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三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 (1)

1. 卷第三十

2. 五穀部第一

《太素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埤注云:五穀為養生之主也,五果助谷之資,五畜益谷之資;五菜埤谷之資也。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飢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此谷畜果菜等二十物莫乃是咨五行五性之味、臟腑血氣之本也。充虛接氣莫大於茲,奉性養生,可斯須離也。

胡麻,《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堅筋骨,金創止痛及傷寒溫瘧,大吐後虛熱羸困。久服輕身不老,明目耐飢,延年。以作油,微寒,利大腸,胞衣不落。《陶景注》云:八谷之中,唯此為良。淳黑者,名巨勝,是為大勝。又莖方名巨勝,莖圓名胡麻,服食家當九蒸九曝。

熬搗餌之,斷谷長生。《蘇敬注》云:此麻以角作八稜者為巨勝,四稜者名胡麻。都以烏者良、白者劣耳。生嚼塗小兒頭瘡及浸淫惡瘡,大效。《拾遺》云:油,大寒,主天行熱,腸秘內結。熱服一合,下利為度。食油損聲,令體重。葉沐頭長髮。《崔禹錫食經》云:練餌之法,當九蒸九曝,令盡脂潤及皮脫。

其不熟者,則令人發𥻅落。(和名如字。)

大豆,《本草》云:生大豆味甘,平,塗癰腫,煮飲汁,殺鬼毒,止痛,逐水脹,除胃中熱痹傷中,淋潞,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毒。久服令人身重。熬屑味甘,主胃中熱,去腫,除痹,消穀,止脹。又云:扁豆,味甘,微溫,主和中下氣。孟詵云:平主霍亂吐逆。

《拾遺》云:大豆炒及投酒中飲,主風痹癱緩,口噤,產後血氣。炒食極熱,煮食極冷。又云:牛食溫,馬食冷,一體之中,用之不同也。孟詵云:大豆初服時似身重,一年之後便身輕,益陽事。又煮飲服之,去一切毒氣。又生搗和飲,療一切毒,服塗之。崔禹云:大豆少冷無毒,煮飲汁。

療溫毒水腫,為驗,除五淋,通大便,去結積。蒸煮食勝於米。久啖厚腸胃,令人身重。大豆為孽取牙生便乾者,即熬末食之,芳美味矣,名黃卷,味苦甘溫,主濕痹筋膝挽痛。(和名末女。)

赤小豆,《本草》云: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味甘酸,平溫,無毒,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猝澼,下脹滿。《拾遺》云:驢食腳輕,人食體重。《養生要集》云:味苦溫,久食逐津液,令人枯燥。孟詵云:青小豆,寒,療熱中消渴,下脹滿。(今按:損害物。和名阿加阿以支。)

白角豆,崔禹云:味鹹,少冷,無毒,主下氣,治關格,蒸煮,食之,止飢,益人。又有一種,狀亦相似,而子紫赤色好,止下利,厚腸胃,益氣力。(和名志呂佐佐介。)

大麥《本草》云:味鹹,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又云:令人多熱。)為五穀長。《蘇敬注》云: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拾遺》云:作麵食之,不動風氣,調中止泄,令人肥健。孟詵云:暴食之,令腳弱。(為腰腎間氣故也,)久服即好,甚宜人。崔禹云:主水脹,勿合白稻米食,令人多熱。(和名不止矣支。)

白話文:

五穀部第一

《太素經》說:五穀是主要的營養來源,五果輔助五穀,五畜增益五穀,五菜滋養五穀。五穀是養生的根本,五果、五畜、五菜都輔助五穀。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用來充飢叫食物,用來治病叫藥物。這二十種食物,都是符合五行五性之味,是臟腑血氣的根本。補充元氣、調和氣血,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奉守天性、養生,一刻都不能離開。

