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回本書目錄

1. 卷第十五

2. 說癰疽所由第一

《劉涓子方》云:九江黃父問於岐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乃注絡脈,絡脈皆盈,注乃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調之,從虛法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留。去虛補實,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所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

岐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蔖不成,五穀不植,經絡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

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氣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澀,血澀則不通,不通則氣歸之,不得復返,故癰腫焉。與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不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煎枯空虛,筋骨肌肉不相親,經脈敗漏,內熏(熟也)於五臟,五臟傷故死矣。

又云:黃父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答曰:營衛稽留於脈,久則血澀而不行,血澀不行則衛氣從之,從之不通,壅遏(於葛反,絕也)不得行也。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為膿。猶不能陷肌膚,枯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為癰。

黃父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當其下筋骨,良肉無餘,故命曰疽。疽上皮咬以堅,狀如牛領之皮,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

黃父曰:乃知所說,未知癰疽姓名、發起處所、色診形候、治與不治、死活之期,願事事聞之。

岐伯曰:《癰疽圖》曰:赤疽發額,不瀉,十餘日死,其五日可刺也。其膿赤多血死,未有膿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百神皆在額,不可見血,見血者死也。

禽疽發如疹者數十處,其四日腫,合牢核痛,其狀若攣,十日可刺。其內發身振寒,齒如噤欲痙,如是者,十日死也。

杼(除呂反)疽發項,若兩耳下,不瀉,十六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見膿而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三、三十、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神在兩耳,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疔疽發兩肩,此起有所逐惡血,結留內外,營衛不通,發為疔疽。三日身腫痛,甚口噤如痓狀,十一日一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蜂疽發背,起心俞,若肩隅,二十日不瀉死,其八日可刺。其色赤黑,膿見青死,不治。人年六歲、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肩,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陰疽發髀(卑履反)腹外,若陰股,始發腰強而不能自止,數飲不能多,五日堅痛,如此不過三歲死。

刺疽起肺俞,若肝俞,不瀉,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三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脈疽發環頭(一方作頸),如痛,身隨而熱,不欲動,悁悁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躁而不精(靖),上氣咳逆,氣絕,其發引耳,不可以動,二十日可刺。不刺,八十日死。

龍疽發背起胃俞(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若腎俞(第十四椎下社各一寸半),二十日不瀉死,九日可刺。在刺,其上赤下黑,若青膿黑死,發血膿者不死。

首疽發熱,發熱八十日,大熱汗頭引身盡,如癩身熱,同同(齊也)如沸者,擇皮頗腫處淺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俠(胡頰反)榮疽發脅,若起兩肘頭,二十五日不瀉死,其九日可刺。發赤白間,其膿多白而無赤可治也。人年一,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十六,神皆在脅,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行疽發如腫,或復合相往來,可要追其所在,刺之即愈。

勇疽發股起太陰,若伏鼠,二十五日不瀉死,其十日可刺。勇疽發膿赤,黑死,白者尚可治。人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三十三、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一,神皆在尻尾,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標叔疽發熱同同,耳聾。後六十日腫如裹水狀,如此可刺之。但出水後及有血,血出即除也。人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𤹔(□先反)疽發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瀉死,其十二日可刺。𤹔疽,發赤白膿而不反(死),大多其上白癢,赤黑膿死不可治,不黑可治。人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神皆在足,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沖疽發少腹,痛而振寒熱。四日可刺,五日悁悁,六日變而可刺之,不刺之,五十日死。敦(熟,殊六反)疽發兩手五指頭若足五趾頭,十八日不瀉死,其四日可刺。其發日而黑,癰不甚,未過節可治也。

疥疽發腋下,若臂、兩掌中,振寒熱而嗌乾者,飲多即嘔,煩心悁悁,或六十日軫(軟歟)及有合者,如此可汗,不汗,入腹內死。

筋疽發背俠脊兩邊大筋,其色蒼,八日可刺也。有癰在肥(胞)腸(腹)中,九十日死。

陳干疽發兩臂,三四日痛不可動,五十日身熱而赤,六十日可刺之。如刺肺無血,三四日病已,無膿者死。

蚤疽發手足五指頭起,過節其色不變,十日之內可刺也,過時不刺後為蝕(飲)。有癰在腋,三歲死。

叔疽發身腫,牢核而身熱,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膿刺之即已除。

白疽發膊若肘後,癢,目痛,傷精,乃身熱、多汗,五六處死。心主疽癰在股脛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黑疽發腫,居背大骨上,八日可刺也,過時不刺為骨疽。骨疽膿出不可止,出碎骨,六十日死。

脅少陽有腫癰,在頸八日死,發血膿十日死。

創疽發,身先癢後痛。此故傷寒寒氣入臟,篤發為創疽。九日可刺,不刺九十日死。

尻腰太陽脈有腫,交脈屬於陽明。癰在頸十日死,發膿血七十日死。

尻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心陽明、少陽,八日死,發膿血八十日死。

頭陽明脈腫癰,在尻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股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太陽十七日死,發膿血百日死。

