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七 (12)
卷之七 (12)
1. 大蒜
味辛,氣溫。有毒。凡使,用獨子者佳。服補藥人不可食。
主背癰惡瘡,疥癬,丹毒,蛇蟲蜈蚣咬,並搗貼之,或隔蒜艾灸;又治水惡,瘴氣,疫氣,蠱毒,中暑,霍亂轉筋,腹痛,嚼爛溫水送下;貼足心,止衄血。
按:蒜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癰腫,化癥積肉食,北方食麵,尤不可無。但辛散氣熱助火,有傷肺、損目、昏神伐性之害。灸法用之,勝於用藥,令毒氣發泄,自然解散。惟頭及項以上,切不可用,恐引氣上,更生大禍也。
白話文:
大蒜,味道辛辣,性味溫熱,帶有毒性。凡是使用大蒜,以獨頭蒜為佳。服用補藥的人不宜食用。
主要治療背部的癰瘡、惡性腫瘡、疥癬、丹毒,以及被蛇、蟲、蜈蚣咬傷,可以搗爛敷貼患處,或隔著蒜片進行艾灸;又可以治療水土不服引起的疾病、瘴氣、傳染病、蠱毒、中暑、霍亂引起的抽筋、腹痛,可以嚼爛後用溫水送服;貼在腳心,可以止鼻血。
說明:大蒜氣味強烈,能疏通五臟,通達各個孔竅,祛除寒濕,辟除邪氣,消散癰腫,化解積聚的食物和肉類。北方人吃麵食,尤其少不了大蒜。但它性味辛散,氣味溫熱,助長火氣,有傷害肺、損害眼睛、使人昏沉、耗損精氣的害處。用艾灸的方式使用大蒜,勝於用藥,可以使毒氣發散,自然消解。只有頭部和頸部以上,絕對不可以使用大蒜,恐怕會引氣上逆,反而造成更大的災禍。
2. 小蒜
(附:山蒜)
味辛,氣溫。有小毒。腳氣,風病人,及時病後,均忌。
主霍亂吐(注:「吐」後似有脫漏)雞瘕,蠱毒,溪毒,傅蛇蟲沙蝨、疔腫諸瘡。
附:山蒜,味辛,氣溫。以醋磨,傅積塊血瘕多效。
白話文:
小蒜,味道辛辣,性質溫熱,帶有輕微毒性。患有腳氣病、風病,以及剛生過病的人,都應該避免食用。
主要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這裡可能遺漏了部分文字),還能治療雞瘕(腹中腫塊)、蠱毒、溪毒,外敷可以治療被蛇蟲、沙蝨叮咬,以及各種疔瘡腫毒。
附註:山蒜,味道辛辣,性質溫熱。用醋磨成汁外敷,對於治療積塊、血瘕等病症效果很好。
3. 甜瓜蒂
(附:瓜、子)
味苦,氣寒。有毒。生各處。其類最繁,有青、白二種,其形、其子、其色、其瓤,俱不一樣。凡使,用青綠色瓜,氣足時其蒂自然落在蔓上,採系屋東有風處吹乾用。兩蒂兩鼻,及沉水者,殺人。
主黃疸,瘜肉,腦內寒熱齆,吐風熱痰涎,風眩頭痛,癲癇,喉痹,頭目有濕氣,諸果食填塞胸中。
按:瓜蒂性急,能吐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舒暢。《經》云高者越之,在上者湧之,古方瓜蒂散是也。惟諸亡血家,久病胃弱,產後均禁用。
附:瓜,味甘,氣寒、滑。主止渴,消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壅氣,治口鼻瘡,暑月食之不中暑。多食,損陽氣,秋必作痢。
附:子,捶油,水調末服,止月水太過。
白話文:
甜瓜蒂
(附:瓜、子)
味道苦,性質寒涼,有毒。各地都有生長。種類非常多,有青色和白色兩種,它們的形狀、籽、顏色、果肉都不一樣。凡是使用,要用青綠色的瓜,在它氣味充足的時候,瓜蒂自然會從藤蔓上脫落,採摘後掛在屋子東邊通風的地方吹乾使用。兩個蒂和兩個鼻(瓜蒂上的突起物),以及會沉水的瓜蒂,都是會致命的。
主要治療黃疸病、鼻息肉、腦內寒熱引起的鼻塞、嘔吐風熱痰涎、風眩引起的頭痛、癲癇、喉嚨腫痛、頭部眼睛有濕氣,以及各種水果食物塞滿胸腔。
說明:瓜蒂藥性猛烈,能催吐上焦的有形之物,這樣肝氣就能得到舒展。《黃帝內經》說:「高位的病邪要使它越過而下,在上的病邪要使它嘔吐出來」,古代的瓜蒂散就是這個道理。只是各種失血的病人、久病體弱的人、產後的婦女都禁止使用。
附:瓜,味道甘甜,性質寒涼而滑潤。主要用於止渴、消除煩躁和發熱、利尿、疏通三焦壅滯的氣、治療口鼻瘡,夏天食用可以預防中暑。但吃多了會損傷陽氣,秋天一定會導致痢疾。
附:子,捶打出油,用水調成末服用,可以止住月經量過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