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七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0)

1. 山藥

味甘,氣溫、平,一云涼。入藥野生者為勝,供饌則家種者為良。入肺,脾經。凡使,取皮赤,四面有須者,銅刀刮去赤皮,洗去涎,蒸過日乾,炒黃用。

主健脾胃,補陰虛,療乾咳,止腰痛,消腫硬,闢霧露,又治泄精,皮燥,驚悸,瀉痢。

按:山藥,色白歸肺,味甘歸脾。其言益腎者,金為水母,金旺則水生有源;土為水仇,土安則水不受侮,此腎氣丸以其涼而能補,而用之強陰也。惟和麵飪食則動氣;為其不能制面毒也。

白話文:

山藥,味道甘甜,性質溫和、平和,也有人說是涼性的。用來入藥以野生為佳,用來做菜則以家種的比較好。歸入肺經和脾經。凡是使用山藥,要選取外皮紅色、四面有鬚的山藥,用銅刀刮去紅色的外皮,洗去黏液,蒸過後曬乾,再炒黃後使用。

主要功效是健壯脾胃,補養陰虛,治療乾咳,止腰痛,消除腫塊硬塊,驅散霧氣和露水帶來的寒邪,又能治療遺精、皮膚乾燥、心悸、腹瀉痢疾。

說明:山藥,顏色白入肺,味道甘甜入脾。說它能補腎,是因為金能生水,金氣旺盛則腎水來源充足;土能剋水,土氣安穩則腎水不受欺侮,所以腎氣丸用山藥,是因為它性涼而能滋補,用來加強腎陰。但是如果和麵粉一起烹煮食用則會引起脹氣,這是因為它不能壓制麵粉的毒性。

2. 白芥子

(附:莖葉)

味辛,氣溫。有數種:一白芥,中空性脆,子色白,如白粱米;一青芥,似菘有毛,大葉,子細青色;余紫芥、花芥、石芥之類,皆菜茹之美者,子亦可入藥用,不如白芥子之辛烈甚也。凡使,用莖大中實者,其子入藥尤勝,煎湯不可太熟,熟則力減。

主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燒煙及服,辟邪魅。

附:莖葉,味辛,氣溫。主冷氣,功與子同。

按:白芥子,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性頗猛利。丹溪曰: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則性之猛利可知,古方同甘遂、大戟之苦寒,為控涎丹,內而臟腑,外而皮膜,誠祛痰之勁旅,然必視痰為何等,而佐以的藥,同蘇子、蘿蔔子之辛溫,為三子養親湯,又必視氣之虛實,藥可籠統概用哉?

白話文:

白芥子,味道辛辣,性質溫熱。它有好幾種:一種是白芥,莖是空心的且脆,種子顏色是白色,像白色的粱米;一種是青芥,外型像菘菜有毛,葉子大,種子細小且青色;還有紫芥、花芥、石芥等等,都是美味的蔬菜,種子也可以入藥使用,但辛辣程度不如白芥子那麼強烈。使用時,選用莖大且內部飽滿的,它的種子入藥效果最好,煎湯時不宜煮太久,煮熟了藥效會減弱。

主要功效是疏通氣機、化痰、驅寒溫中、消腫止痛,治療氣喘咳嗽、反胃、麻木、腳氣、筋骨腰部關節等各種疼痛。燃燒煙霧或服用,可以驅除邪祟。

莖葉,味道辛辣,性質溫熱,主要治療寒氣,功效和種子相同。

總結:白芥子,辛辣能夠進入肺部,溫熱能夠發散,藥性相當強烈。朱丹溪說過,痰在脅下以及皮裡膜外,只有白芥子才能夠到達。可見它的藥性猛烈,古時候的方子會搭配甘遂、大戟這些苦寒的藥,做成控涎丹,可以深入到臟腑、外達皮膜,確實是祛痰的強效藥物,但是必須要區分痰的性質,搭配合適的藥物才能有效。像是搭配蘇子、萊菔子等辛溫藥,做成三子養親湯,又要考慮到氣的虛實,藥物怎可隨意籠統使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