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吐法

三焦為決瀆之官,升降沖氣而不息者也。病在胸中,上焦氣壅,必因其高而越之,所以去邪實而導正氣也。況上脘之病,上而未下,務在速去。不湧而出之,則深入腸胃,播傳諸經,可勝治哉?故若宿食有可吐者,未入於腸胃者也;痰瘧有可吐者,停蓄於胸膈者也;食毒忤氣可吐者,恐其邪久而滋甚也;肺癰酒疸可吐者,為其胸滿而心悶也。大抵胸中邪實,攻之不能散,達之不能通,必以酸苦之藥湧之,故得胃氣不傷而病易以愈。(聖濟總錄。)

劉河間曰:「仲景云:『傷寒三四日,邪氣未傳於裡,其邪氣在上,用瓜蒂散吐而差。』豈可俟其汗?又云:『傷寒六七日,胸中微痞不欲言,懊憹昏眩,無下證。』仲景用梔子豉湯,吐之立可。(按:以上不確,辨於後。)又忽然中風,不知人事,亦不須汗;喉中呷咂之聲,用稀涎散吐之,亦可。又有小兒驚風潮搐,手足掣縮,用驗命散吐之。又云:『風頭痛。』經云:『若不吐涎,久則瞽目而不治。』用瓜蒂散吐之,三吐而差。又暴嗽風涎上壅,咽噎不利,用茶調散吐之。又陽癇久不愈,未成癡水,用導涎散吐之。又陰癇,用二聖散吐之。又膏粱之人食物,多食生膾,胸中不下化,蟲伏於胸中,胸膈不快,噎食不下,用藜蘆散吐之。又久病患脅痛,諸藥莫能治,用獨聖散加蠍梢半錢吐之。諸癇不時發作,不知人事,用半生半熟湯吐之。暗風病久不差,發過如故,用鬱金散吐之。痎瘧久不差,發寒熱無時,用常山散吐之。蛟龍瘕痛,腹脹如蟲,用球糖散吐之。人初患傷食,或用冷,身腹悶亂,身熱,見食則啘,用赤小豆散吐之。婦人筋攣骨痛,用神應散吐之。或曰:『筋病吐之何為?』答曰:『木鬱達之;所謂達者,令其條達也。』或又有打撲墜墮,先吐之用金花散,後下之用承氣湯。蓋承者,順也。偏枯證半身不遂是也,用追風散吐之。須風后有目疾,眼有半明,可救之,用防風湯吐之。小兒上喘潮熱,先用蔚金散吐之,後用鎮庭散下之,立效。治顛在病久不已,用三聖散吐之,後大下之。諸風掉搖強直,不知人事,便可懸豆膏,涎出立效。胸膈滿悶,背痛,或臂痛,可先用祛風湯吐之,後服烏藥散。厲風,或瘡瘍惡瘡,便用二聖散吐之,後服苦參丸。諸厥氣厥中風,不省人事,便用神聖散膏鼻內灌之,吐出涎立效。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便與神聖散吐之,後汗之下之效。三法俱用之。吐法者,上古高醫用之;今庸下之流,止看諸方,不知治法,不識病源,即不行聖人之法,去聖遠矣,可不恐歟?」 (保命集。)

又曰:「若用吐法,天氣晴明,陰晦無用。如病卒暴者,不拘於此法。吐時辰已午前;故內經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論四時之氣,仲景曰:『大法春宜吐。』是天氣在上,人氣亦在上。一日之氣,卯辰寅候也,故宜早不宜夜也。先令病人隔夜不食;服藥不吐,再用熱虀水投之。」

白話文:

三焦是負責疏通水道的器官。它推動氣的升降運行,從不停歇。如果病在胸腔,上焦之氣壅塞,一定需要順應其高位而將其排出,這樣才能去除邪氣,引導正氣。何況上脘的疾病,病位在上,還沒向下發展,必須盡快清除。如果不將病邪嘔吐出來,就會深入腸胃,傳播到各條經絡,這樣還能治好嗎?所以,如果宿食還能嘔吐出來,表示還沒進入腸胃;痰瘧能夠嘔吐出來,表示停留在胸膈;食物中毒、氣逆可以嘔吐出來,是擔心邪氣久留而加重病情;肺癰、黃疸能夠嘔吐出來,是因為胸悶而心煩。總而言之,胸中的邪實,用攻伐的方法不能驅散,用疏通的方法不能通達,就必須用酸苦的藥物來催吐,這樣就能保全胃氣而不受損害,病也容易治癒。(出自《聖濟總錄》)

