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八 (1)
卷之八 (1)
1. 卷之八
2. 果部
3. 陳皮
(附:肉、核、葉)
味苦、辛,氣溫。生江南,惟廣州者勝。此橘皮也,今人多以柑袖皮充之。夫橘實小,皮紋細,色紅而薄,內多筋脈,瓣味酢,皮味苦辛;柑皮紋粗,色黃而厚,內多白膜,瓣味甘,皮味甘多辛少;柚大小如橙,皮最厚而黃,瓣味酢,皮味甘而不甚辛,以此別之可耳。且橘皮性溫,柑、柚皮性冷,柑皮猶可,柚皮則懸絕矣。
橘未黃,其氣猛烈,採為青皮;近冬赤熟,氣味稍緩,採名橘紅,俱陳久者佳。入脾、肺氣分。凡使,芳香之品,不見火,則力全也。
主下氣,消食,化痰,破結,止嘔、咳,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痎瘧,霍亂,止泄,並氣痢,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大腸秘塞,去寸白蟲。
按: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瀉升降藥,各臻其效。留白,和中理胃;去白,消痰(注:原作「淡」顯誤,改)下氣。中脘胸膈之邪,同蒼朮、厚朴用;表邪,同生薑、蔥白、羌防之類用;大腸氣秘,同杏仁用;大腸血秘,同桃仁用;脾中冷積,合甘草、鹽花用。
若中氣虛,氣不歸元者,忌與耗氣藥同用;陰虛有火嘔吐,不宜與溫熱香燥藥同用;陰虛咳嗽,不宜與半夏、南星等同用;瘧疾寒甚者,亦勿施。
附:肉,主止渴。多食,令人氣逆生痰。
附:核,味苦,氣平。入肝經。主腰痛,疝痛。
附:葉,味苦,氣平。入肝經氣分。主胸膈逆氣,肺癰、脅癰、乳癰。
白話文:
陳皮
陳皮味苦、味辛,性溫。產於江南一帶,其中以廣州產的品質最好。這是橘子的皮,現在很多人用柑橘或柚子的皮來冒充。橘子果實小,皮的紋路細緻,顏色紅而且薄,裡面有很多筋脈,果瓣味道酸,皮的味道苦又辛;柑橘的皮紋路粗糙,顏色黃而厚,裡面有很多白色的膜,果瓣味道甜,皮的味道甜味多而辛味少;柚子大小像橙子,皮最厚而且是黃色的,果瓣味道酸,皮的味道甜但是不太辛辣,用這些來區分就可以了。而且橘子皮性溫,柑橘、柚子皮性冷,柑橘皮還算可以,柚子皮就完全不適合了。
橘子還沒變黃時,它的氣味猛烈,採收下來的叫做青皮;快到冬天時,橘子變紅成熟,氣味稍微緩和,採收下來的叫做橘紅,這兩種都以存放久的為好。它們入脾經和肺經。凡是使用芳香的藥材,不要經過火烤,才能保持它的藥效。
陳皮主要作用是降氣、幫助消化、化痰、破除硬結、止嘔、止咳、治療反胃、胃部嘈雜不適、時常吐清水、瘧疾、霍亂、止瀉、治療氣痢、消除膀胱中的熱氣和積水、治療五淋病、幫助小便、治療大腸便秘、去除寸白蟲。
總結:橘子皮,苦味可以泄、可以燥濕,辛味可以散開,溫性可以調和,它治療各種疾病,主要是利用它理氣燥濕的功效。和補藥、瀉藥、升藥、降藥一起使用,都能發揮它們各自的功效。留下白色的部分,可以調和脾胃;去除白色的部分,可以消痰、降氣。治療胸部和膈膜之間的邪氣,可以和蒼朮、厚朴一起用;治療表面的邪氣,可以和生薑、蔥白、羌活、防風等一起用;治療大腸氣滯不通,可以和杏仁一起用;治療大腸血滯不通,可以和桃仁一起用;治療脾胃冷積,可以和甘草、食鹽一起用。
如果中氣虛弱,氣不能歸於丹田的人,不要和耗氣的藥物一起使用;陰虛火旺引起嘔吐的人,不適合和溫熱、香燥的藥物一起使用;陰虛咳嗽的人,不適合和半夏、南星等藥物一起使用;瘧疾寒冷症狀嚴重的人,也不要使用。
