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藊豆

(附:花、葉)

味甘,氣微溫。二月種,蔓生,葉大如杯,團而有尖,花如小蛾,有翅尾,形莢凡十餘樣,白露後結實。有黑白二種:黑名鵲豆,性小冷;惟粗圓白色者入藥。凡使,連殼炒用。

主暖脾胃,補五臟,和中下氣,消暑,除濕熱,止泄痢,消渴,霍亂,解一切草木、酒、河豚魚毒,生嚼及煮汁飲效。

按:萹豆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脾胃經氣分,通利三焦,升清降濁,所以治中宮之病。然亦泥膈,不可單食。

附:花,主女子赤白帶下,乾末,米飲服之。

附:葉,主霍亂,及吐利後轉筋,生搗,以少酢浸汁服;醋煮食,治瘕。惟患寒熱入勿食。

白話文:

(另外附上:花、葉)

味道甘甜,性質稍微溫和。二月播種,藤蔓生長,葉子大如杯子,圓形而帶尖,花朵像小蛾,有翅膀和尾巴,豆莢形狀大約有十幾種,白露之後結實。有黑色和白色兩種:黑色的叫做鵲豆,性質稍微寒涼;只有粗圓白色的才能入藥。凡是使用,都要連著豆殼一起炒過。

主要可以溫暖脾胃,補養五臟,調和中焦的氣機,降下逆氣,消除暑氣,去除濕熱,止瀉痢,治療消渴病(糖尿病),霍亂,解除各種草木、酒、河豚魚的毒性,生吃或煮汁飲用都有效。

按:藊豆子,飽滿充實,白色而稍微帶黃,氣味腥香,性質溫和,性情平和,是脾臟的食物,歸入脾胃經的氣分,可以疏通三焦,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所以可以治療中焦的疾病。但是也會黏滯,不宜單獨食用。

附:花,主要治療婦女赤白帶下,將花曬乾磨成粉末,用米湯沖服。

附:葉,主要治療霍亂,以及嘔吐腹瀉後發生的抽筋,將新鮮的葉子搗爛,用少許醋浸泡後取汁飲用;用醋煮食,可以治療腹中硬塊。但是患有寒熱病的人切勿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