劉河間說,張仲景認為,傷寒三四天,邪氣還沒傳入體內,邪氣在上,可以用瓜蒂散催吐而痊癒,難道要等到發汗嗎?又說,傷寒六七天,胸中稍微感到痞塞,不想說話,心煩意亂、頭暈目眩,沒有可以往下疏導的症狀,張仲景就用梔子豉湯催吐,立刻就好。(但以上說法並不確切,後面會說明。)又說,如果突然中風,不省人事,也不需要發汗,喉嚨發出痰聲,可以用稀涎散催吐也可以。還有小兒驚風、抽搐,手腳抽動,可以用驗命散催吐。又說,風頭痛,經書說,如果不吐出痰涎,久了就會失明而無法治療,可以用瓜蒂散催吐,吐三次就好。又如果暴發咳嗽,風涎上湧,咽喉阻塞不利,可以用茶調散催吐。又陽癇久治不好,還沒變成痴呆,可以用導涎散催吐。又陰癇,可以用二聖散催吐。還有,經常吃精美食物的人,多吃生魚片,胸中無法消化,蟲在胸中潛伏,胸膈不舒服,食物難以下嚥,可以用藜蘆散催吐。又如果久病患者脅痛,各種藥都沒效,可以用獨聖散,加上蠍子尾巴半錢催吐。各種癲癇不定時發作,不省人事,可以用半生半熟湯催吐。暗風病久治不好,發作後又恢復原狀,可以用鬱金散催吐。瘧疾久治不好,發冷發熱不定時,可以用常山散催吐。蛟龍瘕痛,腹脹如蟲,可以用球糖散催吐。人剛患上吃東西過多,或者吃了冷食,身體腹部悶亂,身體發熱,看到食物就想吐,可以用赤小豆散催吐。婦人筋攣骨痛,可以用神應散催吐。有人問,筋的病為什麼要用催吐來治療?回答說,這是要疏通被鬱滯的肝木,所謂疏通,就是讓它順暢。又說,如果有人跌打損傷,先用金花散催吐,再用承氣湯往下疏通。所謂「承」就是順著病勢。半身不遂,就是偏枯證,可以用追風散催吐。如果中風後眼睛有疾病,視力還有一半,可以救治,用防風湯催吐。小兒氣喘、發潮熱,先用蔚金散催吐,再用鎮庭散往下疏通,立刻見效。治療癲狂,久病不癒,用三聖散催吐,之後再用猛藥往下疏通。各種風病,身體搖動、強硬、不省人事,就可以用懸豆膏,吐出痰涎立刻見效。胸膈滿悶、背痛或手臂痛,可以先用祛風湯催吐,再服用烏藥散。癘風或者瘡瘍惡瘡,就可以用二聖散催吐,再服用苦參丸。各種厥氣、厥中風,不省人事,就用神聖散膏,從鼻孔灌入,吐出痰涎立刻見效。破傷風,牙關緊閉,身體向後反張,就用神聖散催吐,之後再根據情況發汗或者往下疏通。三種方法都要用到。催吐的方法,是上古高明醫生使用的,現在庸醫只看各種藥方,不懂得治療方法,不了解病因,不實行聖人的治療方法,距離聖人就遠了,難道不可怕嗎?(出自《保命集》)

又說,如果用催吐法,必須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陰天就沒有效果。如果病情突然發作,就不受這個限制。催吐的時間要在上午,所以《內經》說,從早晨到中午,是天之陽氣,陽中之陽。論四季的氣候,張仲景說,一般來說春天適合催吐,因為春天的氣在上,人體的氣也在上。一天之氣,卯時、辰時、寅時,所以適合早晨而不適合晚上。先讓病人前一天晚上不吃東西,服藥後如果沒有嘔吐,再用熱菜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