肩太陽太陰脈在腫癰,在脛八日死,發膿血四百日死。

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脅八日死,發膿血六百日死。

手陽明脈有腫癰,在腋淵一歲死,發膿血二歲死。

黑疽發腋淵死;黑疽發耳中如米,此大疽死;黑疽發肩不死可治;黑疽缺盆中,名曰伏癰死,不治;黑疽發胸可治;黑疽發肘上下,不死可治;赤疽發陰股,堅死,濡可治;赤疽發髀樞(昌朱反),六日可治,不治出歲死;赤疽掌中可治;髀解際,指本黑、頭赤死;赤疽發陰死不治;黑疽發肥腸死;黑疽發膝臏,堅死,濡可治;黑疽發趺上,堅死;足下久癰,色赤死,不可治。

又云:夫癰疽者,初發始微,多不為急,此實奇患,惟宜速療之,療之不若速,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且述所懷,以悟後賢。謹條黃父癰疽論,論癰所著,緩急之所,死生之期,期如有別癰之形色、難易之療如下:

發皮肉,淺腫高而赤,貼即消,不療先愈。

發筋肉,深腫下而堅,其色或青、黃、白、黑,或復微熱而赤,宜急療之,成消中半。

發附骨者,或未覺內肉,內肉已殃,已殃者癰疽之甚者也。

發背外,皮薄為癰,皮堅為疽。如此者多現先兆,宜急療皮堅甚大者,多致禍矣。

《太素經》云: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已,已則含豕膏,毋冷食,三日而已。(今按:《劉涓子方》癰疽極者十八種云則是也。)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熱也)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鑠(書藥反)。其色不樂,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今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逆焫之。(今按:《劉涓子方》"癰發四五逆焫之"此七字無。)

發於腋下赤堅,名曰朱疽。治之用砭石,欲細而長,數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俠嬰,急治之。(今按:《劉涓子方》作"鼠膏"。)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發於臆者,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蔞瓜,常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治,十歲死,死後膿自出。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銼連翹草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三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發於股胻,名曰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尻,名曰兌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四十日死矣。

發於股(故戶反)陰,名曰赤絕。不急治,六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六十日而死。

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破,破之死。須其柔,乃破之者生。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丈夫陰器曰陽,婦人陰器曰陰)者百日死,發於陰者四十日死。

發於脛,名曰兔齒。其狀赤至骨,急治,不治害人也。

發於踝,名曰走緩。其狀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不死。

發於足上下(足跌上下也),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色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旁,名曰厲疽。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活,不然則死矣。

又云:身有五部:伏菟一;腓二,腓者,踹(都館反)也;背三;五臟之輸四;項五。五部有癰疽者死。

又云:楊上善曰:癰生所由,凡有四物也:喜怒無度,爭氣聚生癰,一也;飲食不依節度,縱情不擇寒溫為癰,二也;臟陰氣虛,腑陽氣實,陽氣實盛生癰也,三也;邪客於血,聚而不行,生癰,四也。癰疽一也,癰之久者,敗骨名疽也。

又云:夫積石成山,積氣成癰,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皆由不去脆(青碎反)微故也。

《病源論》云:癰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疽者,五臟不調所生也。

凡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一尺至三尺者,竟體膿,膿成,九孔皆出。諸氣憤郁,不遂志欲者,血氣蓄積,多發此疾。

凡發腫高者,疹(恥忍反)源淺。腫下者,疹源深。大熱者易治,小熱者難治。

凡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疽癤。

凡人汗入諸食中,食之則作疔瘡、癰癤。

凡銅器蓋食,汗入食,食之令發惡瘡內疽。

凡鯽魚膾合豬肝肺,食發疽。

凡醉,強飽食,不幸發疽。

《醫門方》云:凡癰腫發於背,欲得高,高即腫浮,淺在外,縱結膿者,亦多瘥;腫不高,沉在肉裡者,其腫深,膿潰向內必死。

《範汪方》云:經言:五臟不調,致疽;六腑不和,生癰。疽急者,有十:一曰瘭疽者,急者二三日殺人,緩者十餘日;二曰癰疽,急者十餘日殺人,緩者一月;三曰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年;四曰水疽,所發多在手足,數年猶可治。疽者有數十種,要如此。癰之疾,所發緩地不殺人,所發若在險地,宜令即消,若至小膿,猶可治,至大膿者致禍矣。

一為腦(乃道反)戶,在玉枕下一寸;二為舌本;三為懸壅;四為頸節;五為胡脈;六為五臟俞;七為五系;八為兩乳;九為心鳩尾;十為兩手魚際;十一為腸屈之間;十二為小道之後;十三為九孔;十四為兩脅腹;十五為神主之舍。凡四十五處不可傷,而況於疽乎?若癰發此地,遇良醫,能令不及大膿者,可救,至大膿者害及矣。

癰疽脈洪粗難治,脈微澀者易愈。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惡寒,癰也。

癰起於節解過,遇頑醫不能即消,令至大膿者,豈膏藥可得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