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珍珠囊藥性賦》~ 上卷 (3)

回本書目錄

上卷 (3)

1. 諸品藥性陰陽論

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鹹甘淡之味,升降浮沉之能,互相氣味厚薄不同,輕重不等,寒熱相雜,陰陽相混。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總而言之,不可混說;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輕清成像,重濁成形。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清中清者,榮養於神;濁中濁者,堅強骨髓。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氣為陽,氣厚為陽中之陽,氣薄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氣厚則發熱。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味薄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味厚則泄。升降浮沉之理,胸中豁然而貫通矣。人徒知藥之神者,乃藥之力也,殊不知乃用藥者之力也。

人徒知辨真偽識藥之為難,殊不知分陰陽用藥之為尤難也。

白話文:

藥物具有寒、熱、溫、涼的特性,酸、苦、辛、鹹、甘、淡的味道,以及升、降、浮、沉的作用,彼此之間氣味濃淡不同,輕重不等,寒熱互相交雜,陰陽互相混合。有時氣味相同而味道不同,有時味道相同而氣味不同。總而言之,不能混為一談;具體而言,每種藥物都有其獨特的功效。源於天地的藥物,會向上運行;源於大地的藥物,會向下運行。輕盈清澈的物質向上,沉重濁滯的物質向下。清陽之氣上升到肌膚毛髮,濁陰之氣下降到五臟。

非常清澈的物質滋養精神;非常濁滯的物質強健骨髓。辛甘味藥物具有發散的陽性作用,酸苦味藥物具有湧泄的陰性作用。氣屬陽,氣濃者為陽中之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容易發散,氣濃則容易發熱。味屬陰,味濃者為陰中之陰,味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容易通行,味濃則容易泄瀉。升降浮沉的道理,此時便豁然開朗了。人們只知道藥物的神奇功效,是藥物本身的力量,卻不知道其實是使用者運用藥物的力量。

人們只知道辨別藥物真偽的難度,卻不知道辨別陰陽,正確用藥的難度更大。

2. 藥性升降浮沉補瀉法

足厥陰肝、足少陽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手少陰心,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手太陽小腸,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足太陰脾、足陽明胃,味甘補苦瀉,氣溫涼寒熱補,瀉各從所宜。

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味苦補咸瀉,氣寒補熱瀉。

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則病,故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命矣。

白話文:

藥性升降浮沉補瀉法

肝膽屬性辛味,偏補辛味,瀉酸味;氣性偏溫,補溫性,瀉涼性。

心臟屬性鹹味,偏補甘味,瀉鹹味;氣性偏熱,補寒性,瀉熱性。

小腸屬性鹹味,偏補甘味,瀉鹹味;氣性偏熱,補寒性,瀉熱性。

脾胃屬性甘味,偏補甘味,瀉苦味;氣性溫涼兼具,寒熱皆可補,瀉法則依實際情況而定。

肺大腸屬性酸味,偏補酸味,瀉辛味;氣性偏涼,補溫性,瀉涼性。

腎膀胱屬性苦味,偏補鹹味,瀉苦味;氣性偏寒,補熱性,瀉寒性。

五臟之間互相維持平衡。如果一個臟腑失去平衡就會生病,所以說:飲食充足則興旺,斷絕飲食則衰亡。張仲景說:水進入經脈,血液才能生成;食物進入胃,脈絡才能運行。所以血液不可不滋養,衛氣不可不溫煦。血液溫暖,衛氣調和,氣血運行順暢,就能長壽。

3. 諸臟五欲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咸補之,以甘瀉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

白話文:

肝臟的功能需要舒暢,需迅速食用辛味食物來疏通它,並用辛味食物來補充它,用酸味食物來瀉掉肝火。

心臟的功能需要柔軟,需迅速食用鹹味食物來使它柔軟,並用鹹味食物來補充它,用甜味食物來瀉掉心火。

脾臟的功能需要緩和,需迅速食用甜味食物來使它緩和,並用甜味食物來補充它,用苦味食物來瀉掉脾濕。

肺臟的功能需要收斂,需迅速食用酸味食物來使它收斂,並用酸味食物來補充它,用辛味食物來瀉掉肺氣。

腎臟的功能需要堅固,需迅速食用苦味食物來使它堅固,並用苦味食物來補充它,用鹹味食物來瀉掉腎水。

4. 諸臟五苦

肝苦急,急食苦以緩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肺苦氣上,急食苦以泄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也。)

白話文:

肝臟不舒服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急躁易怒,應吃苦味食物來緩解。

脾臟不舒服是因為濕氣過重,應吃苦味食物來乾燥脾濕。

心臟不舒服是因為心氣不足,心神不寧,應吃酸味食物來收斂心氣。

腎臟不舒服是因為乾燥缺水,應吃辛味食物來滋潤腎臟。

肺臟不舒服是因為氣往上衝,應吃苦味食物來宣洩肺氣,疏通毛孔,促進津液運行,使肺氣通暢。

5. 五嗅湊五臟例

臊氣入肝,腥氣入肺,香氣入脾,焦氣入心,腐氣入腎。

白話文:

臭氣入肝,腥氣入肺,香氣入脾,焦氣入心,腐氣入腎。

6. 五行五色五味五走五臟主禁例

東方之木,其色青,其味酸,其臟肝。肝主筋,木曰曲直,作酸,酸走肝。筋病,人無多食酸。

南方之火,其色赤,其味苦,其髒心。心主血,火曰炎上,作苦,苦走心。血病,人無多食苦。

西方之金,其色白,其味辛,其臟肺。肺生氣,金曰從革,作辛,辛走肺。氣病,人無多食辛。

中央之土,其色黃,其味甘,其臟脾。脾主肉,土曰稼穡,作甘,甘走脾。肉病,人無多食甘。

北方之水,其色黑,其味鹹,其臟腎。腎主骨,水曰潤下,作咸,咸走腎。骨病,人無多食鹹。

白話文:

東方屬木,顏色青綠,味道酸,主臟器是肝臟。肝臟主導筋腱,木的特性是曲直伸展,因此酸味能通達肝臟。若有筋腱疾病,就不要吃太多酸味的食物。

南方屬火,顏色紅色,味道苦,主臟器是心臟。心臟主導血液,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因此苦味能通達心臟。若有血液疾病,就不要吃太多苦味的食物。

西方屬金,顏色白色,味道辛辣,主臟器是肺臟。肺臟主導呼吸之氣,金的特性是肅殺變革,因此辛辣味能通達肺臟。若有呼吸系統疾病,就不要吃太多辛辣的食物。

中央屬土,顏色黃色,味道甘甜,主臟器是脾臟。脾臟主導肌肉,土的特性是稼穡收成,因此甘甜味能通達脾臟。若有肌肉疾病,就不要吃太多甘甜的食物。

北方屬水,顏色黑色,味道鹹,主臟器是腎臟。腎臟主導骨骼,水的特性是滋潤向下,因此鹹味能通達腎臟。若有骨骼疾病,就不要吃太多鹹味的食物。

7. 手足三陽表裡引經主治例

太陽(足膀胱,手小腸),上羌活,下黃柏

少陰(足腎,手心),知母,黃連

少陽(足膽,手三焦),上柴胡,下青皮

厥陰(足肝,手胞絡),青皮,柴胡

陽明(足胃,手大腸),上升麻、白芷,下石膏

太陰(足脾,手肺),白芷,桔梗

白話文:

手足三陽表裡經脈及其主治藥物舉例:

太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上焦用羌活,下焦用黃柏。

少陰經(足少陰腎經與手少陰心經):用知母、黃連。

少陽經(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上焦用柴胡,下焦用青皮。

厥陰經(足厥陰肝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用青皮、柴胡。

陽明經(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上焦用麻黃、白芷,下焦用石膏。

太陰經(足太陰脾經與手太陰肺經):用白芷、桔梗。

8. 諸藥瀉諸經之火邪

黃連瀉心火,梔子、黃芩瀉肺火,白芍瀉肝火,柴胡、黃連瀉肝、膽火,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大腸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黃柏瀉膀胱火。

白話文:

黃連能瀉去心火;梔子、黃芩能瀉去肺火;白芍能瀉去肝火;柴胡、黃連能瀉去肝膽之火;知母能瀉去腎火;木通能瀉去小腸火;黃芩能瀉去大腸火;柴胡、黃芩能瀉去三焦之火;黃柏能瀉去膀胱火。

9. 諸藥相反例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

藜蘆反細辛、芍藥、人參、沙參、苦參、丹參。

白話文:

甘草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克;

烏頭與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相克;

藜蘆與細辛、芍藥、人參、沙參、苦參、丹參相克。

10. 五臟補瀉主治例

肝虛者,陳皮、生薑之類補之。虛則補其母,腎者肝之母也,以熟地黃、黃柏補之,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以甘草瀉心,心者肝之子也。

心虛者,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肝者心之母也,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主之。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脾虛者,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黃連、枳實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益黃散主之。虛則補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實則瀉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肺虛者,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錢氏阿膠散主之。虛則補其母,脾乃肺之母,以甘草、大棗補脾。實則瀉其子,腎者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腎虛者,熟地黃、黃柏補之。腎無實,不可瀉,錢氏止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藥。虛則補其母,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已上五臟補瀉,《素問·藏氣法時論》備言之矣,欲究其詳,看本論。

白話文:

五臟補瀉主治例

肝臟虛弱的人,可以用陳皮、生薑等來滋補。虛弱就補其母臟,腎臟是肝臟的母臟,可以用熟地黃、黃柏來補腎,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錢氏地黃丸。如果肝臟實證,則用白芍藥瀉火;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錢氏瀉青丸。肝實也可以瀉其子臟,用甘草瀉心火,因為心臟是肝臟的子臟。

心臟虛弱的人,可以用炒鹽來補益。虛弱就補其母臟,肝臟是心臟的母臟,可以用生薑補肝,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錢氏安神丸。如果心臟實證,則用甘草瀉火;如果沒有其他症狀,症狀重則用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用導赤散。

脾臟虛弱的人,可以用甘草、大棗等來滋補。如果脾臟實證,則用黃連、枳實瀉火,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錢氏益黃散。虛弱就補其母臟,心臟是脾臟的母臟,可以用炒鹽補心。如果脾實則瀉其子臟,肺臟是脾臟的子臟,可以用桑白皮瀉肺。

肺臟虛弱的人,可以用五味子來滋補。如果肺臟實證,則用桑白皮瀉火,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錢氏阿膠散。虛弱就補其母臟,脾臟是肺臟的母臟,可以用甘草、大棗補脾。如果肺實則瀉其子臟,腎臟是肺臟的子臟,可以用澤瀉瀉腎。

腎臟虛弱的人,可以用熟地黃、黃柏來滋補。腎臟沒有實證,不可瀉,錢氏方劑中只有補腎地黃丸,沒有瀉腎的藥物。虛弱就補其母臟,肺臟是腎臟的母臟,可以用五味子補肺。

以上是五臟的補瀉方法,《素問·藏氣法時論》中已有詳細論述,想要深入了解,請參考該篇論述。