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囊藥性賦》~ 上卷 (5)
上卷 (5)
1. 用藥法象
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寒涼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
地有陰陽,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辛甘淡酸苦鹹,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人身之陰陽,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臟為陽,腑為陰;心、肝、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所以知陽中之陰,陰中之陽者,何也?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知其所在,則施針藥也。
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
白話文:
用藥法象
天地都有陰陽之分。天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以及三陰三陽的運行規律,溫、涼、寒、熱四季氣候變化,溫熱屬天之陽,寒涼屬天之陰。
地也有陰陽之分,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變化,以及辛、甘、淡、酸、苦、鹹五味,辛、甘、淡屬地之陽,酸、苦、鹹屬地之陰。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並非絕對。
一天之中,從清晨到中午是天之陽氣最盛的時候,屬於陽中之陽;從中午到傍晚,陽氣漸衰,屬於陽中之陰;從晚上到雞鳴,陰氣最盛,屬於陰中之陰;從雞鳴到清晨,陰氣漸退,屬於陰中之陽。
人體也遵循同樣的規律。人體外為陽,內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臟器屬陰,腑臟屬陽;心、肝、脾、肺、腎五臟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屬陽。因此,要理解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道理,例如冬季疾病多在陰位,夏季疾病多在陽位,春季疾病多在陰位,秋季疾病多在陽位,了解疾病的部位才能正確施治。
以背部為例,背部屬陽,其中背部正中屬陽中之陽,對應心臟;背部兩側屬陽中之陰,對應肺臟。腹部屬陰,其中腹部正中屬陰中之陰,對應腎臟;腹部兩側屬陰中之陰,對應脾臟。
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的關係。
2. 四時用藥法
不問所病或溫、或涼、或熱、或寒,如春時有疾,於所用藥內加清涼風藥;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藥;秋月有疾,加溫氣藥;冬月有疾,加大熱藥,是不絕生化之源也。錢仲陽治小兒深得此理。《內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是為至治。又曰:無違時,無伐化。又曰:無伐生生之氣。此皆常道用藥之法。若反其常道而變生異證矣,則當從權施治。
白話文:
四時用藥法
不論疾病屬溫、涼、熱、寒哪一類,只要是春天生病,所用的藥物中就加入一些性質清涼、疏風的藥;夏天生病,就多加一些寒涼的藥;秋天生病,就多加一些溫暖的藥;冬天生病,就多加一些溫熱的藥。這樣做才能不斷滋養生命生機的根本。錢仲陽治療小兒疾病就非常善於運用這個道理。《內經》說:一定要順應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不要違背自然的和諧規律,這樣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又說:不要違背季節變化,不要損害自然的生化作用。還說:不要損害生生不息的元氣。這些都是用藥的基本原則。如果違反了這些原則而產生了不同的病症,那就應該根據情況靈活處理。
3. 用藥九散
仲景云:銼如麻豆大與㕮咀同,取清汁循其經絡。故治至高之病加酒以煎,去濕加生薑,補元氣以大棗,發散風邪、寒邪以蔥白。膈上痰以細末者,不循經絡,止去脾胃上痰及臟腑之疾。氣味厚者,白湯調服;氣味薄者,煎以和滓服。去下部之疾者,其丸極大而光;中焦之疾者,次之;上焦者,極小。
稠麵糊,取之遲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或欲去濕者,以生薑汁、稀麵糊,取其易化。水浸宿蒸餅為丸及滴水為丸者,又易化也。煉蜜為丸者,取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者,取其遲化而旋旋施功矣。大抵湯者蕩也,去久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徐緩而治之也。
白話文:
用藥九散
張仲景說:藥物要研磨成麻豆大小,與藥渣一起,取其清汁沿著經絡服用。治療非常嚴重的疾病,可以加酒煎煮;治療濕邪,可以加生薑;補益元氣,可以加紅棗;驅散風邪寒邪,可以加蔥白。治療膈上痰飲,則需研磨成細末服用,因為細末不循經絡,只針對脾胃上的痰飲及臟腑疾病。藥物氣味濃厚的,用白開水調服;氣味清淡的,煎煮後連渣一起服用。治療下焦疾病的藥丸,體積要最大且光滑;治療中焦疾病的藥丸,體積次之;治療上焦疾病的藥丸,體積要最小。
稠麵糊,取其藥效緩慢,直至到達下焦,可以加酒或醋,取其收斂和散的作用。如果藥方中含有半夏、南星,或者需要去除濕邪,則要用生薑汁和稀麵糊,使其容易消化吸收。用水浸泡後蒸熟的餅做成的藥丸,以及滴水成丸的藥丸,也容易消化吸收。用蜂蜜煉製的藥丸,藥效緩慢,且藥力循經絡運行。用蠟製成的藥丸,藥效緩慢,且能持續發揮療效。總而言之,湯劑具有迅速的作用,適用於治療久病;散劑具有散邪的作用,適用於治療急病;丸劑藥效緩和,可以緩慢地治療疾病。
4. 用藥身根梢法
凡根之在土者,中半已上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中半已下者,氣脈下行,入土以為梢。病在中焦、上焦者用根,下焦者用梢,則根升而梢降也。
白話文:
凡是植物根部埋在土裡的,根部中間偏上部分的氣脈向上輸送,以滋養植物長出苗芽的部分才是真正的根;中間偏下部分的氣脈向下輸送,深入泥土的部分則視為根的梢端。治療中焦、上焦的病症,用藥材的根部;治療下焦的病症,用藥材的梢部,如此才能達到根部向上提升藥力,梢部向下引導藥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