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酸棗仁

味酸,氣平。生北地。似棗木而皮細,花似棗花,八月結實,似棗而圓小,味酸。採實,取核中仁。入肝經。凡使,炒仁用。

主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運,久泄,虛汗,煩渴,及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痠痛,濕痹。

按:酸棗仁,本入肝經,而心則其所生者也,脾則其所制者也,膽又其相依之腑,故併入之。《聖惠方》云:膽虛不眠,寒也,炒熟為末,竹葉湯調服。蓋肝膽相為表裡,血虛則肝虛,肝虛則膽亦虛,得熟棗仁之酸,溫以旺肝氣,則木來剋土,脾主四肢,又主困倦,所以睡也。《濟眾方》云:膽實多睡,熱也。

生研為末,薑茶湯調服,亦以棗仁秋成者也,生則全金氣而能制肝木,肝木有制,則土不受侮,而運行不睡矣。

白話文:

酸棗仁,味道酸,性平和。生長在北方地區。外形像棗樹但樹皮細緻,花朵像棗花,八月結果實,果實像棗子但比較圓小,味道酸。採收果實後,取出裡面的核仁使用。歸屬於肝經。一般使用時,要將核仁炒過。

主要治療心煩導致失眠、肚臍上下疼痛、血行不順、長期腹瀉、虛汗、煩渴,以及心腹忽冷忽熱、邪氣鬱結、氣滯、四肢痠痛、濕痹等症狀。

說明:酸棗仁,本身歸屬於肝經,而心是肝所生的臟腑,脾則是肝所剋制的臟腑,膽又是與肝互相依存的腑,所以它們都與酸棗仁有關。《聖惠方》提到:膽虛導致失眠,是屬於寒症,將酸棗仁炒熟磨成粉末,用竹葉湯調服。因為肝和膽互為表裡,血虛則肝虛,肝虛則膽也虛,得到熟酸棗仁的酸味,用溫性的藥性來旺盛肝氣,這樣就能使肝木來剋制脾土,脾主掌四肢,也主管困倦,所以就能使人入睡。《濟眾方》提到:膽實導致嗜睡,是屬於熱症。

將生酸棗仁磨成粉末,用薑茶湯調服,也是因為酸棗仁在秋天成熟,生的酸棗仁保有完整的金氣,能夠制約肝木,肝木受到制約,脾土就不會被欺侮,就能正常運作而不會嗜睡了。

2. 枸杞子

味苦、甘,氣涼。生各處,惟河西甘州,並是大樹,子圓如櫻桃,紅潤甘美,所以為佳。入腎、肺經。根、苗、花俱同。

主去虛勞,補精氣,滋腎潤肺,心病嗌乾,心痛,渴而引飲,腎消,明目。

白話文:

枸杞子,味道是苦中帶甘,性質偏涼。各地都有生長,但以河西甘州產的為最好,那裡的枸杞樹高大,果實圓潤像櫻桃,顏色紅潤而且甘甜美味。它能入腎經和肺經。枸杞的根、莖、葉和花都具有相同的功效。

主要功效是去除虛勞,補益精氣,滋養腎臟、潤澤肺部,可以治療心病引起的咽喉乾燥、心痛、口渴而頻頻飲水、腎虛消渴以及視力模糊等症狀。

3. 地骨皮

(即枸杞根,苗名天精)

味苦、甘,氣寒。升也,陰也。入腎、三焦經。凡使,東流水浸,刮去皮,捶去心,甘草湯浸一宿,焙乾用。

主有汗骨蒸,在表無定風邪,瀉腎水,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晡熱,療上膈吐血,煎湯漱口,止齒血,治風濕痹,去骨槽風。

按:地骨皮苗乃天精,苦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宜之;根乃地骨皮,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宜之,皆三焦氣分之藥,所謂熱淫於內,瀉以甘寒也;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止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分用則各有所主,兼用則一舉兩得。

世用芩連,苦寒治上焦之火,黃檗、知母,苦寒治下焦陰火,久服致傷元氣,而不知枸杞、地骨皮,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而邪火自退之妙。若脾胃弱而泄瀉者,勿入。

白話文:

地骨皮,也就是枸杞的根,它的苗又被稱為天精。

味道是苦中帶甘,性質偏寒涼。藥性是向上升發的,屬於陰性。主要進入腎經和三焦經。使用時,要用從東邊流來的水浸泡,刮去外皮,捶打去除中心,再用甘草湯浸泡一個晚上,烘乾後使用。

