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參附功用

孫臺石曰:謹按神農本經,人參,味甘,氣微寒,無毒。主補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附子,味辛甘,氣大熱,有大毒。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破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入補劑宜熟,溫散寒氣宜生。人參,補藏府元氣;附子,益藏府真陽。火衰陽弱,非此不能回生。如久病氣血虛憊,一切虛損,人參可用;如命門火熄,中氣日損,一切虛寒,附子可用。先哲用補劑,必加附子數分,以壯參耆之功力,追覆散失之元陽。參附之助,豈小補哉!凡有尫羸虛冷之象,亟宜用矣。倘有如瘧邪未散之類,醫家常執正氣足而邪自避之語,專用補法,猶如閉門逐盜,盜從何出?且邪得補而愈盛,反助其邪,為害匪細。此所謂損不足而益有餘。如肺熱還傷肺,參亦不可概用。近醫遇富貴人,輒慮其虛,不問病之虛實,一例從補,亦致失誤。此與當用不用者,等於亡羊,皆繇不能洞矚病情故耳。 (簡明醫彀)

趙羽皇曰:萬病莫如虛證最難治。經云:「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蓋虛之為言,空也,無也。家國空虛,非惠養元元,錙銖積累,必不能奠安邦本,家道豐亨;病之虛者,亦猶是也。故治虛之要,溫補為先。溫補之功,參附為首。蓋參者,參也,與元氣為參贊者也。體弱用此,恍若陰霾見晛,寒谷回春,生機勃勃欲露,是真起死之靈苗,回生之仙草也。故不特氣虛宜用,即血虛亦宜用;內傷宜用,即外感亦宜用。煩渴由乎火邪,得人參而陰精自長;腫脹由乎氣壅,仗參力而痞悶全消。以至食不欲入,食反脹,或反胃噎膈,泄利亡陰,灑淅惡寒,多汗漏風等證,無不賴人參之大力,作元氣之藩籬。而不知者,妄謂肺熱傷肺,參能作飽,尤屬駭異。不知肺金之冤熱,非人參不能救援;脾虛之滿中,非參朮何由健運。種種功勳,難以枚舉。昔賢嘉其功魁群草,信不誣耳。至附子一味,有斬關之能,奪旗之勇。虞搏謂其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藥達下焦,以驅除在裡之冷濕。其用亦宏矣哉!人止知手足厥冷,下利完穀,一切陰虛等候而用之,此係正治,人所易曉。然其最妙處,反能以熱攻熱。故胃陽發露,而為口爛舌糜;腎陽發露,而為面赤吐紅。入於滋陰補氣藥中,頃刻神清熱退。謂其能反本回陽也,謂其能壯火益土也。世人甘用寒涼,畏投溫劑;一用參附,即妄加詆毀。亦知秋冬之氣,非所以生萬物者乎?若乃強陽已極,房術用以興陽,外感伏陽陽厥,用之狂越,譬之服毒自刃,此自作之孽,豈參附之罪耶? (古今名醫匯粹)

白話文:

孫臺石說,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人參味道甘甜,氣味稍微寒涼,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補養五臟,安定精神,穩定魂魄,止住驚悸,消除邪氣,使眼睛明亮,使心情開朗,增長智慧。附子味道辛辣甘甜,氣味非常熱,有劇毒。主要功效是驅散風寒引起的咳嗽和逆氣等邪氣,溫暖中焦,破除堅硬的腫塊和血瘀,治療寒濕引起的筋骨萎軟、彎曲疼痛、膝蓋疼痛不能行走。用在補藥中宜用熟附子,用來溫散寒氣宜用生附子。人參能補益臟腑的元氣,附子能增強臟腑的真陽。如果火衰陽氣虛弱,非用附子不能使人恢復生機。像久病導致氣血虛弱,一切虛損的情況,可以用人參。如果命門火衰,中氣一天天衰弱,一切虛寒的情況,可以用附子。前代的醫家在使用補藥時,必定會加入少許附子,來增強人參、黃耆的功效,追回散失的元陽。人參和附子的幫助,難道只是小小的補益嗎?凡是有身體瘦弱、虛弱怕冷的症狀,就應該趕快使用它們。如果像瘧疾的邪氣還沒散去,

