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

1. 乾漆

味辛,氣溫。有毒。降也,陽中陰也。其木如柿,其葉如椿。通行腸胃,入肝行血。半夏為使,畏雞子,忌油脂。凡使,捶碎炒熟,免損人腸胃。若是熟乾漆,亦有燒存性者。

主風寒濕痹,止咳嗽,消瘀血痞結,腰痛,九種心痛,腹肋堅積滯氣,小腸疝痛,女子疝瘕,去長蟲、蛔蟲。

按:乾漆,屬金,有水與火,為削年深堅積血滯之藥。丹溪云:性急而能飛補,用之中節,則積滯去後,補性內行,人所不知。故咳嗽,骨蒸勞瘵,因瘀血而致者,用之去瘀而病已,非用之治病也。毒發以蟹解之。生漆瘡者,杉木湯、紫蘇湯、蟹湯,浴之良。

白話文:

半夏

藥性: 味辛,性溫。有毒。具有下降之性,屬陽中陰藥。其根莖形狀像柿子,葉子像椿樹。

功效: 通行腸胃,入肝行血。

配伍: 以半夏為使藥,忌與雞蛋同用,也不宜與油脂類食物同食。使用時應將半夏搗碎炒熟,避免損傷腸胃。若與乾漆同用,可選擇燒存性乾漆。

主治: 風寒濕痺,咳嗽,瘀血痞結,腰痛,九種心痛,腹肋堅積滯氣,小腸疝痛,女子疝瘕,驅除長蟲、蛔蟲。

藥理分析: 乾漆屬金,兼具水與火之性,為治療多年積聚之血滯的良藥。丹溪先生認為,乾漆性急且能快速補益,用藥需適度,方能使積滯去除後,補益之性內行,此乃用藥之妙。因此,咳嗽、骨蒸勞瘵等因瘀血導致的疾病,使用乾漆可去除瘀血而痊癒,而非直接治療疾病本身。若發生中毒,可用蟹肉解毒。生漆引起的瘡瘍,可用杉木湯、紫蘇湯、蟹湯浸浴治療。

2. 檳榔

味苦、辛、澀,氣溫。味厚氣輕,沉而降,陰中陽也。生交州者味甘,廣州者味澀。頭圓,矮毗者為榔,力大;形尖、紫文者為檳,力小。須存坐正穩,心堅有錦紋者佳。入胃、大腸經。凡使,以刀刮去底,切勿經火。

主消穀,逐水,除痰癖,宣利臟腑壅滯,風冷氣,腳氣,癥結,及心痛積聚,瀉痢後重,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諸瘧瘴癘,殺三蟲,伏屍,寸白。

按:檳榔,苦破氣,辛散邪,性沉重如石,故能泄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能墜諸藥,至於下極,所以治諸氣後重如神。

白話文:

檳榔

檳榔味苦、辛、澀,性溫。藥性厚重,氣輕,沉降,屬陰中之陽。生長於交州的檳榔味甘,生長於廣州的檳榔味澀。頭圓而矮胖者名為榔,力氣較大;形狀尖銳而帶有紫色紋路者名為檳,力氣較小。好的檳榔,須根要茂密且坐落平穩,果實堅硬並帶有錦紋。

檳榔入胃、大腸經。使用時,應以刀刮去底部,切勿經火炙烤。

主治: 消化不良,利水,除痰癖,宣通臟腑壅滯,風寒氣,腳氣,癥結,心痛積聚,瀉痢後重,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各種瘧疾瘴癘,殺三蟲,伏屍,寸白。

