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 (5)

1. 治寒疝方第四

《病源論》云:陰氣積於內,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寒氣盛,故令惡寒,不飲食,手足厥冷,繞臍痛,白汗出,遇寒即發,故云寒疝。

《葛氏方》治寒疝去來,每發絞痛方:

吳茱萸(三兩),生薑(四兩),豉(二合)

酒四升,煮取二升,二服。

《小品方》云:解急蜀椒湯,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絞痛,腹中盡痛,白汗自出欲絕方:

蜀椒〔三百枚(一方二百枚)〕,附子(一枚),粳米(半升),乾薑(半兩),大棗(三十枚),半夏(十二枚),甘草(一兩)

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熱服一升,不瘥,復服一升。

《經心方》蜀椒湯,治寒疝痛,腹脹奔胸方:

吳茱萸(一升),當歸(一兩),夕藥(一兩),黃芩(一兩),蜀椒(二合)

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範汪方》治寒疝腹中痛,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炙),甘草(三兩),人參(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凡七物,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得六升,去滓,服一升,日三。

《耆婆方》治寒疝積聚,用力不節,脈絕傷,羸瘦,不能食飲,此藥令人強健,除冷氣痞丸方:

烏頭(二十分,炮),甘草(八分,炙),真芎藭(八分),葶藶(八分,熬),夕藥(八分),大黃(八分)

上七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二,忌豬魚五辛生冷酢滑。

《新錄方》治寒疝及衝心痛方:

鹽(五合),灶突墨(三合)

以水一大升,煮取一小升,頓服之,吐瘥。

又方:水一升五合,漬豉一升五合,絞交取汁服之。

又方:桃仁八十枚,去皮研如泥,酒下之。

又方:桃白皮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以水若酒服亂髮灰方寸匕,日二。

又方:水酒服伏龍肝方寸匕,日二。

又方:水服甑帶節灰方寸匕,日二。

又方:酒五升,燒鹿角一枚投酒中,分二三服之。

又方:灸乳下一寸,足大指叢毛。

又方:灸臍上三寸,名太倉,臍下二寸,名丹田,各五七炷,並要穴。

又方:灸上脘七壯。

又方:灸窮脊上一寸,百壯。

又方:灸脊中百壯。

白話文:

《病源論》 說:體內陰氣積聚,導致衛氣無法正常運行,衛氣不運行,寒氣就更加旺盛,所以會怕冷,不想吃東西,手腳冰冷,肚臍周圍疼痛,冒出白色冷汗,遇到寒冷就會發作,這就是所謂的寒疝。

**《葛氏方》**治療寒疝時好時壞,每次發作都劇烈絞痛的藥方:

吳茱萸(15克),生薑(20克),豆豉(10克)

用酒四升煮到剩二升,分兩次服用。

**《小品方》**說:可以緩解疼痛的蜀椒湯,主要治療寒疝引起的像針刺一樣的心痛,肚臍周圍絞痛,整個腹部都痛,冒出冷汗幾乎要昏厥的藥方:

蜀椒(300粒,或200粒),附子(1枚),粳米(半升),乾薑(7.5克),大棗(30枚),半夏(12枚),甘草(5克)

總共七味藥,用水七升煮到剩三升,溫熱服用一升,沒好再服一升。

**《經心方》**的蜀椒湯,治療寒疝疼痛,腹脹氣往胸部衝的藥方:

吳茱萸(1升),當歸(5克),夕藥(5克),黃芩(5克),蜀椒(10克)

五味藥,用水八升煮到剩二升半,分三次服用。

**《範汪方》**治療寒疝引起的腹痛,用小柴胡湯的藥方:

柴胡(250克),半夏(半升,洗過),黃芩(15克,炙烤過),甘草(15克),人參(15克),生薑(15克),大棗(12枚,掰開)

總共七味藥,切碎後,用水十二升煮到剩六升,去渣,服用一升,一天三次。

**《耆婆方》**治療寒疝積聚,因為用力過度,導致脈搏微弱受損,身體消瘦,不能吃東西,這個藥可以使人強健,去除體內寒氣的藥丸:

烏頭(10克,炮製過),甘草(4克,炙烤過),川芎(4克),葶藶子(4克,炒過),夕藥(4克),大黃(4克)

