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6)

1. 石硫黃

味酸,氣溫。有毒。產處必有溫泉,作硫黃氣。有二種:石硫黃,生南海琉球;土硫黃,生廣南。以嚼之無聲者佳,舶上倭硫黃亦佳。曾青為使,畏細辛、樸消、鐵、醋,忌一切血,犯之令人泄死。凡使,以蘿蔔剜空,入硫在內合定,稻糠火煨熟,去其臭氣,以紫背浮萍煮過,消其火毒,以皂莢湯淘之,去其黑漿。一法:或以絹袋盛,入無灰酒,煮三伏時,或入豆腐內煮,或貫入豬大臟內煮。

中其毒者,黑錫煎湯,及豬肉、鴨羹可解。

主暖腎壯陽,筋骨頑痹,冷秘冷瀉,痃癖積聚,小兒慢驚,及諸瘡疽,殺內外諸蟲。

按:硫黃秉純陽之精,賦大熱之性,能補命門真火不足。性雖大熱,能疏利大腸,與一於燥澀者不同,中病則止,亦不得過劑。諸瘡用之,取其除濕殺蟲之功耳。古人用必佐以寒藥,雖去拒格之寒,抑恐兼有伏陽在內,不得不如此回互。如無伏陽,只是陰虛,更不必以陰藥佐之也。

白話文:

石硫黃味道酸,氣味溫熱,有毒性。凡是出產石硫黃的地方一定有溫泉,會散發出硫磺的氣味。石硫黃有兩種:一種是石硫黃,產自南海的琉球;另一種是土硫黃,產自廣南。選用時,以咀嚼時沒有聲音的為佳,從外國船運來的倭硫黃也很好。曾青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它怕細辛、樸消、鐵、醋,忌諱接觸一切血液,誤犯會導致腹瀉致死。

使用石硫黃時,要先把蘿蔔挖空,放入硫黃後蓋好,用稻糠火煨熟,去除它的臭味,再用紫背浮萍煮過,消除它的火毒,然後用皂莢湯清洗,去除它的黑色雜質。另一種方法是:或者用絹袋裝好,放入無灰酒中,煮三個伏天;或者放入豆腐中煮;或者塞入豬大腸內煮。

如果中了石硫黃的毒,可以用黑錫煎湯,或者吃豬肉、鴨肉羹來解毒。

石硫黃主要可以溫暖腎臟、增強陽氣、治療筋骨麻木不仁、因寒引起的便秘腹瀉、脅肋部腫塊積聚、小兒慢性驚風,以及各種瘡瘍,還可以殺滅體內外的各種寄生蟲。

總之,石硫黃秉持純陽的精氣,具有大熱的特性,能補充命門的真火不足。它性質雖然大熱,卻能疏通大腸,這和那些乾燥澀滯的藥物不同,只要對症就應該停止使用,也不可以過量。用它來治療各種瘡瘍,是取其去除濕氣、殺滅寄生蟲的功效。古人使用時一定要搭配寒涼藥物,雖然是為了驅散頑固的寒氣,但也是因為擔心體內潛藏陽氣,不得不這樣互相制衡。如果沒有潛藏的陽氣,只是單純的陰虛,就不必再搭配陰性的藥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