主要治療有汗、骨蒸(體內發熱)的症狀,也可用於治療在體表遊走不定的風邪。它能瀉掉腎中的水濕,降低肺中潛伏的火氣,去除胞中的火氣,退除午後發熱的症狀。還能治療上膈部位的吐血,煎湯漱口可以止牙齦出血,治療風濕痺痛,去除牙槽骨的風邪。

總結來說,地骨皮的苗稱為天精,味道苦甘,性涼,適合上焦心肺的虛熱。而它的根,才是地骨皮,味道甘淡,性寒,適合下焦肝腎的虛熱。兩者都是作用於三焦氣分的藥物,屬於用甘寒之性來治療體內熱邪的藥物。枸杞子則味甘性平,有滋潤的作用,能補益身體,但不能退熱,只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屬於平補的藥物。它們單獨使用有各自的功效,一起使用則能兼顧多種療效。

世人常用黃芩、黃連這類苦寒藥來治療上焦的火熱,用黃檗、知母這類苦寒藥來治療下焦的陰虛火旺,但長期服用會損傷身體的元氣。卻不知道枸杞和地骨皮,性味甘寒平和,能補益身體,使精氣充沛,邪火自然消退。如果脾胃虛弱、容易腹瀉的人,則不宜使用地骨皮。

4. 茯苓

(附:赤茯苓、茯苓皮)

味甘、淡,氣平。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松脂入地,千歲為茯苓,大如斗,堅如石者絕勝,輕虛者不佳。白入肺、膀胱經氣分;赤入脾、心、大腸經血分。惡白斂,畏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及酸物。凡使,去皮心,搗細,於水盆中攪濁,浮者濾去之。

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泄泄,腎積奔豚,小兒驚癇,婦人安胎。

附:赤茯苓,主破結氣,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婦人安胎。

附:茯苓皮,主水腫膚脹。

按:白茯苓,氣味淡而滲,上行心脾,下入腎經,先升後降,乃通行三焦之藥。雖云淡滲,然味甘屬土,不走真氣,佐以補藥下行,亦補虛而固腎。東垣云:小便結者能通,多者能止。《素問》云:肺氣盛則便數。肺氣盛者,實熱也,甘淡以滲其熱,故能止也。丹溪云:陰虛者不宜。

乃肺虛、心虛、胞熱、厥陰病者,皆虛熱也,必上熱下寒,脈虛而弱,法當用升陽之藥升水降火,膀胱不約,下焦虛者,乃火投於水,水泉不藏,脫陽之症,其人必肢冷脈遲,法當用溫熱之藥峻補其下,故俱曰不宜也。

白話文:

茯苓,味道甘甜、清淡,性質平和。氣味都比較淡薄,藥性是浮升的,屬於陽性。松樹的樹脂滲入地下,經過千年會變成茯苓,像斗一樣大,質地堅硬如石的最好,輕飄虛浮的品質就不好。白色的茯苓歸肺、膀胱經的氣分;紅色的茯苓歸脾、心、大腸經的血分。害怕白蘞,畏懼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諱米醋和酸味的食物。凡是要使用茯苓,要去除外皮和中心的部位,搗碎研細,在水盆中攪拌混濁,把浮在上面的雜質濾掉。

主要治療胸部、脅肋部位氣機上逆,憂愁憤怒引起的驚悸,心下部位結塊疼痛,忽冷忽熱、煩躁不安,咳嗽氣逆,口渴舌頭乾燥,消渴症,嗜睡,腹部脹大,小便淋漓不盡,胸膈中痰水過多,全身水腫,腎臟積水引起的奔豚氣,小兒驚風癲癇,以及婦女安胎。

附:赤茯苓,主要治療破除氣機鬱結,瀉除心、小腸、膀胱的濕熱,以及婦女安胎。

附:茯苓皮,主要治療水腫,皮膚脹滿。

按:白茯苓,氣味淡薄而有滲透性,向上能走心脾,向下能入腎經,先升後降,是通行三焦的藥物。雖然說它淡滲,但味道甘甜屬土,不耗散真氣,搭配補藥一起使用,可以幫助補藥下行,也能補虛並且固腎。李東垣說:小便不通暢的可以用茯苓來通利,小便太多的可以用茯苓來減少。《素問》說:肺氣太盛就會導致小便次數增多。肺氣太盛,是屬於實熱,用甘淡的藥物來滲泄其熱,所以能止住小便頻繁。朱丹溪說:陰虛的人不宜使用茯苓。

