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六 (3)
卷六 (3)
1. 吐法
吐而奪之。(按此引經,今無所考。)仲景曰:「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又如宿飲酒積在上脘者,亦當吐之。在中脘者,當下而去之。」仲景曰:「病人手足厥冷,兩手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當吐之。」余嘗用吐方,皆是仲景方中瓜蒂散。
吐傷寒頭痛,用蔥根白豆豉湯;以吐雜病頭痛,或單瓜蒂,名獨聖;加茶末少許,以吐痰飲食;加全蠍梢,以吐兩脅肋刺痛,濯濯水聲者。內經所謂:「濕在上以苦吐之者」,其是謂歟?(按此語,亦經所無。)今人亦有竊予之法者,然終非口授,或中或否,或湧而不能出,或出而不能止。
豈知上湧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縱卷舒。頃有一工,吐陳下一婦人,半月不止,涎至數斗,命懸須臾。倉皇失計,求予解之。予使煎麝香湯,下咽立止。或問麝香何能止吐?予謂之曰:「瓜苗聞麝香即死,吐者瓜蒂也,所以立解。」如藜蘆吐者,不止以蔥白湯解之。
以石藥吐者,不止以甘草貫眾解之。諸草木吐者,可以麝香解之。以本草考之,吐藥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茶末、梔子、黃連、苦參、大黃、黃芩;辛苦而寒者,有鬱金、常山、藜蘆;甘苦而寒者,有地黃汁;苦而溫者,有木香、遠志、厚朴;辛苦而溫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溫者,有谷菁草、蔥根鬚;
辛而寒者,有輕粉;辛甘而溫者,有烏頭、附子尖;酸而寒者,有晉礬、綠礬、虀汁;酸而平者,有銅綠;甘酸而平者,有赤小豆;酸而溫者,有飯漿;酸辛而寒者,有膽礬;酸而寒者,有青鹽、白米飲;辛鹹而溫者,有皂角;甘鹹而寒者,有滄鹽;甘而寒者,有牙消;甘而微溫且寒者,
有參蘆頭;甘平而熱者,有蠍梢。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附尖有大毒。外二十六味,皆吐藥之無毒者,各對證擢而用之。此法宜先小服,不湧積漸加之。余之撩痰者,以釵股、雞羽探引;不出,以虀投之。投之不吐,再投之;且投且探,無不出者。
(按《雜記九門》云:「凡用吐藥,先以虀汁一碗橫截之。藥已嚥下,待少頃,其雞翎勿令離口。酸苦鹹雖能吐人,然不撩何由出也?」)吐至昏眩,慎勿驚疑。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如發頭眩,可飲冰水立解;如無冰時,新汲水亦可。(按張叔承《醫學六要》云:「如頭眩難忍,
飲童便,或自便,或涼水一口佳。」)強者可一吐而安;弱者可作三次吐之,庶無損也。吐之次日,有頓快者,有轉甚者,蓋引之而上未平也,俟數日當再湧之。如覺渴者,冰水、新水、瓜、梨、柹及涼物,皆不禁。(按《雜記九門》云:「戴人常言:『湧後有頓快者,有徐快者,有反悶者,
病未盡也。有反熱者,不可不下也。大抵三日後,無不快者。凡下不止者,以冰水解之。凡藥熱則行,寒則止矣。』」)惟禁貪食、過飽、硬物、乾脯、難化之物。心火既降,中脘沖和,陰道必強。大禁房勞、大憂、悲、思。病人既不自責,眾議因而噪之,歸罪於吐法,起謗其由此也。(按《難記九門》云:]
白話文:
[吐法]
使用吐法來去除病邪。(這裡引用的古籍已經無法考證。)張仲景說,如果宿食積聚在上脘,就應該用吐法。又如同宿醉未消,酒積在上脘的,也應該用吐法。如果積聚在中脘的,則應該用瀉下法來排除。張仲景還說,病人手腳冰冷,兩手脈搏時而停頓,這是因為邪氣滯留在胸中,導致心下滿悶、煩躁,想吃東西卻吃不下,這就知道病邪在胸中,應該用吐法。我曾經使用吐方,都是採用張仲景方中的瓜蒂散。
