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0)
1. 威靈仙
味苦,性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生各處。莖方,葉相對,花淺碧色,根甚密稠,先眾草而生,不聞水聲者良。忌茗、麵湯。凡使,去蘆,酒洗。
主諸風,腹內冷滯,心膈痰水,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皮膚風癢,大腸風邪,瘧疾。
按:威靈仙,屬木,治痛風要藥,兼通十二經絡,朝服暮效。其性好走,亦可橫行,多服則宣通太過,疏五臟真氣。
白話文:
味道苦,性屬溫熱。藥性可向上也可向下,是陰中帶陽的藥。生長在各地。莖是方形的,葉子相對生長,花是淺藍色的,根非常茂密稠密,比其他草類先長出來,生長在聽不到水聲的地方的比較好。忌諱和茶、麵湯一起服用。凡是要使用時,要去除蘆頭,用酒洗過。
主要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腹內寒冷積滯,心口和胸膈的痰水,膀胱裡積存的膿水和惡水,腰部和膝蓋的寒冷疼痛,皮膚風疹搔癢,大腸的風邪,以及瘧疾。
說明:威靈仙,五行屬木,是治療痛風的重要藥物,同時也能夠疏通全身十二經絡,早上服用晚上就能見效。藥性喜歡走竄,也可以橫向運行,服用過多則疏通過度,會耗損五臟的真氣。
2. 茵陳蒿
味苦,氣平、微寒。陰中微陽。生各處,泰山者良。葉細,雖同青蒿,但背白色,不結花實,三月採,秋冬莖梗不調,至春舊枝復發。入膀胱、脾、胃經。凡使,勿犯火。
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小便不利,時疾熱狂,除瘴瘧,去伏瘕。
按:茵陳,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仲景治陽黃,用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也。若陰黃,則用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各隨寒熱而佐以大黃、附子耳。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和,稍微偏寒。屬於陰性中帶有微弱陽性的藥材。各地都有生長,以泰山出產的品質最好。葉子細小,雖然和青蒿相似,但背面是白色的,不會結花和果實。在三月採收,秋冬時莖梗會枯萎,到春天時舊的枝條又會重新生長。藥性歸膀胱經、脾經和胃經。凡是使用時,不要接觸到火。
主要治療風濕引起的寒熱病邪,以及熱邪鬱結造成的黃疸病,小便不順暢,時疫引起的發熱狂躁,還可以去除瘴氣和瘧疾,以及消除體內潛伏的腫塊。
總結來說:茵陳是去除濕氣、疏散熱結的重要藥材。張仲景治療陽黃病,使用茵陳梔子大黃湯,是治療濕熱型的黃疸;使用梔子柏皮湯,是治療燥熱型的黃疸。如果苗子生長在水澇的環境,就會形成濕熱型黃疸;如果生長在乾旱的環境,就會形成燥熱型黃疸。對於濕熱型黃疸,就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對於燥熱型黃疸,就用滋潤的方法治療。如果是陰黃病,就用茵陳附子湯治療。大體上都是以茵陳為主要的藥材,然後根據病情的寒熱性質,分別佐以大黃或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