍下冷結成關陰,大小便不通,服藥雖多,不見效,以炒鹽熨臍下,須臾即通。(按:此法《外臺》中數見,宜參看。)然關陰已服巴豆、甘遂、大黃、輕粉之類大多,即暴通利而損人,尤宜詳之也。(《總病論》)
按《靈樞·壽夭剛柔篇》,載寒痹藥熨。扁鵲治屍厥,為五分之熨。蓋熨之為用,隨病所在,散凝寒,破結陰。故古或與灸代用。《外臺》載岐伯曰:「灸風者,不得一頓滿一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藥熨之。灸寒濕者,不得一頓滿千;若不灸,可蒸藥薰之,是也。」又如陳藏器熨偏風;及《瑣碎錄》:「睡中風吹手足,或酸或疼或腫,用炒熱鹽帕裹之熨微汗。」俱取之發表也。如《千金》、《翼方》、《外臺》等熨症諸方,皆取之潰堅也。如《聖濟》治氣虛陽脫及傷寒陰厥,蔥白熨臍下。(亦出《活人書》及《衛生家寶》。考蔥熨法,本見《時後方》。)《經驗秘方》治瀉不止,用艾、木鱉子、蛇床子熨,俱取之固元陽也。如韓祗和治下焦積寒而上焦陽盛,難用溫藥,用灰包熨臍下。(《醫學綱目》引。)《聖濟》治中風人口噤或不咽藥,用黑豆熨前後心。(曰:「用黑豆二三升,以青布裹,於醋湯鐺內蘸,及熱,熨前後心並胸膈,令風氣散,即得藥下;或炒鹽醋灰亦得。」)《衛生寶鑑》治左脅下有積,得寒則痛,見藥則吐,用蔥熨法。(有治驗,其說甚詳。)《景岳全書》治傷寒結胸,虛弱不堪攻擊者,用蔥頭、生薑、生蘿蔔罨熨。(劉松峰說疫:「病久失下,中氣大虧,不能運藥,名為停藥,用此法。」)皆是外假其力,以救服藥所不及也。
又按《本草》艾條,《圖經》曰:「中風掣痛,不仁不隨,並以乾艾斛許,揉團之,內瓦甑中,並下塞諸孔,獨留一目,以痛處著甑目下,燒艾一時久知矣。」此熨法之變者。《本事方續集》疝氣薰方,亦稍近,宜並考。
白話文:
用熱敷來驅散寒冷。應該要用熱敷,如果不用熱敷,就會使寒氣潛伏體內,慢慢形成麻痺或厥冷。不應該熱敷的時候卻熱敷,會使人體陽氣偏盛,陰氣內聚,皮膚不會麻痺。不要熱敷。(出自《中藏經》)
運用藥物的特性,借助火的熱力,通過皮膚作用於血脈,使鬱結的消散,彎曲的伸展,那麼熱敷的作用就很大了。這裡的「引」是取舒展的意思,因為熱敷能達到這個效果。《血氣形志論》說:「疾病產生在筋,要用熱敷來引導。」《王機真藏論》說:「麻木、不仁、腫脹疼痛,可以用湯藥熱敷或火灸針刺來治療。」大體來說,疾病產生在筋,就會拘束、緊張、攣縮;麻木不仁,是經脈血液凝滯。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於外部感受了邪氣所致,熱敷可以溫暖它們。
血液的特性是遇溫則流暢,能引導凝滯的血液運行。(出自《聖濟總錄》,按:楊上善在《太素》的註解中說:「筋的病症,治療要及時,所以用熱敷引導,來調理筋的病症。用藥布熱敷引導,使它調和。」這正是《聖濟總錄》所依據的。)
龐安常說:「下痢且肛門疼痛,應該用炒過的鹽末熱敷,或者用炒過的枳實末溫敷。兩者合用效果更好。」(按:以上出自《玉函經》。)如果臍中寒冷凝結,不可立即熱敷,寒氣會上攻心腹導致死亡。必須先用藥溫暖它,之後才能熱敷。凡是臍下寒冷凝結,形成「關陰」的症狀,大小便不通,即使服用很多藥物,也不見效,可以用炒過的鹽熱敷臍下,很快就能通暢。(按:這種方法在《外台》中多次出現,應該參考。)然而,「關陰」已經服用了巴豆、甘遂、大黃、輕粉之類藥物很多,即使短時間內通暢,也會損害身體,尤其要注意。(出自《總病論》)
根據《靈樞·壽夭剛柔篇》記載,寒痹可以用藥物熱敷。扁鵲治療屍厥,使用了五種不同的熱敷方法。熱敷的作用,要根據疾病所在部位而定,可以散寒凝結、破除陰邪。所以古代有時和艾灸交替使用。《外台》記載,岐伯說:「治療風邪,不可一次就灸滿一百壯。如果不灸,也可以用蒸藥熱敷。治療寒濕,不可一次灸滿一千壯。如果不灸,可以用蒸藥熏。」就是這個道理。又如陳藏器用原蠶屎熱敷治療偏風;《瑣碎錄》記載,睡覺時被風吹到手足,出現酸痛或腫脹,可以用炒熱的鹽,用布包裹熱敷並微微出汗,都取其發散之效。像《千金方》、《翼方》、《外台》等,關於熱敷治療的各種方子,都是為了攻破堅硬的結塊。比如《聖濟總錄》記載,治療氣虛陽氣脫失和傷寒陰厥,用蔥白熱敷臍下。(也出自《活人書》和《衛生家寶》。考證蔥熨的方法,最早見於《時後方》。)《經驗秘方》記載,治療久瀉不止,用艾葉、木鱉子、蛇床子熱敷,都是為了固護元陽。像韓祗和,治療下焦積寒而上焦陽盛,不適合用溫熱藥,用灰包熱敷臍下。(《醫學綱目》引用。)《聖濟總錄》記載,治療中風口噤,無法咽藥,用黑豆熱敷前後心。(說:用二三升黑豆,用青布包裹,在醋湯鍋中浸一下,趁熱熱敷前後心及胸膈,使風氣散去,就能服藥了,或者用炒鹽醋灰也可以。)《衛生寶鑑》記載,治療左脅下有積塊,遇寒則痛,見到藥就吐,用蔥熨法。(有治驗,其說甚詳。)《景岳全書》記載,治療傷寒結胸,虛弱不堪攻伐者,用蔥頭、生薑、生蘿蔔搗爛敷在患處。(劉松峰說,疫病久治不癒,導致中氣大虧,不能運化藥力,稱為「停藥」,用此法。)這些都是借助外力,來補救藥物無法達到的效果。
再根據《本草·艾條》的圖經記載:「中風抽搐疼痛、麻木不遂,可以用一斛乾燥艾草,揉成團,放入瓦甑中,把下面的孔都堵住,只留一個孔,把痛的地方對準甑孔,燒艾一會兒,就會有效果。」這是熱敷方法的變通。《本事方續集》中治療疝氣的熏方,也有些類似,應該一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