以上七味藥,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顆,一天兩次,禁食豬肉、魚肉、五辛(蔥、蒜等)、生冷、酸滑的食物。

**《新錄方》**治療寒疝和心痛的藥方:

鹽(25克),鍋底灰(15克)

用水一大升煮到剩一小升,一次喝下,如果能吐出來就好了。

另一個藥方:用水一升五合浸泡豆豉一升五合,擠壓取出汁液服用。

另一個藥方:桃仁八十枚,去皮搗成泥,用酒送服。

另一個藥方:桃樹白皮一升,用水三升煮到剩一升,一次喝下。

另一個藥方:用水或酒送服亂髮燒成的灰,每次一指甲蓋大小,一天兩次。

另一個藥方:用水送服灶心土,每次一指甲蓋大小,一天兩次。

另一個藥方:用水送服蒸鍋邊上的竹節燒成的灰,每次一指甲蓋大小,一天兩次。

另一個藥方:用酒五升,把燒過的鹿角放進酒裡,分兩三次喝完。

另一個方法:針灸乳頭下一寸的部位,和腳大拇指的叢毛處。

另一個方法:針灸肚臍上三寸,名叫太倉穴,肚臍下二寸,名叫丹田穴,各灸五到七個艾柱,都要灸在重要的穴位上。

另一個方法:灸上脘穴七個艾柱。

另一個方法:灸尾椎骨上一寸的地方,灸一百個艾柱。

另一個方法:灸脊椎中間的地方,灸一百個艾柱。

2. 治八痞方第五

《病源論》云:榮(營)衛不和,陰陽隔絕,而風邪外入,與衛氣相搏,血氣壅塞不通而成痞也。痞者,塞也,言腑臟痞塞不宣通也,由憂恚氣積或墮墜內損所致,其病腹內氣結腹滿,時時壯熱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痞,而方家不顯的,其證狀。

《八十一難》云: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今按:楊氏注云:痞,否也,言否結成積也。《醫門方》云:痞者滿也,言其氣滿痞結成積也。)

《錄驗方》治八痞麝香丸方:

光明砂,麝香,丁香,曾青〔(一名空青)各一兩〕,大黃(七分),黃芩(三分),朴硝(二兩)葶藶子(六分),甘草(一兩),巴豆(六分)

凡十物,搗篩,蜜丸如小豆,一丸平旦空腹服,若老人壯者,同患之人,服如梧子一丸。

《傳信方》云:療秋夏之交,露坐夜久,腹內痞如群石在腹中痛者方:

大豆(半升),生薑(八分)

上,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已下,頓服,其堅痞立散。

白話文:

《病源論》說:營衛之氣不調和,陰陽之氣隔絕,風邪就從外侵入,與衛氣互相搏鬥,導致血氣阻塞不通,就形成了痞病。痞,就是阻塞的意思,指的是五臟六腑之氣痞塞不通暢,多因憂愁憤怒,氣滯積結,或是跌打損傷導致內傷所致。這種病症表現為腹內氣結,腹部脹滿,時常發熱。這種病症有八種類型,所以稱為八痞,但醫家對其具體症狀說得不夠清楚。

《八十一難》說: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位置在胃脘處,像個盤子一樣覆蓋著,時間久了不好,會使人四肢無力,出現黃疸,飲食不能轉化成肌肉。 (現代醫家楊氏註解說:痞,就是阻塞不通的意思,說明阻塞結成積聚。《醫門方》說:痞就是滿的意思,說明氣滿痞結成積聚。)

《錄驗方》治療八痞的麝香丸藥方:

光明砂、麝香、丁香、曾青(又名空青)各一兩,大黃七分,黃芩三分,朴硝二兩,葶藶子六分,甘草一兩,巴豆六分。

總共十種藥物,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如同小豆大小的藥丸。每天早上空腹服用一丸。如果是年紀較大或體質強壯的患者,可以服用像梧桐子大小的一丸。

《傳信方》說:治療在秋夏交替時,因為在露天久坐,腹內痞脹像許多石頭壓在肚子裡疼痛的藥方:

大豆半升,生薑八分。

將以上藥物加水兩升煎煮,取出一升以下的藥液,一次性喝完,堅硬的痞脹就會立刻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