附:肉
橘子肉,主要作用是止渴。多吃會讓人氣逆,產生痰。
附:核
橘子核,味苦,性平。入肝經。主要治療腰痛、疝痛。
附:葉
橘子葉,味苦,性平。入肝經的氣分。主要治療胸膈氣逆、肺癰、脅癰、乳癰。
4. 青皮
見陳皮條。入肝、膽經。凡使,以湯浸去瓤,切片,醋拌瓦炒用。
主胸膈氣逆,左脅積氣,小腹疝痛,溫瘧,乳腫。
按:橘皮治高,故入脾肺;青皮治低,故入肝膽。益肝膽屬木,宜舒不宜郁,青皮色青氣烈,味苦而辛,制之以醋,二經之氣自疏通而不滯矣。若二經虛者,或先補後用,或與補藥同用,又不可執一也。血鬱則炒黑用之,小兒有積,更不可少。但最能發汗,有汗者忌用。
白話文:
青皮,其用法和特性可參考陳皮的說明。它主要作用於肝經和膽經。使用時,要先用熱水浸泡去除內部的白色瓤,然後切成薄片,用醋拌勻後在瓦片上炒過再使用。
主要治療胸膈氣逆、左邊脅肋積氣、小腹疝痛、寒熱交替的瘧疾,以及乳房腫脹。
說明:橘皮主要治療氣往上衝的病症,所以歸入脾經和肺經;青皮主要治療氣往下的病症,所以歸入肝經和膽經。肝膽五行屬木,宜於舒暢而不宜鬱結,青皮顏色青綠,氣味強烈,味苦而辛,用醋來炮製它,可以使肝經和膽經的氣機疏通而不阻塞。如果肝經和膽經虛弱的人,應該先補養身體再使用,或者和補藥一起使用,不可以固執地只使用一種方法。如果因血瘀導致的病症,可以炒黑後使用。小孩子有積食的情況,更少不了使用青皮。但是青皮最容易發汗,所以有汗的人忌用。
5. 烏梅
(附:白梅霜)
味酸、澀,氣溫、平。脾、肺經血分藥。忌豬肉。凡使,去核,微炒。造法:取青梅籃盛,突上薰黑,若以稻灰淋汁,濕潤蒸過,則肥澤不蠹。
主生津,下氣,除煩滿,止嗽,消痰,吐逆,霍亂,瘴瘧,冷熱痢,蛔厥,酒毒,好唾,及諸虛勞骨蒸,肢體麻痹,燒灰傅一切惡瘡胬(注:原作努,顯誤,改)肉,解魚毒、硫毒。
附:白梅霜。造法:取青梅以鹽漬之,日曬夜漬,十日而霜上矣。味酸、咸。主同烏梅。
按:烏梅、白梅所主,皆取其酸收之義,惟仲景治蛔厥,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食之津生者,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膽液,肝為乙木,膽為甲木,所謂曲直作酸,類相感也。不然,他物酸者,何以不生津耶?
白話文:
烏梅
味道酸澀,性質溫和而平和。歸屬於脾經和肺經的血分藥。服用時忌食豬肉。凡是使用,都要去掉核,稍微炒過。製作方法是:將青梅放入籃子中,用煙燻黑,或是用稻草灰淋汁,使其濕潤後蒸過,這樣就能變得肥厚潤澤而不被蟲蛀。
主要功效是生津止渴,降氣,消除煩悶脹滿感,止咳,化痰,止嘔逆,治療霍亂、瘴氣引起的瘧疾、冷熱痢疾、蛔蟲引起的腹痛,解酒毒,治療多口水,以及各種虛勞骨蒸(因陰虛火旺導致的潮熱盜汗),肢體麻木等症狀。燒成灰外敷可以治療各種惡瘡及增生的肉芽組織,也可以解魚的毒和硫磺的毒。
附:白梅霜
製作方法是:將青梅用鹽醃製,白天曝曬,晚上浸泡,大約十天就會產生霜狀物。味道酸鹹。功效與烏梅相同。
說明:
烏梅和白梅主要都是取其酸味收斂的特性來發揮作用,只有張仲景治療蛔蟲引起的腹痛時,是利用蛔蟲遇酸會停止活動的原理,這點稍有不同。吃烏梅之所以能生津止渴,是因為人的舌頭下有四個孔竅,其中兩個連通膽汁。肝臟屬乙木,膽囊屬甲木,所謂彎曲伸展產生酸味,這是同類相感的原理。如果不是這樣,其他酸味的東西,又為什麼不能生津止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