有些醫生常常執著於「正氣足了邪氣自然就會消散」的說法,只用補藥,這就像關起門來趕賊,賊要從哪裡出去呢?而且邪氣得到補益反而更加旺盛,反而會助長邪氣,造成的危害不小。這就是所謂的「損不足而益有餘」。像肺熱反而會傷害肺,這種情況人參也不能隨便使用。現在的醫生遇到富貴人家,就總是擔心他們身體虛弱,不問疾病的虛實,一律用補藥,也會造成錯誤。這種該用卻不用的情況,就像丟失了羊一樣,都是因為不能清楚地了解病情。

(出自《簡明醫彀》)

趙羽皇說,各種疾病當中,虛證最難治療。《黃帝內經》說:「不能治療虛證,怎麼能治療其他的疾病呢?」虛的意思就是空虛、沒有。國家空虛,不靠惠及百姓、積少成多,一定不能安定根本。家道豐盛,疾病的虛證也是如此。所以治療虛證的要點,首先要用溫補的方法。溫補的功效,人參和附子最為重要。人參,有參與、輔助的意思,是用來輔助元氣的。身體虛弱的人使用人參,

就像陰霾天氣看到陽光,寒冷的冬天回到春天一樣,生機勃勃,是真正的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所以不只是氣虛適合使用,血虛也適合使用。內傷適合使用,外感也適合使用。煩渴是由於火邪引起的,用人參能使陰精自然生長。腫脹是由於氣機壅滯引起的,靠人參的力量能使胸悶全部消除。甚至食慾不振、吃了反而脹氣,或者反胃、噎膈、腹瀉、亡陰、怕冷發抖、多汗等症狀,

都無不依賴人參的強大力量,作為保護元氣的屏障。而不了解的人,胡亂說肺熱會傷肺,說人參會使人飽脹,實在是太荒謬了。他們不知道肺金的冤熱,非用人參不能救治。脾虛導致腹部脹滿,非用人參、白朮如何能使其健運。種種功勞,難以一一列舉。古人稱讚人參是群藥之首,確實不假。至於附子這味藥,有打破關隘的能力、奪取旗幟的勇猛。有人說它能引導補氣藥,通行十二經脈,

追回散失的元陽;能引導補血藥進入血分,滋養不足的真陰;能引導發散藥打開皮膚毛孔,驅逐在表的風寒;能引導溫藥到達下焦,驅除在裡的寒濕。它的作用實在太大了!人們只知道手腳冰冷、腹瀉不止、一切陰虛等情況才使用附子,這是屬於常規的治療方法,容易理解。然而它最奧妙的地方,反而是能用熱藥來治療熱證。所以當胃陽外露,出現口舌潰爛的症狀;

腎陽外露,出現面紅、吐血的症狀。加入滋陰補氣的藥中,片刻就能使人精神清爽、熱退。這是因為它能使陽氣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能夠使火強盛、增強脾土的功能。世人喜歡用寒涼的藥物,害怕用溫熱的藥物,一用到人參附子,就胡亂加以詆毀。他們難道不知道秋冬的氣候不是用來滋養萬物的嗎?如果陽氣已經極度旺盛,用它來增強性功能,或者外感後陽氣伏藏導致陽厥,使用附子就會使病情狂亂發作,這就像是自己服毒自殺一樣,這是自己造成的災禍,

難道是人參和附子的罪過嗎?(出自《古今名醫匯粹》)

盧紹庵說,附子的藥性是走而不守,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補藥,藥性甘緩,搭配附子,借用它雄壯的力量,通行經絡。(出自《一萬社草》)

總結人參和附子的功效,大體來說,人參主要是補陽,所以無論疾病是寒性還是熱性,只要虛弱得很嚴重,都適合使用。附子主要是散寒,所以無論疾病是虛證還是實證,只要寒邪很盛,都適用。世上有一些偏執於補藥的人,遇到稍微虛弱的症狀,就過度使用人參、黃耆,導致邪氣被補藥滯留在體內,或者過早地使用附子,導致燥熱,危害不小,不可不戒!像吳又可、徐洄溪等人,對人參的利弊看法不一,他們說的有些過於激烈了,就不在這裡詳細列舉。

另外,孫臺石和趙羽皇兩家的說法,一個說肺熱不能一概使用人參,另一個說肺熱非用人參不能救治。這是因為肺熱的症狀,有的是風邪侵犯肺部,停留在體內不散,非常忌諱使用溫補藥;有的是內傷導致肺陰枯竭,因為虛弱而燥熱,必須用滋潤的藥物來補養。所以孫臺石的說法似乎比較周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王三陽的《傷寒綱目》也有詳細的論述,應該一起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