按語: 檳榔味苦破氣,辛味散邪,藥性沉重如石,因此能瀉去胸中至高之氣,使其下行,並能墜諸藥物至下極,所以能神效地治療各種氣滯後重之症。

3. 大腹皮

味辛,氣微溫。生嶺表。即檳榔中腹大形扁而味澀者,不似檳榔尖長味良耳。皮外黑色,皮肉皆絲。入脾、胃經。凡使,酒洗後,以大豆汁再洗,曬乾用。

主浮腫,霍亂,瘴瘧,通大小腸,冷熱氣,攻心腹大腸,痰膈醋心,胎氣惡阻脹悶。

按:大腹皮,功同檳榔,但性遲緩,其力稍劣,不似檳榔之性烈也。亦疏通脾胃有餘之痰,氣虛者,加人參用。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微溫。生長在嶺南地區。就是檳榔中腹部較大、扁平且味道澀的那種,不像檳榔那樣尖長且味道好。外皮黑色,皮肉都帶有纖維。歸脾、胃經。使用時,先用酒洗,再用大豆汁洗,曬乾備用。

主治浮腫、霍亂、瘴瘧,通大小腸,冷熱氣,攻心腹大腸,痰膈醋心,胎氣惡阻脹悶。

「大腹皮」的功效與檳榔相似,但性情較為緩和,藥力稍弱,不像檳榔那樣性烈。也能疏通脾胃積聚的痰濕,氣虛的人,可以加入人參一起使用。

4. 淡竹葉

味辛、甘,氣平、寒。陰中微陽,降也。竹類頗多,惟嘗筍味,甜淡第一。然䈽竹堅而節促,體圓質勁,皮如白霜,即水白竹也;苦竹,有白有紫;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餘俱不堪入藥。入肺、胃、心經。

主胃中痰熱,咳逆上氣,熱狂煩悶,壯熱頭痛,頭風,止驚悸,消渴,不睡,喉痹,妊婦頭旋倒地,小兒驚癇天吊,煎汁漱齒血,洗脫肛,壓丹石毒。

按:竹葉,生於中半以上,故主多在上焦,心、肺、胃皆臟腑之居上者,凡新久風邪之煩熱喘促,氣勝之上衝,皆用其甘寒而去客熱,緩脾而益元氣也。

白話文:

竹子的味道辛辣甘甜,性平微寒,屬陰性,但帶有微弱的陽氣,具有下降的特性。竹子的種類很多,但以竹筍的甜淡味道最為鮮美。其中,節間短而堅硬,體型圓潤堅韌,表面覆蓋著白色霜狀物質的竹子,叫做水白竹;而有白色和紫色兩種的竹子,叫做苦竹;外形像篁竹,但生長茂盛的竹子,叫做淡竹。其餘的竹子都無法入藥。

竹子入肺、胃、心經。

主治胃中痰熱,咳嗽逆氣上涌,熱狂煩躁,發熱頭痛,頭風,止驚悸,消渴症,失眠,喉嚨腫痛,孕婦頭暈目眩摔倒,小兒驚癇抽搐,用竹葉煎汁漱口止血,洗滌肛門,解丹石毒。

竹葉生長於竹子中上部位,因此主要作用於上焦,心、肺、胃都屬於上焦的臟腑。凡是新舊風邪引起的煩熱喘促,氣盛上衝的症狀,都可以用竹葉的甘寒之性去邪熱,緩解脾胃功能,增強元氣。

5. 淡竹茹

(附:筀竹茹、苦竹茹)

味甘,氣微寒。系去青近黃者。入胃經。

主傷寒勞復,嘔啘,溫氣寒熱,肺痿唾血,鼻衄,噎膈,五痔,婦人崩中,胎動,小兒熱癇。

附:筀竹茹,主勞熱。苦竹茹,同。

按:竹茹,能解陽明客熱,令土鬱之氣舒暢,而諸症皆瘳也。

白話文:

竹茹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能治療傷寒後體虛、嘔吐、溫病寒熱交替、肺痨咳嗽吐血等病症。它能消除陽明經的熱邪,使脾胃之氣舒暢,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6. 淡竹瀝

味甘,氣寒。凡使,法同牡荊瀝。

主風痰、虛痰在胃膈,使人癲狂;痰在經絡四肢及皮裡膜外,非此不達不行。

按:竹瀝,性滑流利,走竅逐痰,故為中風家要藥。凡中風之症,莫不由於陰虛火旺,煎熬津液,結而為痰,壅塞氣道,不得升降,熱極生風,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痹不仁。竹瀝遍走經絡,有搜剔之能,甘寒能益陰除熱,所以中風藥中不可少,凡屬熱痰為病不可缺,其功既可去痰,又能養血,而陰虛之有大熱者,尤宜也。

