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二十九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九 (10)

1. 蟲魚禁第十六

《食經》云:凡魚不問大小,其身體有赤黑點者,皆不當啖,傷人。

又云:凡勿食諸生魚,目赤者生瘕。

又云:魚身白首黃,食之傷人。

又云:凡魚有角不可食,傷人。

又云:凡魚頭中鰓者不可食,殺人。

又云:魚有目𩶰,食之傷人。

又云:魚二目不同色,食之傷人。

又云:魚死二目不合,食之傷人。

又云:魚腹下有丹字,食傷人。

又云:魚鱗逆生,食之殺人。

又云:魚腸無膽,食之殺人。

又云:魚腹中有白如膏狀者,食之令人發疽。

又云:凡魚頭有正白色如連珠至脊上者,食之破煞人心。

又云:魚子未成者,食傷人。(正月魚懷子未成粒者是也。)

又云:生魚肉投地,(鹿)塵芥不著,食之傷人。

又云:凡魚肉膾、諸生冷,多食損人。斷之為佳。而不能食,務食簡少為節食之。若多食不消成瘕。

又云:食魚不得並厭骨,食之不利人。(厭骨在鯉後,大如榆莢。)

又云:蝦無鬢亦腹下通黑,食之殺人。

又云:蜚蟲赤足者,食之殺人。

又云:諸飛蟲有三足者,食之殺人。

《膳夫經》云:凡食魚頭,不得並乙骨,食之不利人。(今按:《禮記》云:魚去乙。

鄭玄雲:魚體中害人者也,今東海䱙魚有骨在目旁,狀如篆乙,食哽人不可出也。)

又云:魚腹中正白,連珠在臍上,食之破心殺人。

白話文:

《食經》說:所有的魚,不論大小,只要身上有紅色或黑色的斑點,都不應該吃,吃了會傷害身體。

又說:不要吃任何生的魚,眼睛是紅色的吃了會生腫塊。

又說:魚的身體是白色,頭是黃色的,吃了會傷害身體。

又說:魚如果有角就不能吃,吃了會傷害身體。

又說:魚的頭部裡面有鰓就不能吃,吃了會致命。

又說:魚的眼睛有像眼瞼的東西,吃了會傷害身體。

又說:魚的兩隻眼睛顏色不同,吃了會傷害身體。

又說:魚死後兩隻眼睛沒有閉合,吃了會傷害身體。

又說:魚的腹部下方有紅色的字樣,吃了會傷害身體。

又說:魚鱗是逆向生長的,吃了會致命。

又說:魚的腸子裡面沒有膽,吃了會致命。

又說:魚的肚子裡面有白色像油脂一樣的東西,吃了會讓人長毒瘡。

又說:魚頭上有正白色的像珍珠一樣連到背脊上的,吃了會破壞人的心神。

又說:魚卵還沒發育成熟的,吃了會傷害身體。(正月裡的魚,肚子裡面的卵還沒成粒狀,就是指這個。)

又說:生的魚肉丟在地上,如果塵土沾不上去,吃了會傷害身體。

又說:生的魚肉切成的薄片,以及各種生的、冷的食物,吃多了會損害身體。最好是完全不吃。如果不能不吃,盡量吃少一點、節制一點。如果吃多了,消化不了就會長腫塊。

又說:吃魚的時候不可以連同厭骨一起吃,吃了對身體不好。(厭骨在鯉魚的後面,大約像榆錢。)

又說:蝦子如果沒有鬢毛,而且腹部下方都是黑色的,吃了會致命。

又說:紅腳的蟑螂,吃了會致命。

又說:有三隻腳的飛蟲,吃了會致命。

《膳夫經》說:吃魚頭的時候不可以連同乙骨一起吃,吃了對身體不好。(這裡說,《禮記》說,魚要去除乙骨。鄭玄解釋說,乙骨是魚身體裡面對人有害的東西,現在東海的一種䱙魚,眼睛旁邊有骨頭,形狀像篆字的「乙」,吃了會卡住喉嚨拔不出來。)

又說:魚的肚子裡面正中央是白色的,像珍珠一樣連在肚臍上,吃了會破壞心神,導致死亡。

2. 治飲食過度方第十七

《病源論》云:夫食,食過飽則脾不能磨消,令氣急煩悶,眠臥不安。

《醫門方》云:治貪食多不消,心腹中堅痛方:

鹽一升,水三升,煮令鹽消。分三服。當吐食出,便瘥。

《經心方》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餘類,燒作末,服方寸匕;便吐出。

《養生要集》云:凡人飲食過度方:

可生嚼菜菔根,咽之即消。又研汁服之。

《葛氏方》治食過飽,煩悶,但欲臥而腹脹方:

熬面令微香,搗服方寸匕,得大麥、生面益佳。無面者孽可用之。

《新錄方》治食傷飽為病,胃脹心滿者方:

十沸湯,生水共三升飲之,當吐食出。

又云:灸胃管七壯。

白話文:

《病源論》說:吃東西如果吃太飽,脾胃就無法磨碎消化食物,會導致呼吸急促、煩躁鬱悶,睡覺也睡不安穩。

《醫門方》說:治療貪吃太多導致消化不良,心口和肚子裡脹痛的方法:

用一升鹽,加三升水煮到鹽溶解,分成三次服用。應該會把食物吐出來,病就好了。

《經心方》說:凡是吃東西消化不良的方法:

取吃剩的食物種類,燒成灰,磨成粉,服用一小匙,就會吐出來。

《養生要集》說:凡是吃東西過量的方法:

可以直接生嚼蘿蔔根,吞下去就會消化。也可以磨成汁服用。

《葛氏方》治療吃太飽,感到煩躁悶悶不樂,只想躺著但肚子脹脹的方法:

把麵粉稍微炒香,搗碎後服用一小匙,如果加上大麥或生麵粉效果更好。沒有麵粉的話,用孽(沒發酵的麵團)也可以。

《新錄方》治療因為吃太飽引起的病症,胃脹、心口脹滿的方法:

用滾燙的開水和生水各一半,總共三升,喝下去,應該會把食物吐出來。

又說:灸胃管穴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