吐法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可以用蔥根白豆豉湯;如果用吐法治療其他雜病引起的頭痛,可以用單味瓜蒂,稱為「獨聖」,也可以加入少量茶末,用來治療痰飲。如果加入全蠍的尾部,可以用來治療兩脅肋的刺痛,而且胸腹內有水流動的聲音。這可能就是《內經》所說的,「濕在上位,可以用苦味藥來吐出。」(這句話也出自於無從考證的典籍。)現在也有人偷偷使用我的方法,但終究不是口頭傳授,效果時好時壞,有時想吐吐不出來,有時吐出來卻停不下來。
他們哪裡知道,引導上吐的方法,叫做「撩痰」。撩這個字,自有牽引、收放、舒捲的含義。之前有個醫生,用吐法治療一個婦人,結果吐了半個月都停不下來,吐出的涎水多達幾斗,生命危在旦夕。他驚慌失措,求我幫忙解決。我讓他煎麝香湯,喝下去立刻就止住了。有人問麝香為什麼能止吐?我告訴他,瓜苗聞到麝香就會死,而吐法用的瓜蒂就相當於瓜苗,所以能夠立即解除吐的情況。如果用藜蘆引起的嘔吐不止,可以用蔥白湯來解救。
如果用礦物藥引起的嘔吐不止,可以用甘草貫眾來解救。如果各種草木藥引起的嘔吐,可以用麝香來解救。根據本草的記載,吐藥中屬於苦寒的有豆豉、瓜蒂、茶末、梔子、黃連、苦參、大黃、黃芩;屬於辛苦而寒的有鬱金、常山、藜蘆;屬於甘苦而寒的有地黃汁;屬於苦而溫的有木香、遠志、厚朴;屬於辛苦而溫的有薄荷、芫花;屬於辛而溫的有谷菁草、蔥根鬚;
屬於辛而寒的有輕粉;屬於辛甘而溫的有烏頭、附子尖;屬於酸而寒的有晉礬、綠礬、虀汁;屬於酸而平的有銅綠;屬於甘酸而平的有赤小豆;屬於酸而溫的有飯漿;屬於酸辛而寒的有膽礬;屬於酸而寒的有青鹽、白米飲;屬於辛鹹而溫的有皂角;屬於甘鹹而寒的有滄鹽;屬於甘而寒的有牙消;屬於甘而微溫且寒的有參蘆頭;屬於甘平而熱的有蠍梢。以上總共三十六味藥,只有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附尖有大毒,其餘二十六味都是吐藥中無毒的藥物。可以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使用。這個方法應該先從小劑量開始,如果沒有吐,再逐漸增加劑量。我使用的「撩痰」方法,是用髮簪或雞毛探入喉嚨引吐,如果沒有吐,就用醃菜汁灌入口中,如果灌下去仍然不吐,就再灌,邊灌邊探,沒有不吐出來的。
(根據《雜記九門》的記載,凡是用吐藥,先用一碗橫截的醃菜汁。等藥咽下去一會兒,雞毛不要離開口邊。酸、苦、鹹雖然能讓人嘔吐,但不撩撥又怎麼吐出來呢?)吐到頭暈目眩時,千萬不要驚慌害怕。《書經》上說,如果藥物沒有使人感到昏眩,疾病就無法痊癒。如果感到頭暈,可以喝冰水立刻緩解,如果沒有冰,喝新打的井水也可以。(根據張叔承《醫學六要》的記載,如果頭暈難忍,可以喝童子尿,或者自己小便,或者喝一口涼水就好。)身體強壯的人,可能吐一次就好了,身體虛弱的人,可以分三次吐,這樣就不會造成傷害。吐完的第二天,有的人會感到立刻舒服,有的人反而會加重,這是因為邪氣向上引出來了,但還沒有完全平復。可以等幾天再吐一次。如果感到口渴,冰水、新水、瓜、梨、柿子以及涼性食物,都可以吃。(根據《雜記九門》記載,戴人常說,吐後有立刻舒服的,有慢慢舒服的,也有反而感到胸悶的,這說明疾病還沒有完全好。有反而發熱的,說明藥力還沒有到,不可停藥。一般來說,三天後,沒有不好的。凡是用瀉下藥不止的,可以用冰水來解救。凡是藥性熱的就容易運行,寒的就容易停止。)要注意禁止貪吃、過飽,以及堅硬、乾硬、難以消化的食物。心火既然已經下降,中脘之氣就會調和,陰道一定會強盛。要嚴禁房事、過度憂愁和悲傷。病人如果不懂得自責,眾人就會跟著指責,把過錯歸咎於吐法,認為壞事都是吐法引起的。(根據《難記九門》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