白話文:

竹瀝味甘性寒,使用方法與牡荊瀝相同。主治風痰、虛痰停滯胃膈,導致癲狂;以及痰阻經絡四肢、皮裡膜外,其他藥物無法到達的地方。竹瀝性滑流利,能穿透關竅,驅逐痰邪,是治療中風的重要藥物。中風多因陰虛火旺,耗損津液,形成痰液阻塞氣道,導致氣機升降失調,熱極生風,突然昏倒或肢體麻木。竹瀝能暢通經絡,具有疏通解鬱的作用,甘寒性質又能滋陰清熱。因此,中風治療中不可缺少竹瀝,凡是熱痰引起的疾病,都應選用。竹瀝不僅能化痰,还能滋养血液,尤其適合陰虛陽亢者服用。

7. 竹黃

味甘,氣寒。生天竺國。今諸竹亦有之,系大竹津氣結成,形如黃土,須防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

主中風失音不語,鎮心,明目,小兒驚癇天吊,製藥毒發熱。

按:竹黃,涼心經,去風熱,性多和緩,尤宜小兒,功用同竹瀝,而無寒滑之患。

白話文:

【性質】味甜,氣味寒冷。原產於天竺國,現在各地的竹子中也能找到,是由大型竹子中的氣體凝結而成,形狀類似黃土,使用時需注意防止與骨頭、葛粉等雜物混用。

【功效】能治療中風引起的失語和聲音不清,安定心神,明目,對小兒的驚癇和抽搐有療效,用於調製藥物時,可發散熱毒。

【註解】竹黃,有清涼心經、消散風熱的功效,性質平和緩慢,特別適合小兒使用,其功效與竹瀝相似,但沒有寒涼滑膩的副作用。

8. 牡荊子(附:葉)

味苦,氣溫。生田野。有青赤兩種,用惟取青者。因莖堅勁,故以牡稱。入肝、胃經。防己為使,惡石膏。

主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濕痰,白濁,小腸疝氣。

附:葉,燒煙薰湧泉穴,治腳氣,痛處汗出即愈。

白話文:

這種草藥味道苦,性溫,生長在田野裡。有青色和紅色兩種,使用時只選用青色的。因為莖很堅硬,所以稱之為「牡」。它進入肝經和胃經。防己是它的使藥,而石膏是它的惡藥。

主要功效是去除骨骼間的寒熱,通暢胃氣,止咳逆,降氣,祛除濕痰,治療白濁,以及小腸疝氣。

另外,它的葉子可以燒成煙,熏湧泉穴,用於治療腳氣,患處出汗後即可痊癒。

9. 牡荊瀝

味甘,氣平。薑汁為使。凡使,採新莖,截二尺長,架兩片磚上,中用緊火炙之,兩頭以器承取,熱服。

主心悶煩熱,頭風旋運目眩,心漾漾欲吐,卒失音,小兒心熱驚癇。

按:牡荊瀝,氣平味甘,化痰去風為妙藥,與竹瀝同功。並以薑汁助送,則不凝滯。但氣虛不能食者用竹瀝,氣實能食者用荊瀝。

白話文:

牡荊瀝

的味道甘甜,性平。可以用薑汁來引導藥力。

使用方法

選用新鮮的牡荊莖,切成兩尺長,架在兩塊磚頭上,用猛火烘烤,兩端用器皿接取流出的汁液,趁熱服用。

主治

心煩悶、發熱、頭痛眩暈、眼花、心慌欲吐、突然失聲、小兒心熱驚厥。

註解

牡荊瀝性平味甘,是化痰去風的妙藥,功效與竹瀝相似。用薑汁引導,可以避免藥力凝滯。體虛不能進食者,宜用竹瀝;體質強健,能進食者,宜用牡荊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