這是因為肺虛、心虛、胞宮有熱、厥陰病的人,都屬於虛熱體質,多半是上熱下寒,脈象虛弱無力,應當使用升陽的藥物來升提水氣、降泄火氣。如果膀胱無法約束,下焦虛寒,是因為虛火向下侵襲水液,導致水液無法收藏,出現脫陽的症狀,這樣的人必定會四肢冰冷、脈搏遲緩,應當使用溫熱的藥物來大力補養下焦,因此說這些情況都不適合使用茯苓。

5. 茯神

(附:神木)

味甘,氣平。

主風眩風虛,五勞口乾,驚悸,多恚怒,虛而小便不利者加用之。

附:神木,心內木也。主偏風口面喎斜,腳氣痹痛,諸筋攣縮,心神驚掣,虛而健忘。

按:茯神、茯苓主皆同,但抱根而生,有依附之義,故風眩心虛、魂魄不安者,乃其專掌也。

白話文:

茯神的味道是甘甜的,藥性平和。

主要可以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身體虛弱引起的頭暈,以及五勞造成的口乾舌燥、心悸、容易發怒,還有因為虛弱導致小便不順暢的情況,可以加用茯神來治療。

附註:神木,指的是心臟內部的木氣。主要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腳氣麻痹疼痛、各種筋脈攣縮、心神不定驚跳,以及因虛弱引起的健忘。

總之,茯神和茯苓的藥性大致相同,但茯神是環抱樹根生長的,具有依附的特性,所以對於因風邪引起的頭暈、心虛、精神魂魄不安的情況,茯神是特別適用的。

6. 吳茱萸

(附:食茱萸)

味辛,氣溫。有小毒。氣味俱厚,陽中陰也,半浮半沉。生吳地者勝。以小而陳者入藥,閉口者不用。入脾經血分、肝腎經氣分。蓼實為使,惡丹參,伏石。凡使,深湯浸去苦烈汁,七次始用。

主溫中下氣,痰冷逆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絞痛,厥陰痰涎頭痛,衝脈為病,逆氣裡急,陰毒腹痛,吞酸泄瀉,疝氣,腳氣,水腫,大腸壅氣,遍身𤸷痹刺痛,殺三蟲,齒䘌,鬼魁疰氣。

按:吳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所主皆散寒溫中、燥濕解鬱之功而已。古云川椒善下,吳茱萸善上,食茱萸者,有沖膈、沖眼之害,何以咽喉、口舌生瘡者,醋調末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宗奭云: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謂之上行不下,似不然也。

附:食茱萸,一名辣子,味辛、苦,氣大熱。主心腹冷氣痛,食不消,冷痢,帶下。

按:辣子,能暖胃燥濕,功同吳茱萸,但力少劣爾。

白話文:

吳茱萸:

味道辛辣,藥性溫熱,帶有輕微毒性。氣味濃郁,屬於陽中有陰的藥物,藥性半浮半沉。產於吳地的品質最佳。入藥選用顆粒小且陳久的,開口的不能用。主要進入脾經的血分,以及肝腎經的氣分。以蓼實作為藥引,忌與丹參同用,會被石伏所抑制。凡是要使用,需用熱水多次浸泡,去除苦味和強烈的刺激性,浸泡七次後才可使用。

主要功效是溫暖中焦、降逆氣,可用於治療痰濕寒冷引起的逆氣、飲食不消化、心腹部位因寒冷引起的絞痛、厥陰經絡的痰涎引起的頭痛、衝脈發病引起的逆氣、腹內急迫疼痛、陰毒引起的腹痛、吞酸、泄瀉、疝氣、腳氣、水腫、大腸脹氣、全身麻木刺痛,還能殺滅三蟲、治療牙齒疾病、鬼疰等病症。

吳茱萸,性味辛熱,具有散寒、溫中的作用,苦熱則能乾燥濕氣、堅固臟腑,因此主要功效是散寒溫中、燥濕解鬱。古人說川椒善於往下走,吳茱萸善於往上走。食茱萸有衝擊胸膈、刺激眼睛的害處,為什麼咽喉、口舌生瘡的人,用醋調和食茱萸末敷貼在腳心,一夜之間就能痊癒?宗奭說:「這種藥物降氣最快,腸胃虛弱的人服用後反而會更嚴重。」因此說它只往上走不往下走,似乎不是這樣。

食茱萸:

又名辣子,味道辛辣、苦澀,藥性大熱。主要治療心腹冷痛、飲食不消化、冷痢、婦女白帶等症狀。

食茱萸,能夠溫暖胃部、乾燥濕氣,功效與吳茱萸相似,但藥力較為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