胡麻,《本草》記載:味道甘甜平淡無毒,主治心胃虛弱消瘦,滋補五臟,增強體力,長肌肉,補益腦髓,堅固筋骨,治療外傷止痛及傷寒溫瘧,治療嘔吐後虛熱疲倦。長期服用可以輕身不老,明目耐飢,延年益壽。榨成油後性微寒,可以潤滑腸道,促進胎盤排出。《陶弘景注》說:八種穀物中,胡麻最好。莖方的是巨勝,莖圓的是胡麻,食用時應九蒸九曬。熬成糊狀食用,可以斷谷而長生。《蘇敬注》說:角狀八稜的是巨勝,四稜的是胡麻,黑色優於白色。生嚼塗抹小兒頭瘡及浸淫性惡瘡,療效顯著。《拾遺》記載:胡麻油性大寒,主治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腸燥便秘。發熱時服用一合,瀉下即為度。食用油會損傷嗓音,使身體沉重。葉子可以洗頭,使頭髮茂盛。《崔禹錫食經》說:製作胡麻糊的方法,應該九蒸九曬,直到油脂充分滲出,皮也脫落。如果不熟透,會導致頭髮脫落。(和名與字相同)

大豆,《本草》記載:生大豆味甘,性平,外敷治療癰腫,煮汁飲用,可以殺死鬼毒,止痛,消水腫,去除胃中熱痺、傷中、淋病,排出瘀血,散去五臟積聚的寒氣,解烏頭毒。長期服用會使人身體沉重。熬成粉末味甘,主治胃中熱,消腫,除痺,消食,止脹。《本草》又記載:扁豆味甘,微溫,主治調理脾胃,降逆氣。孟詵說:性平,主治霍亂嘔吐。《拾遺》記載:大豆炒熟或放入酒中飲用,可以治療風痺癱瘓,口噤,產後血瘀。炒食性極熱,煮食性極冷。又說:牛吃溫性的大豆,馬吃冷性的大豆,同一種食物,用途卻不一樣。孟詵說:大豆初服時會感覺身體沉重,一年後則身體輕盈,增強陽氣。煮熟飲用,可以解一切毒氣。生搗碎和水飲用,治療一切毒,內服外敷皆可。崔禹錫說:大豆性微寒無毒,煮汁飲用,治療溫毒水腫,療效顯著,去除五種淋病,通利大便,去除積聚。蒸煮後食用比米飯更好。長期食用會使腸胃厚實,使人身體沉重。大豆種子發芽後取其乾燥的芽,熬成粉末食用,味道芳香美味,稱為黃卷,味苦甘溫,主治濕痺筋膝疼痛。(和名末女)

赤小豆,《本草》記載:主治瀉水,排出癰腫膿血,味甘酸,性平溫,無毒,主治寒熱,治療熱病消渴、腹瀉,利尿,治療嘔吐、腹脹。《拾遺》記載:驢吃了腳輕盈,人吃了身體沉重。《養生要集》記載:味苦溫,長期食用會損耗津液,使人乾燥。孟詵說:青小豆性寒,治療熱病消渴、腹脹。(今按:損害物。和名阿加阿以支)

白角豆,崔禹錫說:味鹹,性微寒,無毒,主治降氣,治療關格,蒸煮後食用,可以止飢,益人。還有一種,形狀相似,但種子紫紅色,主治腹瀉,厚實腸胃,增強體力。(和名志呂佐佐介)

大麥,《本草》記載:味鹹,性溫,微寒,無毒。主治消渴,除熱,益氣和中(又說:令人多熱)。是五穀之首。《蘇敬注》說:大麥麵,可以調理脾胃,止渴,消食,治療脹滿。《拾遺》記載:製作成麵食,不會引起風氣,調理脾胃,止瀉,使人肥壯。孟詵說:暴食會導致腳軟(因為是腰腎間氣虛的緣故),長期服用則會好轉,很適合人體。崔禹錫說:主治水腫,不要和大米一起食用,會令人多熱。(和名不止矣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